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BBC纪录片《美丽中国 Wild China》

(2009-12-05 14:23:53)
标签:

bbc

自然历

美丽中国

纪录片

查普曼

杂谈

分类: 电影

 

前段时间看了国内人拍的同饮一江水,认为不错,看了这个后,才知道什么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饮一江水里一搞有不应出现的人或物出现在画面里,看看这个WILD CHINA吧,画面可以做壁纸了。老外的拍摄手法和技巧,还有画面选择上好强大呀。从头到尾很少出现现代的物质,全风土人情,动物实景。

 

“最后的隐世净土,中国
   数世纪以来,旅人传诵着关于这片神奇怪的土地
   以及那些神奇的生物传说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而如今天是最宏博的
   那数十亿人民 五十多个民族
   以各种各样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那另人窒息的美。。。
   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深入探索这片伟大的土地
   。。。这就是最原味的中国。。“
  BBC 《Wild China》(《美丽中国
》)

强烈推荐BBC的纪录片《美丽中国 Wild China》,一个以野生动物和自然界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一共六集,我已经看了四集,分别是广西、云南、西藏和长城以北(东北与西北),让我震撼!在BBC的镜头里,中国的大自然是那么的美丽动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之前就已经看过BBC同系列的纪录片《野性南美洲 Wild South America》和《野性非洲 Wild Africa》,很为南美和非洲的自然魅力倾倒。而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自然在不断地被人类的活动侵蚀、破坏和毁灭。没想到祖国的山河依然有这么多这么美丽的地方,我们要手下留情,不要再让美丽只能在纪录片中找到!尤其让我这个汉人惭愧的是,前四集绝大部分的镜头都在非汉人的主要生活范围,第三集西藏中藏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让我们这些对大自然缺乏敬畏的汉族人好好学习。

 

 

BBC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高清系列电视纪录片,BBC出品, 包括六集,从中国的标志长城开始,到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极寒的珠穆朗玛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中国第一大内陆河长江以及蜿蜒曲折的1.8万公里海岸线,

《美丽中国》历时四年,使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清摄像机结合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摄影技术,拍摄最珍贵的精彩镜头,立体展现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魅力。其中不乏以前从未成功拍到的片段,如藏羚羊在交配期的打斗行为、秦岭野生金丝猴、云南亚洲野象、世界第二小的蝙蝠、扬子鳄孵化过程、新疆哈萨克牧民转场、野生大熊猫繁殖等等。 



第一集 锦绣华南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的河流,总长超过6000公里。它刻出了中国最精彩的地貌——喀斯特,一个石灰石山峰耸立,到处是峭壁深洞的神话世界。沿着长江,我们可以看到扬子鳄孵化出壳,大鲵发出婴孩啼哭般的叫声,大足鼠耳蝠轻掠过水面捕食小鱼,贵州黑叶猴和黄山猕猴蹲坐在喀斯特山壁上嬉戏打闹,鄱阳湖的候鸟如千帆竞发呼啦啦飞过天际……身体半透明的盲鱼亿万年来悠游于漆黑的溶洞湖底,而鳞片上闪耀着阳光般金红色的龙现村鲤鱼则以稻田为家。长江滋养出富庶的鱼米之乡,在这里人们种植着中国粮食中产量最大的水稻。水牛、燕子、蜻蜓、水雉,鸬鹚……与水乡居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集 云翔天边 
本集涵盖的土地是系列中最少的,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到3%,但全国总数近四分之一的植物、动物物种在这里都随处可见。西双版纳的亚洲野象,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高黎贡山的红腹角雉,无量山的黑冠长臂猿,思茅的大绯胸鹦鹉……还有憨态可掬的小熊猫,长相奇特的熊狸,啃食竹根的竹鼠和寄宿于竹筒中的小型蝙蝠——竹蝠。云南仿佛包罗世间所有的万花筒,雪山竹海,密林深潭,承载着各种奇花异卉,使行走其间的动物也像这片土地那样披满了缤纷颜色。最后再跟我们去看看养蜂养鸟的当地少数民族吧。泼水节上的热情像头顶艳阳,把你融化成晶莹的水珠。 

