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德付
朱德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696
  • 关注人气:3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点成一线

(2008-10-21 09:27:58)
标签:

杂谈

    新闻摄影,顾名思义,落点在新闻。
    创刊之初,本报便明确了版面用图的基本原则:除副刊和专刊之外,凡新闻版面所用图片,必须是能够表现社会事件、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原创图片。本报决不随波逐流,走兄弟报社为图片而图片的杂志化末路。任何没有新闻性的图片,哪怕艺术性再高,也是本报决不接受的垃圾。
    有人说,自上世纪后叶始,大众传媒便已进入读图时代。我们认为,独家、原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是增强信息,美化版面,吸引读者,从而形成报纸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任何时候,报纸都不会,也不应该沦为小人书或者是卡通漫画。
    从创刊号开始,本报一版主图便占据版面中心的突出位置。这当然不是本报的首创,但在北京,本报用图之大胆一时无人可及。在用图上,人小我大,固然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仅仅在尺幅上和兄弟报社比大小远远不够,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每张图片的新闻含金量的高低。
    本报摄影部的规模,在北京乃至全国报业都名列前茅。创刊第二年,为了进一步强化新闻图片的质量,专门成立了图片部,设立了集选图和考评大权于一身的图片总监。图片总监既是贯彻本报新闻理念的忠实执行者,也是本报使用新闻图片的第一责任人。本报对新闻图片的重视程度,在北京乃至全国报业,可以说无出其右者。
    毋庸讳言,本报创刊后很长一段时间,新闻图片尚处于无所作为的混沌状态。各新闻版块乃至一版,都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图片,见报的大都是会议、展览、演出等静态场景,以及表情呆板的各色人等。我们很痛心地看到,本报一些摄影记者不是深入现实,观察社会,用手中的镜头去反映火热的生活,而是浮光掠影拍些几同鸡肋的大小配图。见报的所谓新闻图片,自然不可能具备视觉冲击力,不可能令人耳目一新,更不可能形成本报卓尔不群的摄影风格,带来的必定是报纸整体的沉闷和平庸。症结在哪儿?恐怕还得在新闻观念上找根源,在采访作风上挖积弊。
    好的新闻图片对于报纸整体质量而言,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那么,什么是好的新闻图片,尤其是本报倡导和推崇的好的摄影图片?我的理解是:一、必须是新闻图片,而不是一般的应景人物或活动场景及其他。也就是说,必须有新闻由头。二、独立、单幅、不需要文字赘述便足以展示新闻事实。三、构图简洁,中心突出,具有深刻人文关怀。
    西方一位摄影大师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我们主张,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靠新闻现场近些、近些、再近些。靠新闻现场越近,风险自然越大,记者职业荣誉也就越高。我们有些记者,靠圈子和老板很近,靠红包和饭桌很近。这种靠法,靠得越近,操守越坏,报纸的品位自然也就越低。
    军人射击,讲的是“三点成一线”,摄影记者同样也应如此。眼睛、镜头和新闻现场中的人和事,这三点应该永远在一条直线上。关键在于最后的落点,它必须是新闻事件,而不是红包或虚无缥缈的空景。
    本报新闻图片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是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由自发到自觉地接受本报新闻理念的心路历程。本报摄影记者恪守职业道德,勇担社会责任,用手中的镜头聚焦社会的悲欢离合,定格时代的喜怒哀乐。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感动。
    经过五年的努力,本报新闻图片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及业内专家的好评。本书收录的摄影图片,仅为本报摄影记者众多优秀作品的一小部分。行与不行,好与不好,留待诸位方家评说。

                                                    时    间:2006年5月28日
                                                    原    载:五周年丛书《瞬间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