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弘一大师当代高僧艺术全才光辉楷模光照日月 |
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著名文学家曹聚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先锋。
民国18年4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当时幸愿法师在泉州承大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先厘订六条凡例,将目录编成五辑,每辑分成禅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为全本,乙种为残本),颇为周详。民国19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21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573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
民国27年10月,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
民国25年,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士为果。十年虔修未有间断。他潜心圈点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灵芝元熙律师释三大部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民国31年10月13日,弘一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于民国13年出版。寂后,海内外诸缁素将其遗著结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等。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著“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四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
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弘一法师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代表作:《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弘一大师遗著合编》、《清凉歌集》、《李息翁临古法书》等。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
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遇风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弘一法师“乐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开始兴起,差不多到1918年李叔同出家结束,前后经历了十五、六年的时间。虽然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学堂乐歌一开始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新时期,而且,事实上,它同时也昭示着中国近代音乐的新纪元——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的产生,不但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这对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铺垫了基础。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作词曲作者就是李叔同(弘一法师)。
《送别》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是弘一法师在俗时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曲。《送别》,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法师的词曲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1、秋柳 2、 世梦 3、 花香 4、西湖 5、归燕 6、秋夜
7、清凉 8、 忆儿时 9、 幽居 10、 杭州师范大学校歌 11、 早秋
12、夕歌 13、采莲 14、 山色 15、观心 16、伤春 17、梦 17、春游
19、天风 20、废墟 21、悲秋 22、晚钟 23、月中24、朝阳 25、落花
26、祖国歌 27、三宝歌 28、送别
弘一法师在出家的最初五年里,云游四方,到过许多寺院。在他俗界朋友的心目中,他已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在弘一法师同时代的僧人中,他最仰止的是,“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的印光法师。弘一法师从内心里盼望自己能成为印光法师的弟子,但当时印光法师已经不蓄剃度弟子。后来在弘一的再三竭诚哀恳下大师才破例收他为弟子。
弘一大师完全尊承了印光大师习劳、惜福、注意因果、专心念佛等戒律,并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一一加以实行。弘一法师云游暂住宁波七塔寺时,恰巧遇到在俗时的挚友夏丏尊在此地一所中学兼课。夏丏尊前往小旅馆拜望,他看到弘一大师和几十个游方僧人皆睡一个统铺,铺内还时有臭虫爬出。夏丏尊不忍老朋友在此遭罪,坚请弘一到白马湖住几日。盛情难却,弘一大师便答应了。
夏丏尊发现,弘一法师的行李十分简单,一个铺盖还是用破席子包着的。到了白马湖,夏丏尊把他安排在春社住下。只见弘一法师亲自把铺盖打开,将破旧的席子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又把衣服卷了几件充作枕头,最后取出一块又黑又破的毛巾从容地走到湖边去洗脸。
夏丏尊实在不忍心,就说:“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差不多。”弘一法师说此话时,特意把毛巾又珍重地张开来给夏丏尊看,意思是并不十分破旧。中午之前夏丏尊把饭和两碗素菜送去,弘一法师吃饭时,夏丏尊就在他旁边陪着。这菜无非是萝卜白菜之类的家常素菜,可弘一法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尤其是当他用筷子郑重地夹起一块萝卜时的那种惜福的神情,令夏丏尊几乎要流下泪水。
