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半月谈 14——灾后重建

(2009-09-05 10:38:16)
标签:

日本

东京

筑波

镰仓

横滨

神户

尼崎

芦屋

姬路

大阪

京都

旅游

别处

分类: 日本半月谈

D9:20090713 神戶 - 尼崎(尼崎) - 芦屋(芦屋) - 神戶

 

    周一的主题有点沉重,叫做“灾后重建”。

 

    1995年1月17日清晨5点45分(日本时间),在大阪、神户附近发生芮氏7.3级地震,震源在神户西南方23公里的兵库县淡路岛。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将大阪等城市向不同方向移运1~4厘米,造成阪神之间高速公路10处断裂、8处崩落,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全线瘫痪。房屋倒塌,火灾四起,死亡5400余人,受伤3万来人,近30万人无家可归。虽然比起汶川大地震来,这些数字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不过在地震频发的日本,这样的震动也堪称战后最大的灾难。

 

    说起日本,也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建在震灾集中的西海岸,所谓三天一小震,五天一大震,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我们学习的独立行政法人建筑研究所做过一项研究,按照未来30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划分,日本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城市几乎都位于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说,基本上东京每个月都会发生一两次有震感的地震,可是最近几个月一直很平静,所以他们都有点惶惶的,担心这是大震来临之前的平静。。。

 

1、尼崎市築地地区

 

    所谓的筑地,也就是填海造成的区域。尼崎的筑地地区大约形成发展于日本中世纪的江户时代,也算是历史地区了。

 

    一脚踏入解放前,吓了一跳,原来这个地方名叫“旧中国”。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十几年的时间,足以抚平任何的伤疤。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劫后余生的街角老建筑显得有点孤单。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可能因为从建筑和城市的角度来说,这个地区并没有太大的历史价值,所以大部分的房子并没有按照原样重建起来。日本的土地归个人所有,因而一座座新的小楼在原有的地块里冒出来,虽然房子退去了原来的日本味道,变成简洁明快的现代式,但整个地区的肌理倒是八九不离十地保存了下来。但街头街尾也会有这么样的一些公寓楼,那是因为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已经相当严重,很多老人虽然有地,是有产的地主阶级,但并没有钱来重建,也无力偿还银行的贷款,于是会有一些社会结构,把这些老人的地整合后建一些公寓楼,老人用地换得了居住的公寓房,剩下的房子由机构出售后用来偿还建房的贷款。日本的民间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灾后人们安居的问题。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木质的神庙躲过了震后火灾的考验。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街角的笑脸。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2、芦屋市南芦屋浜地区

 

    填海而成,日本的“公营住宅”,也就相当于中国的廉租房。不过这些楼也可谓来头不小,因为它们出自大师安腾之手。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登上顶楼,意外地发现竟然还是海景楼,停车场、会所、码头、游艇,眼前的景象让人让人难以相信身处一座廉租楼之上。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楼间的绿地被开辟成了小菜园,每个住户都可以认领一小块,种一些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应对人口的老龄化,因为租住在里面的有很多是孤寡老人,以往很多人足不出户,因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甚至有的过世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无人知晓。设置这样的一片小菜地,一方面可以使老人们有所依托,因为播种、浇灌进而收获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户外作业也可以增加老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也就可以避免一些孤独症的发生;同时,楼间绿地种上自己的东西也让老人们有一种归属感,更好地认同这里也就是自己的家园,从而更愿意为自己的家园出一份力。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小菜园旁边的休息椅也很有意思,旁边的小牌写着认领者的名字,上面凹进去的部分也就是识别符号。原来早在混凝土还没干透的时候,认领者就会坐上去,然后自己的屁屁也就印在了上面,形成了各自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这样的设计并不是说谁家的椅子只有谁可以坐,认领者都非常愿意别人也坐上去,他们相信坐上去以后双方就可以成为好朋友,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臭味相投”呢。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3、神戶市六甲道駅南地区

 

    日本的市区再开发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的再开发主体由个人或该地区的权利者组成,这个组合必须由2/3(实际上接近于100%)以上的权利者同意后,才能进行再开发。权利在变换过程中,对于希望回搬的权利者,不发生金钱补偿,这种方式称为“权利变换方法”。第二种则指大规模公共设施(如6000平方米以上的站前广场、宽16米以上的道路等)的建设,其再开发主体是公共团体。再开发的对象区域一般在2平方公里以上。由于范围较大,地区内的权利者(土地所有者、建筑物所有者和租房者)相对较多,事业周期也较长,因此,再开发主体与各权利者达成补偿协议后,收买权利者的土地和其他资产。再开发的建筑物(住宅楼、写字楼或商业楼)的入居方式是根据从前权利者提出的申请,将再开发建筑物一部分面积转让给权利者,这种方式称为“管理处分方法”。

 

    六甲道的駅南地区是典型的第二种方式。这里在震前分布着大面积旧木结构建筑,是住宅和商务等机能复合的低利用地区。灾后城市规划对该地区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再开发面积5.9平方公里,包括公共设施(1平方公里的公园以及几条地区道路)和850户住宅。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中心是一个公园,服务半径500米,是一个具备地域避难、食品和饮用水蓄备、情报传送等功能的防灾公园。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避暑的鸽子。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公园的周围高层林立。

日本半月谈 <wbr>14——灾后重建

 

 

别处——索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e60a930100ayli.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