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德付
朱德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730
  • 关注人气:3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冲天香阵透京华

(2008-10-21 09:27:43)
标签:

杂谈

  诗曰:记得当年五二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京华,满城尽带黄金甲。
    说的是,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报头字呈明黄色,暗合千年古都之厚重历史。现如今,京华时报发行量稳居北京早报之首。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寻常人家,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城巴地铁,放眼望去,众人手中之报,报头字明黄黄煞是可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有几件事,记忆犹新,端的可表。
一、招聘
    2001年3月10日,岭南士子朱某由广州北上京师,参与筹办京华时报。其时,京华时报除几员豪气干云之将帅,尚无一兵一卒,首务自是招兵买马。
    此前,人力资源部已广发英雄帖,收到一千余份各路草莽的名刺。朱某案牍劳形看完堆积如丘的材料后,挑出三百余份,嘱人力资源部通知面试。计划用四天时间,每天面试八十余人,亦即每五分钟刷新一个。
    人力资源总监闻之色变。依常规,应先有笔试,再有面试,最后复试,如此这般,才能算是郑重其事。朱某之安排,大有儿戏之嫌。
    非常之时,只有非常之行,才能成非常之功。既已谋定5月28日出报,则时不我待。倘循规蹈矩,仅招聘一事,便不知费时凡几。俟人员到位,只怕“5·28”创刊无望。另,以朱某昔日在数家报馆几番招聘之经验,一考定人才,可谓痴人说梦。且京华时报空有四字报名,并无实质影响,应征者多为江湖上来历不明之散兵游勇,豪杰之士心存观望裹足不前,断不可希望太高。愚以为,凡闻风而动投奔京华者,目之五官端正,听之口齿清楚,即为可用之人,可收而练之,以备报社草创之急需。
    于是,假座百灵大厦七层夹楼一斗室,朱某与李总刘总摆开长桌,面门而坐,借广募英才之名,行招降纳叛之实。应募者候于门外,随传随进,大都神情恍惚面露狐疑。三主考官翻翻简历,问问来意,耳语一二,便曰“可矣,回家等候发榜”。
    本以为有一番大刑伺候,谁知前后不过区区几分钟,主考官笑容晏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干人等来时茫然,去时尤为茫然。某男走出门后,复踅转回身,问:“如此足矣?”答曰:“足矣,未必还想在此吃饭不成?”问者悻悻遁去。
    四日内,胡乱收编了一百余人入伙。既无档案可查,又无邻里担保,目测之下,询问之余,感觉是个良民者,即笑纳之。当此用人之际,唯有高筑黄金台,效法古贤千金买马骨之风雅,不事求全责备之乡愿。
    时至今日,仍有当初入伙者讥曰:“当初如诸公收取报名费,则必为江湖骗子,我等必报官捉拿尔等。”闻之哈哈大乐。
二、军训
    京华成功之后,好事者以为有什么独门暗器。揣摩再三,视军训为京华成功之秘笈。其实,军训不过是当初的无奈之举。
    2001年3月底,京华花名册上好歹有了一彪人马,却苦于没有布阵排兵之操场。众强徒呼啸而去的山寨,亦即现在的采编平台,直到5月2日方始交付使用。一班乌合之众,如不能射住阵脚,任由其豕奔狼突,京华霸业只怕尚未开局,三军便已作鸟兽散矣。
    众头领一筹莫展之时,人力资源总监灵光乍现,献出一策:何不借军辕练兵?既能节省房租,又能迫使三山五岳之散兵游勇混个脸熟,且可培养队伍铁的纪律,可谓一石数鸟。大头领曰善。4月4日,一声号令,一百单八将击鼓而进市郊某军营,开始历时一周的魔鬼训练,史称京华“黄埔一期”。