第三集 神奇高原 
本集以神秘辽远的青藏高原为背景,向你展示那些日夜守护这片心灵净土的异兽珍禽——盘羊、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蓝羊、黑颈鹤、凤头鸊鷉、温泉蛇……有被中国古人视作介于动植物之间的冬虫夏草,还有由寺庙僧人喂养的藏马鸡。朝珠穆朗玛峰行进,我们还能遇到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地方的昆虫:跳蛛。往东走,成千上万的迁徙鸟群围绕着中国第一大盐湖青海湖起起落落。这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高原区,是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同时也居住着虔诚纯洁的藏民。他们悬挂起风马旗,匍匐在通向圣山冈仁波齐的路途上。我们将带你探寻21世纪最后的密境,那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乐园。 

第四集 风雪塞外 
本集所涉及的地域样貌是系列中最多样化最丰富的。有内蒙草原、甘肃戈壁,也有东北密林、西部边陲。有以“魔鬼城”闻名的敦煌雅丹,也有凡间仙境长白山天池,有硕果累累的吐鲁番,也有荒芜人迹的大沙漠。这里生活着野马、野猪、鹅喉羚、沙鼠、大天鹅、蓑羽鹤、沙狐和东北虎,还有驯金雕捕猎的哈萨克族,用传统方法破冰捕鱼的赫哲族,养蚕织成五彩丝绸的维吾尔族,豢养驯鹿作为交通工具的鄂温克族,当然更少不了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本集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了动物与少数民族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关系由来已久,甚至敦煌壁画里也有关于驼队的生动描绘。 

第五集 沃土中原 
本集以长城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镜头扫过这片曾经孕育过中华古文明的大地。今天在秦岭森林里依然如施过魔法般孕育着神奇的生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还有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上百只被誉为“吉祥鸟”的美丽朱鹮。跟随镜头,我们来到中国首都及历朝古都北京,看清晨遛鸟打拳的老人和致力于救助猛禽的青年。千百年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少林寺,也在鹤、猴、蛇等动物身上寻找着师法天然的武术奥秘。当然国人图腾“龙”也必不可少。跟我们去看看古城墙背景下的元宵舞龙灯吧。 

第六集 潮涌海岸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全世界第三长的海岸线和近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海域。那里充满无数奇妙的鸟类和海洋生物。由北向南走,我们能遇见翩翩起舞的丹顶鹤,以海草为食的大天鹅,飘浮于海面柔软发光的水母群,栖息在湿地沼泽中的麋鹿,飞往香港米埔越冬的黑脸琵鹭,长江下游的中华鲟和东海鳗鱼……我们带你去蛇岛探险,看蛇岛蝮如何捕食过往候鸟,还可以钻入水下,看渔民如何闭气采集龙虾和牡蛎。从寒带到热带,从湿地到城市,我们跟随鸟类的足迹,学习如何与动物在有限的空间里相处。北戴河的观鸟爱好者和崇明岛为候鸟环志的志愿者,也许只是最初的尝试。 


-------------------------------------------------------------------------------- 

本片制作班底 


制片人及导演均来自BBC NHU(自然历史部),摄影师则是自由工作者,无一例外地拥有野生动物和风光纪录片的丰富拍摄经验,曾为BBC、DISCOVERY、美国国家地理等顶尖的纪录片频道工作,并且多次获国际奖项。 

总制片人:Brian Leith 
20年以上的制片人及导演工作经验,曾为国际上许多著名媒体制作野生动物和风光纪录片。曾任独立制片人、Granada Wild负责人和BBC高级制片人。现任BBC自然历史部高级编导。多次获国际奖项。 

系列制片人兼第五集导演:Phil Chapman 
著名洞穴和探险专家。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动物学学士,地理学硕士学位。游历探险经验丰富。 
1987年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个人生涯第一部自然纪录片,1990年正式加入BBC自然历史部至今。执导过数十部纪录片,多次获国际奖项。《美丽中国》是其第三次担任系列制片人。 

