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2009-12-04 16:58:58)
标签:

结构

解构

杂谈

分类: 阅读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英文“结构”(struc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struere”的过去分词“structum”,意思是“归纳在一起”或“使有序”,加入希腊文后缀“-ism”把它提升为一种抽象概念。

    结构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人文或者社会科学研究客体的现实呈关系性而非数量性。(霍克斯)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的《诗艺》就可以认为是对文学作品结构的阐释,霍克斯也以十八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新科学》为近代结构主义的代表作。当代说到结构主义则主要指以列维—施特劳斯(Levi-Strauss)、热耐特、阿尔图塞、拉康、皮亚杰(Jean Piaget)、巴尔特(Roland Barthes)、格雷马斯(Algirdas J. Greimas)等理论家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但还包括俄国的雅各布森、巴赫金,以及美国的皮尔斯(C.S.Peirce)、乔姆斯基等。结构主义理论之父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有三大观念:语言的任意性,关系性,系统性。在此之前的语言观,一般把语言看作一种“指称过程”(naming process),认为语言和现实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忠实表述。索在理论上首先切断语言符号和物质世界的关系。他把语言符号称为“能指”(signifier),把与此相对应的东西称为“所指”(signified),把客观世界中的对应物称为“指涉”(reference)。这里的关键是,能指对应于所指,却和传统语言观重视的指涉无关。所指指的是,能指在大脑中所唤起的概念,和指涉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点不难理解:同一个指涉(如“电视机”)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观念(所指),在不同的语言里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能指),所以索提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既然语言符号和外界的联系因地域、文化、族群的不同而变化,那么研究语言本身的性质就必须排除含有太多异质成分的“指涉”而专注于语言的能指/所指。

   但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能指,而要遵从语言内部一套“游戏规则”。于是索提出语言/言语的区别。他解释语言意义产生于语言单位的相互作用,即它们各自在语言系统里的特殊位置,这些位置各不相同,语言意义便产生于这些“差异”的相互特约之中。他十分重视语言差异的作用。他认为语言先于思维,没有语言思维只能呈现混沌状态,经语言的梳理方变得清晰有序,梳理的方式便是产生和安排差异“在语言中,或在任何符号系统中,一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区别构成这个符号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里只有差异存在”。索的差异论是其结构主义思想的基石。它把语言学的研究重心拉回到语言符号本身,从差异出发建立起二元对立,在这上基础上产生出结构观,更加重要的是,结构主义后期的解构主义就是从索的差异论伸展开的。

    索绪尔一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是“历时态/共时态”(diachrony/synchrony),即俗称的“时间/空间”轴。传统语言研究遵循的是历时轴,探讨语言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及一系列改变语言的事件,积累下庞杂的语言资料,却很难形成关于语言的整体理论。索提倡共时研究方法,即抛开孤立的语言现象,研究历史瞬间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运作规律。尽管索并不排除历时语言学的意义,但共时态才真正符合结构主义认识论,因为任何结构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其各要素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共同架构起系统的框架,解构主义正是从结构要素的“缺损”入手破结构主义神话的。

    巴尔特认为语言学和文本分析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叙事犹如一个长句,正像陈述句犹如短篇叙事一样”),1964年结构主义刚兴起,巴尔特便发表“结构主义行为”一文,其独特之处在于把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因素揉和在一起。他把结构主义等同于技法,“使旧词换新颜”。和俄苏形式主义不同,结构或者技法是“分割”和“连接”行为,把客体分为有意义的单位,再在其间建立起关系。这个活动表明,结构是人们后天创造的,形式是阐释活动所赋予的,并没有所谓先在的意义。身处六十年代,巴尔特多少表现出读者批语的倾向,四年之后发表的文章“作者之死”也宣称要“以作者之死迎接读者的再生”。但他显然已超出读者批语的范围,强调作品的本体表现就是语言符号,象征的不是“神学意义”(他反对把作者比为上帝,喻指尼采的“上帝之死”),而是文本套文本的多维空间,引语相接,永无止境。

热耐特《叙事话语》

巴尔特《S/Z》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德里达抓住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说,用解构主义哲学加以重新诠释,认为不仅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差异,而且语言符号本身的能指和所指也非索绪尔所说的相互对应关系。一个能指(如cat)之所以能引出相关的概念,并不因为有一个和它固定对应的先在所指,而是因为它以发出一系列和它相连又相异的其他能指(cat的意义在于它不同于rat,rat又不同于mat……)。换言之,一个能指所涵盖的(即所指)其实是无数与它有差异的其他能指,这些差异组成一个个意义的“痕迹”(traces),积淀在这个能指之中,使它具有无数潜在的歧义,造成意义的不断延宕变化。既然语言符号所对应的所指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文本的明确意义实际上呈现漫无边际的“播散”状态,结构主义赖以产生意义的深层结构也就不复存在了。