    这些文弱书生何曾见过如此阵势,本以为做记者是何等写意之事,哪承想会被发配到军营。脱去百姓衣,尽著战时袍。原本形迹可疑之众人,戎装之下,一时难分彼此,只能面面相觑。教头为军营之正牌士官,几声军令,众闲散之人皆俯首贴耳作服从状,诸头领一时窃喜,暗忖道,孺子可教也。
    此后,天色破晓,众将士便闻鸡起舞,先跑步,后操练。队列行进,正步行走。用膳前需高唱军歌,如气不足声不洪,教头不准进餐,直唱得众人声嘶力竭气若游丝。进伙房后,尚不得随意进餐,必围桌而直立,教头大声喝一声“坐”,众人齐刷刷坐下,再断喝一声“吃”,众人便狼吞虎咽风扫残云。
    下午,朱某开讲。众人列队而进,蹲坐于军营特制马扎,不挺胸含腹,则会跌坐于地。朱某籍贯安徽,生于江西,长期混迹于广州,口齿含混,南腔北调,听得众人一知半解痛不欲生。慑于部队之森严军纪,又不敢轻举妄动,只得如坐针毡姑妄听之。
    或曰:“这厮何许人也,两眼发亮唾沫横飞,必欲陷我于死地而后快乎。”朱某不为所动一意孤行,从编辑理念到管理方法,连续数日大肆开牙,以己之昭昭,使人之昏昏。
    首发阵营一百单八将中,多数在学堂时便参加过军训,对步兵操典颇有功底。亦有几位,号称持有大学文凭,有预备军官之资质,却是顺拐,端的可疑。班勇一字排开走队列时,只见其左手与左脚并举,右手与右腿齐落,走得汗流浃背刻苦认真,教官厉声喝斥而不改。几位头领在一旁袖手旁观,不禁哑然失笑。
    一周时间,“黄埔一期”披星戴月,文治武功,一团散沙渐有精铁之魂。亦有意志不坚定者,做了逃兵。趁着月黑风高,陆续有四人逾墙而走漏夜潜逃,从此不见踪迹。
    据说,其中有一人流窜至某兄弟报社,后见京华战无不克所向披靡,应了朱某军训时的预言,不由得后悔不迭。扼腕叹曰“有眼无珠”。
三、建制
    军训完后,部队又拉回朝阳区左家庄。大营仍未竣工,只得借朝阳区党校建军立制。
    依报刊创办惯例,大头领受命办报时,会指定副官裨将,再收编兵弁校尉,自上而下有条不紊,逐级扩张各就各位。京华则不同,开山立柜之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建制立规之时,无亲兵爱将可供擢升,只能听凭草草收编之百余兵勇各擅胜场。
    2001年4月中旬某日,黄埔一期从京城各个角落再次云集,朱某和李刘二头领略事商量后,明示探头探脑二眼发黑之众人:“欲做编辑者,到101房。欲做访员者,到102室。”众人一哄而散,分头窜进二间教室。
    依管理大纲核定之部门建制,采编中心计有要闻部、时政新闻部、政法新闻部、财经编辑部等二十余部门,既无主任,亦无部属。行军打仗,倘军无建制,无异于驱绵羊入虎口。于是,再颁军令:“愿做主任者,请自荐之。”
    众人目瞪口呆,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沉默良久之后,有人不无迟疑地自告奋勇。如一个位子只有一人揭榜,此人当仁不让便是主任。如有竞争,各人便在众人面前亮相致词,大家举手投票,举手多者得之。举手投足之间,大小头目心神不定地基本到位。
    之后,各部门头目便开始依定员额征募属下。二大教室一时兵荒马乱,众人各找码头自谋出路。喧闹良久,终于尘埃落定。众人各得其所,施施然面有得色。
    自此,京华采编团队异军突起,披挂上阵。一鼓而名动京城,再鼓而风云变色,三鼓而摧枯拉朽,成为报业江湖之传奇。
    光阴荏苒,倏尔五年。细说掌故,不觉恍然如梦。欲知京华铁军诸将士何等风采,列位,且往下看。     

                                                    时    间:2006年5月28日
                                                    原    载:五周年丛书《京华模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三点成一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