弘一法师还时时以苦行僧姿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皈依佛门苦心修行的二十多年里,每逢荒年,在俗时的挚友、出家后结缘的居士,怕他道粮不足忍饥挨饿,常施他供养之资,对此,他都坚辞不受,都原数退回。实在无法退回的,或是刊印佛经,或是周济僧众,从不自己享用。
在扬州石将军巷的一个破旧院落,曾居住着八旬跛翁黄福海老人。他早年与弘一大师有一段特殊的因缘。1939年初,在福建泉州工作的黄福海得悉弘一大师到承天寺讲经,便慕名前往拜访。见到大师后,他问:“老和尚,你现在还唱戏吗?”大师慈祥地一笑,问黄怎么认识自已的。黄称是从丰子恺作品中知道的。今天我们也许觉得这样问大师不够尊敬,但大师大概是看上了他的率真,竟把他带到了自己的禅房,这时的黄福海变得非常拘谨,弘一大师问他是不是来要字的,黄说不是,大师又说,我会写字的,并且取出了珂罗版印的自己书写的《金刚经》。黄这时才知道弘一大师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而且是一位书法家。
一个盟约,六集《护生画集》,历经半个世纪,才功德圆满。在近代名人中,丰子恺最为尊重、至死都难以忘怀念的人就是弘一法师,他和弘一法师是师生关系,法师是他的启蒙胧老师,他长期而且直接地接受弘一法师的艺术熏陶,一生都佩服法师的道德魅力。丰子恺回忆说:“一公(弘一法师)护生已成自觉行为,1928年他乘船途中,见一老鸭关在笼里,十分可怜,便出资将鸭赎出,携归养在庙中。”后来他请子恺为老鸭造像,收入《护生画集》第一册……“(护生画集)慈悲喜舍的理念,结合环境与人道来读护生画,仍可见到先行者的睿智。这些画又不全是理,有与万物共生的大感情,找到这潜流,自会得到味外之味,趣外之趣。减少机心,归于大淡泊,强化心理卫生。一公(弘一法师)不写纯白话诗,破例为之,近乎偈语”。
弘一法师为《护生画集》(丰子恺绘图)所做的白话诗:
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
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一书,
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
1918年,弘一法师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之后,先读《梵网合注》,后阅《灵峰宗论》,感慨明末以来戒律衰微,自此发愿学习和弘扬戒律。之后,继续披读见月律师所着的《传戒正范》和藕益大师着述的《毗尼事义集要》,及从日本请购的八十册古版《南山灵芝》。在这期间开始编写《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弘一法师在家律学的主要着作是《南山律在家备览》,是从南山三疏、灵芝三记、南山《拾毗尼义钞》、《释门归敬仪》、灵芝《芝苑遗篇》等南山三大部中关于在家律仪的这部分内容辑出。这本书分为四篇:宗体篇、持犯篇、忏悔篇、别行篇。
弘一法师非常重视在家律学,在他看来,三皈五戒八戒是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的基础,在这个时代如果能够守持好三皈五戒已然是很不容易。我们现在受个三皈五戒八戒乃至菩萨戒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弘一大师非常尊重珍视戒律,戒为根本,如若受了,当得戒体,如果不能得戒体,仅有个受戒的名号,不仅不尊重戒法,而且,对自己来说已受后再犯戒就是罪加一等。弘一大师的这种观点看似严苛,其实恰恰维护了戒律的纯正,才是真正地巩固佛法之根本,弘扬佛法,这也或许是弘一大师致全部之力弘律的初衷吧。弘一法师持戒之严谨众所周知的,但是从上面两个原因,他认为自己过去虽然受了戒,但不得戒,不敢自称为比丘,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不及满分五戒的优婆塞。因此,在这一点上,他说,“沙弥戒与比丘戒都不能得”,“自南宋迄今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这也是他特别重视在家三皈五戒的原因之一。他在《律学要略》中恳切地说,“菩萨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弥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无论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们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
关于受持三皈五戒的态度,弘一大师提出要“严净其心”,在未受之前慎重,学习并明了所将受持戒律的道理,“因为一旦受持,如果犯戒,就会集结重罪。不会因为受戒的人,事前没有学习,而宽谅了他”;已经受持的,则“应该细细阅读并加以深思,努力护持,注意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犯戒行为”。受持后的饭食间时时思虑,以戒规来返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严格地约束,不轻举妄动,不做非礼的事情。简而言之,即从闻思到行为上,“闻法有素,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轻率妄行”。 弘一大师不仅着述了很丰厚的在家律学,为在家居士提供了参考学习的资料,而且他以一生的行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佛习戒者,所应该有的行仪。
《余弘律之因缘》《律学要略》《初发心者在家律要》《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受十善法》《受八斋戒法》《授三皈依大意》《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敬三宝》《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问答十章》《戒盗释相概略问答》《余弘律之因缘》《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要略》《初发心者在家律要》《律学要略》《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盗戒释相概略问答》
李明月灵性绘本系列:每件事都是1扇窗
李明月诗画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mingyue0
|
- (2017-10-25 14:25:10)
- (2017-09-29 14:38:11)
- (2017-08-20 10:35:30)
- (2017-05-25 14:41:09)
- (2017-01-27 19:46:34)
- (2015-06-30 15:11:27)
- (2014-12-19 19:38:28)
- (2014-05-18 15:24:19)
- (2013-11-27 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