第二集制片人兼导演:George Chan 
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学士,伦敦学院动物行为研究博士学位。游历探险经验丰富,曾经到过中国许多地方。1997年正式加入BBC自然历史部。执导过《尼罗河》、《捕鲸人》等纪录片,多次获国际奖项。 

主要摄影师之一:Justin Maguire 
国籍南非,13年致力于野生动物摄影。自由职业者,曾为BBC和国家地理频道拍摄过多部野生动物纪录片,多次获国际奖项,其中尤以《行星地球》、《野性非洲》、《现代恐龙》等闻名。对非洲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沙漠等环境异常熟悉。为《美丽中国》拍摄时,其用高速摄影机捕捉到的大足鼠耳蝠食鱼一段,蝙蝠轻掠如镜湖水,对影成双,疑真疑幻,成为片中最值得回味的经典之一。 

主要摄影师之一:Mike Lemmon 
37年摄影经验,其中27年致力于野生动物摄影。自由职业者,曾为BBC、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频道等拍摄过多部野生动物和风光纪录片,多次获国际奖项。如《行星地球》、《鸟的生活》等。曾追拍过全球各大洲的壮观日出。拍摄《美丽中国》的丹顶鹤时,苦等数周,终于得到近乎完美的片段:两只丹顶鹤引颈向天而鸣,似欲展翅翩翩起舞,背后则是初升的朝阳。鹤在那万道霞光晕染中化作一对优雅的剪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奥运会开幕之前,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有意义,可以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美丽,让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国的自然历史。”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小平为即将投放市场的大型高清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Beautiful China)激动不已。
  《美丽中国》分为“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喧闹海岸”6集,由中央电视台控股的中视传媒(CTV)与英国BBC环球公司合作拍摄,时间总长约6个小时,制作历时3年,摄制组踏过了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拍摄了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以及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从极北的赫哲人的生活到桂林的船上人家,从中华民族标志性建筑长城到西南边陲的苗族村寨,从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岭的野生大熊猫,再到云南的亚洲象……不论是风土,还是人情,都呈现在6个小时的全景描述中。
  BBC环球公司总裁史约翰(John Smith)对《美丽中国》的全球发行充满信心:“在今年2月的英国广播公司节目展示会上,我们向世界各地的560个买家隆重推荐了这个特别的系列节目。目前,它已经成为BBC自然历史类节目当中头号被关注的对象,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25个国家的频道已经购买了播出权。”史约翰认为,《美丽中国》将成为2006年在全球引发热潮的《行星地球》(Planet Earth)的后续者。《行星地球》不但在世界各地的电视网络获得了极高收视率、有良好的DVD销售成绩,也席卷了当年艾美奖纪录片类的几乎全部奖项。
  “《美丽中国》的制作费大约是500多万英镑。”在史约翰看来,这一制作成本在纪录片中已属非常高。“我们专门购置的航拍等昂贵的设备还不算在内”,但高小平算下账来,觉得并不亏:“我们需要这样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风土人情的片子,和BBC合作,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而且,通过这次拍摄,我们也锻炼出了一支自己的国际化队伍。”