    德里达所要消解的当然不仅仅是结构主义,而是结构主义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传统。他认为,这个传统的思维方式是预设一个“终极能指”。,由此出发设定一系列二元对立范畴(正确—谬误,精神—物质,主体—客体等等),其中的前一项对后一顶占统治地位,形成西方文化特有的“逻各斯中心论”(logocentrism),作为意义自明的纯粹工具来维护思想的一致和纯洁。因此,结构主义才把能指归于感觉的、物质的、历时的,而把所指归于精神的、共时的。他指出,结构概念和西方哲学、科学、认知一样古老,其基本形式就是结构总需要一个中心的“在场”(presence),以限制结构内部由索绪尔所说的差异活动造成的不稳定(德称之为“自由游戏”),保证结构的平稳延续;但是这个“中心”虽然属于结构,却必须凌驾于结构内一切其他因素之上,不受结构运转规则的限制,否则就无法“统领”所有其他的结构因素。既然结构中心同时处于结构的内部和外部,其本身就不稳定,很快会脱离结构因素而枯竭,造成结构的瓦解。

    “延异”是一个空间的开放,指的是构成性的、生产性的和原始的因果关系,一种断裂和分割的过程,会产生或构成不同的事物或差异。延异是拖延性,又是空间性。从符号和书写的问题开始。符号通常是代替事物自身和和在场的事物,“事物”同样指意义或所指。符号在事物不在场的时候再现其在场。它代替在场的事物。当我们不能把握、不能表示一个事物的时候,不能陈述在场的和此在在场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利用符号,采取符号的绕弯方式来予以表现。不管是口头或书面符号,是货币符号,是选举代表还是政治代表,符号之使用都会延迟我们面对事物本身、使之无法即时地成为我们的事物,延迟对它的消耗或使用、触摸、看见、直觉感应它的存在。我在描述并要说明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符号结构,具有一切平凡的特点——意义作为拖延性之延异。这种结构预示了,使在场延迟的符号只有以它所要延迟的在场为基础才有可能存在,并向它要重视的被延迟了的在场靠近。根据这种传统符号学,符号代替事物本身是次要和暂时的:之所以是次要是因为有原初的和消失了的在场,那是符号的本源;之所以暂时是因为符号在此意义上只是一种中介行动,指向最终的和迷失的在场。

    为了解释符号含义的特殊性,德里达提出了“踪迹”这个概念。他说踪迹并不是在场,尽管在作用上它类似于所指在场的“镜像”。差异过去在能指中激活的任何含义,在现在、在将来都会作为一种踪迹起着作用;能指里聚积的踪迹的“积淀”致使它当前含义产生游戏,导致歧义。踪迹构成了文本难以把握的特点:文本本身并不难以把握,但操作起来又似乎难以把握;踪迹并不“在场”,却在现场起着作用,它既“显现”又“消失”,“既展现自身又消解自身”。若想要界定或阐释符号或符号链的意义,阐释者能做的只有用其他符号或符号链进行替换,也就是“符号替代”;在一次又一次的替换中,符号的踪迹自我消解,把我们求而不得的确实而在场的意义水平地推延下去。踪迹似乎允诺了一个在场,使得符号的游戏能有皈依,以指向确定的事物,但这事实上又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反,这个在场只能被无限地推迟延缓。德里达造了一个法语的缩合词“延异”(涵盖了差异和延迟两个意思),表示所产生的含义不断地游戏,其现实指涉被无限地推延。结论呢,按德里达的话说就是:“中心所指,也就是本原性所指或先验所指”“在差异体系之外绝对不会在场”;而这种“终极所指的缺失使得含义的场域和游戏无限地延伸”。

    德里达的本原和立场就是书写中心论,那是一个封闭的文本暗室。他邀请我们进去,但首先要我们放弃言说自己,听取他人,阅读并理解语言这些日常体验的空间。从德里达这里出发,我们将得到一个预料之中的必然结局,因为他的文本小屋是一个密闭的回音室,在里面意义变成了鬼魅般不在场的符号,发出空洞的回响,四面八方的交混回响,但这回声却没有来源,没有意义,不指涉任何事物,只是虚空里的嗡嗡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