  曾经用于拍摄《行星地球》的Pole-cam高清摄影技术,能够呈现极为丰富细腻的影像。“这样的摄影机全世界没几台,我们专门带了一台过来。”纪录片总制片人连拜恩(Brian Leith)如数家珍地细数他们用来拍摄各种“不可思议”的镜头的“精密武器”:“我们还带了超高速摄影机,可以拍出比一般摄影机快80倍的镜头。比如一条蛇捕捉鸟的镜头,平常人可能根本都察觉不到这个过程,因为实在太快了,但是用这种超高速摄影机,就可以捕捉到蛇和鸟在这个过程中一帧一帧的详细过程。还有树叶发芽、树枝成长的镜头,用的是专门的延时摄影技术,可以快速地呈现一片森林的生长和变化。”此外还有水下摄影机捕捉中国南海下美丽的珊瑚礁,红外摄影机在黑暗中拍摄岩洞里的黑叶猴。
  “我们还拍摄到了野生大熊猫求偶和交配的全过程。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是第一次;而用高清摄影表现,我相信这也是第一次。”BBC自然历史部主管尼尔·纳庭格(Neil Nightingale)非常自豪。
  呈现“野性中国”
  《美丽中国》中,大约三分之一内容用于呈现中国多元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另外三分之二全部展现自然生态。开始拍摄之前,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调研,“前期调研在野生动物纪录片中的地位很重要,只有通过前期调研,才能真正确定野生动物的行为真实性、交配的准确时间和它们的活动位置,我们才会决定去哪个保护区拍摄、什么时间去、拍摄什么,等等,然后作出详细的拍摄计划。”中方制片司路如此总结调研的重要性。
  司路和同事们承担了大部分调研任务。李珂也是《美丽中国》制片之一,她记得前期合作中有中英双方的调研员,“导演提出感兴趣的选题后,调研员针对各个选题做可行性和拍摄信息的调研,例如拍摄最佳时间、地点、物种特性等问题。对BBC来说,由于时差和沟通问题,从英国进行调研非常不便,所以大部分调研工作都是由中方调研员进行。”然而,他们并非专业生物生态研究者,所以专家们的意见和经验就至关重要。在调研和拍摄期间,中科院和各个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家、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等,都成为他们的顾问,“像上海水产大学的钟俊生教授,正是由于他的帮助,我们才能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李珂回忆道。
  中国的广袤与巨大,让BBC制作人员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中国有15%的国土都是保护区,这让我们非常惊异,中国光保护区的面积就已经相当于4个英国了。”连拜恩使用了“谦卑”(humble)一词形容自己最直接的感受。
  但这也让拍摄变得更加困难。拍摄讲述全球自然故事的《行星地球》,BBC自然历史部用了4年,而《美丽中国》的拍摄只比那少一年。3年中,连拜恩一直在“后方”BBC布里斯托制作部坐镇,“我的感觉,好像那1100多天,拍摄组一直在路上旅行,似乎路长得都没有时间拍摄。”中国的生态多样性,同样也给“对自然有不可遏制的激情”的纳庭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有继巴西和印度尼西亚之后第三多的雨林,我必须承认,看到塔克拉玛干的戈壁,再看到海南的海上森林,我才知道,原来中国是如此丰富多样的一个国家。”
  拍摄之旅虽让他们饱览或壮丽或雄奇的景色,但还是会有一些意外发生,尽管对于有多年野外拍摄经验的纪录片导演菲尔·查普曼(Phil Chapman)来说,“拍摄本身并不惊险,我们基本上预见到了所有可能的意外。”在拍摄秦岭的羚牛时,摄制组遇上了一头孤独的羚牛。“如果成群活动,这种珍贵的动物是非常温和的。但离群出走的‘独牛’不同,它们性情非常暴躁,攻击性非常强。”毕业于牛津大学动物学专业的纳庭格解释道。摄制组和它对峙片刻就迅速撤离。而让司路难以忘怀的则是在云南高黎贡山拍摄白眉长臂猿时,他们与黑熊狭路相逢,“我们被黑熊追逐了一公里山路才脱险。”李珂还记得在大连蛇岛上的拍摄,他们允许活动的范围只是一块4平方米左右的木板,木板以外,全部是蛇的领地。“在这座小岛上到处都是剧毒的蝮蛇,拍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时刻保持紧张,每天4点起床,工作到太阳落山。”“翻车、泥石流、沙尘暴、暴风雪……”,司路记得6个外拍小组都经历了不同的“劫难”,“但现在回忆起来,一切都是值得的。”李珂欣慰地说道。
主要担纲摄影的贾斯汀·迈奎尔(Justin Maguire)和迈克·勒蒙(Mike Lemmon)都是曾为BBC、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频道拍摄过诸多精品的自由摄影师,他们周游过全球,但如此深入广泛地拍摄中国却还是第一次。勒蒙有27年野生动物摄影经验,他追拍过地球上五个大洲的壮丽日出,这次,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他等待了几个星期,才拍到一个“完美的落日”——丹顶鹤在落日的万丈光辉中优雅起舞。
  第一次用高清摄影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在野外的求偶和交配的全过程,让所有制作人员都非常兴奋。“对于全世界来说,大熊猫都是偶像,所以,别提我们有多激动了。据我所知,国际团队以前确实还没有拍到过这样的镜头。”即使是秦岭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开始也对他们的计划不抱太大信心。“我们都开始要绝望了,我们大概已经去了两三次,每次都至少等待一星期,但并没有拍到我们想拍的镜头。最后一次,等了10天,终于等到了一对发情期的大熊猫。”查普曼回忆道。
  在《美丽中国》拍摄过程中,甚至还收获了科学上的新发现。当他们用红外摄影机拍摄岩洞里的黑叶猴的时候,发现“黑叶猴在舔食峭壁上渗出来的含有矿物质的液体”,“甚至专门研究黑叶猴的专家都是第一次发现这种现象。”司路十分兴奋。
  感受“天人合一”
  “中国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确切地说,非常实在。”查普曼在广西桂林兴坪县第一次看到人们利用鸬鹚捕鱼。他和勒蒙以及中方制片在漓江的落日时分,拍摄这个过程,“坐着他们的小竹筏在漓江上漂流,真是一个神奇的经历。”同样的事情,他们在云南丽江拉市海也经历了一次。而云南的元阳梯田也一样让他们震撼:“每一寸可以耕种的土地都被利用了起来,而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贵州雷山的苗寨,他们看到,屋檐下燕子的行为对于苗民是耕种节气的象征。
  连拜恩等人将怒江称作“英雄的怒江”,而那些有勇气用一根挂索横渡怒江的人,在他们眼中则是英雄。这条奔流于怒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咆哮的大江,是摄制组遇到的几乎最大的挑战。“我们摄影师必须把自己捆在挂索上,紧紧抱住摄影机,拍摄汹涌的江水,”查普曼露出了笑容,“真是很刺激。”两岸居民不论男女老幼,都面色如常地从钢筋索道上一滑而过,很多人身上还抱着要拿到集市上买卖的货物,查普曼认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如果没有CTV的中方制片,我们肯定完了。”连拜恩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五体投地,“很多少数民族不说普通话,也不说广东话。”但经过沟通,他们都很享受和当地人在一起的时光。查普曼和他的团队在贵州的中洞苗寨住了两个星期,体验苗族人的日常生活。“那是一个完全住在洞里的村庄,他们还在洞里修了篮球场。我们和当地小朋友一起玩,他们篮球打得非常好!”在中国诸多乡间奔走近3年之后,查普曼对中国充满了感情:“我对乡村中国的印象就是非常多美丽的风景,和非常多友好、好客、乐于助人的当地人。”
  然而,他们同样也看到了城市边缘不断遭受影响的自然环境,这让他们的拍摄更充满意义。3年的艰苦工作之后,“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中国的美,这是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愿望。当然,让全世界的人都更加爱护我们这个地球和与我们一样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也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司路这样总结道。
《锦绣中华》是BBC第一部以中国为记录对象的生态纪录片,这是该片的一些镜头以及DVD封面。 

 在BBC自然类节目中,我们已经饱览了非洲沙漠、南极冰原和亚马孙雨林的奇丽风光,却很少看到表现中国大好河山的镜头。现在,这个遗憾终于得到弥补。BBC电视台第一套全面表现中国自然的节目《锦绣中华》(Wild China)于上周日开始在BBC2频道播出。央视旗下的“中视传媒”也参与了节目的制作。这是央视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之一。 

 顶尖高手展现锦绣河山 

 作为主要面向西方观众的大型纪录片,《锦绣中华》当然会把镜头对准那些最典型的“中国风景”。 

 在正预售的DVD封面上,我们看到如画的桂林山水,竹筏、鱼鹰和渔民。而在片中我们也不会错过千里冰封的喜马拉雅、猎猎风吹的戈壁沙漠、大象嘶吼的西双版纳、藏羚羊狂奔的羌塘平野、熊猫酣睡的秦岭竹丛、白浪滔天的天崖海角、珊瑚隐现的南沙礁盘……虽然我们已经无数次在电视和杂志上看到过这些场景,然而能够通过BBC电视台顶尖的摄影人员的镜头来观赏它们仍然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也足以让每个中国人为其国土上极其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而感到骄傲。相比起《功夫之王》等故事片中刻意的中国元素,全部实拍的镜头让人感到更加新鲜和震撼。 

 中国同样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也同样得到漂亮的呈现。低头插秧的稻农、使用鱼鹰捕猎的渔民、手擎大雕的猎户,既展现了极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探讨了人与自然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复杂关系。 

 片中有很多人文景观对于中国观众都是陌生的,为了拍摄中国亚热带的自然风光,中方工作人员带领着BBC的摄制组来到中洞苗族地区,在那里留宿。在一个巨崖广阔的弧线下,摄制组发现了一整个村庄,18户人家都落户在大岩洞里。 

 大量珍贵镜头首次呈现 

 当然,作为BBC的自然节目,“戏肉”还是各种动物的惊艳亮相。 

 《锦绣中华》自然不会错过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熊猫、小熊猫、丹顶鹤、藏羚羊、羚牛、牦牛、金丝猴等中国特有,或者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动物。但是BBC从来不满足于拍摄大家都熟悉的景观,在著名的生态纪录片《地球无限》(planet earth)中不但拍到了狮子和大象,更拍到了狮子吃大象,《锦绣中华》也不例外。在秦岭深山中,摄制组捕捉到了一只公熊猫爬到一只肥硕的母熊猫身上交配的镜头,制片人查普曼(Phil Chapman)表示“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而凭着极大的耐心,摄制组捕捉到了腼腆的小熊猫、罕见的雪豹的生活片段。 

 片中也不会缺乏“出乎意料”的动物明星。通过本片,很多人知道了西藏也有棕熊,而这种很多地方寸草不生的寒冷土地竟然是中国大动物最多的地区。很多人认为奇怪的蝙蝠只有在海外存在,然而在《锦绣中华》里我们看到了从山洞中掠过水面,吃鱼的蝙蝠,还有红外摄影机拍摄的住在竹子的空茎里,黄蜂大小的蝙蝠。 

 BBC电视台一直是摄影尖端技术的引领者,在《锦绣中华》中我们同样得以领略高精尖摄影技术带来的视觉震撼。在《锦绣中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精彩的慢镜头。其中,蛇岛上蝮蛇捕鸟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因为毒蛇不可能在人的安排下表演,拍摄这样的镜头需要极大的耐心。 

  抛弃偏见传递真实图景 

 由于制作人阿登堡等人遍布全球的行程,这个星球上几乎没有哪寸土地未听闻过BBC自然历史频道的脚步声。位于布里斯托的BBC制作部门,不惜任何代价摄取了从智利沙漠到阿富汗洞穴的自然景观。如今,中国终于进入了镜头。某网站称这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和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很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早在1983年,中央电视台就曾经和日本佐田雅志企划社合拍过《话说长江》。 

 该片解说词屡称中国是“伟大的国家”。制片人查普曼在其中写道:“我们想让人们因这些乡村景色和野生动物而感到骄傲,关心它们并保证它们继续存在。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修正西方媒体一直在鼓吹的关于中国环境的负面说法。” 

 当然,片中很多地方也客观地指出了中国面对的问题:膨胀的人口、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传统生活方式的丧失、过于捕鱼造成的海洋资源贫乏,以及食用野生动物的文化传统给自然带来的冲击,而这些问题也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民众承认和直面的。事实上,《锦绣中华》的播出有助于我们在为如画江山感到骄傲的同时,思考我们为了保护美好自然环境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记者 刘铮 实习生 黄茜)
呵呵,没有华南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