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回来的世界

(2008-08-27 09:44:30)
标签:

杂谈

博客里有几首乐曲,来自保罗·莫里哀(Paul Mauriat)乐队专辑The Russian Album。说起这几首曲子,还有一点故事。

 

大概是1992年早春的一个雨夜,在南方一所高校里就读的我,慵懒地躺在宿舍自己的床上听收音机。就在两三个月前,有个叫苏联的国家解体了。作为一名自中学开始就喜欢读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喜欢听《灯光》、《小路》、《苏丽珂》的年轻人,苏联这个国家的解体,不禁让我感到有点迷惘和惆怅。 

 

人就是这样,你自幼熟悉的一切突然间不复存在了,你就会陷入一种空虚状态。尽管苏联这个国家与我毫无关系,但由于自幼浸淫于俄罗斯文学与艺术,被那种忧伤、深沉与博大的气质深深打动和感染,我还是多多少少地,为那个熟悉的国家走向没落而感到一丝惋惜和沮丧。 

 

我一点点地调着短波频道,突然一阵忧郁的男声合唱传出。尽管我从没有听过这首乐曲,但凭着那种熟悉的风格,还有贯穿始终的巴莱莱卡的鸣奏,我立刻断定这是一首我没听过的俄罗斯歌曲。于是,我调频道的手停了下来,定格在这个波段。

 

整首乐曲没有唱词,那男声的合唱也没有唱词,而仅仅是鼻音的和声。但正是这和声,沉重如深深的叹息,激昂似波涛的荡激。 

 

多年以后,我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草原呀草原》(PIAINEMA PLAJNE)。

 

这首曲子终了,又是两首不熟悉的曲子。但越听,越能断定,这一定是俄罗斯歌曲。果然,几首曲子过后,《喀秋莎》(KATIOUCHA)激昂的旋律传出。

 

以往听过各种版本的《喀秋莎》,包括中国人翻唱的,俄文原唱的,男声的,女声的,合唱的,独唱的,都听过。但是,即使是代表苏联艺术最高水准的苏军红旗歌舞团演唱的《喀秋莎》,也让人有些不满意——我总觉得,他们把这首歌唱软了。

 

战争中的爱情与和平年代的爱情所有不同,如果说和平年代的爱情强调柔情与浪漫,那么战争中,每天面临着生死考验的人们,他们的爱情应该更多地表现忠贞和坚定,以及赢得战争与爱情两种胜利的决心和意志。勃兰切尔之所以把《喀秋莎》的写成一首2/4拍(有的改编为4/4拍)的进行曲,而不是3/4拍的华尔兹,本身就说明这首歌是男人信念里的爱情,那么需要更多地展现出勇敢和坚强。对以往听过的《喀秋莎》不满意,原因就在这里。 

 

但这次听到的《喀秋莎》有所不同。第一段是小提琴齐奏,却铿锵有力,不由得让人想起喀秋莎宛如铿锵玫瑰般对爱情的忠贞。第二段是男声合唱——依旧没有歌词,而是和声;而这时的和声,却起到了合唱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凸显现了战士那种激昂而坚定的信念。第三段以手风琴独奏为主,小提琴齐奏为节拍,配以男声和音,表达了战士与喀秋莎心灵的碰撞与交流。第四段再以小提琴齐奏为主,再次表达了“喀秋莎的爱情永远属于他”的坚贞。 

 

《喀秋莎》之后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LE TEMPS DU MUGUET)、《黑眼睛》(LES YEUX NOIRS)、《卡林卡》(KALINKA)等熟悉的乐曲,依旧带给人全新的感受。 

 

当时播放这些乐曲的,是日本电台,完全听不懂播音员说什么。因此,听完了,尽管很想反复欣赏一下,但很遗憾我没有任何渠道获得这些乐曲的演奏者信息。只是推测,这肯定是某个极高水准的俄罗斯乐团的演奏——只有俄罗斯乐团,才能这么精确地演绎出俄罗斯民族的个性——至于是哪个,我无从得知。

 

在以后的一些年里,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那些乐曲,各种版本的我都已经听过无数次了,只是可惜,我再也没能找到1992年早春的晚上,我听到的那个版本。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个不知名的乐队也许解散了,消失了,而那天籁之音,也许我永远没有机会再次聆听……

 

十六年之后,2008年的8月,因为心血来潮,我忽然想写一篇小说《落叶》而在新浪开了博客。在新浪的音乐库里,我寻找Paul Mauriat乐队演奏的《爱琴海的珍珠》。键入搜索之后,一大串的搜索结果映入眼帘。

 

我很早就是Paul Mauriat的发烧友,买了他不少碟子,也下载了不少他的MP3。但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当挨个打开那些链接,看看自己是否还遗漏了他什么曲子时,《喀秋莎》那铿锵有力的小提琴齐奏再次传入耳中。

 

那是充满惊喜的一刻。就像,被命运无情地阻隔,十六年杳无音讯、却又被你深深思念着的那个人,与你在街头无意中重逢一样。又好比根据帕斯捷尔纳克小说改编的电影《日瓦戈医生》的最后一幕,日瓦戈在街头偶遇列娜。

 

激动。兴奋。感慨万千。

 

一夜未眠。一首接一首,反反复复地聆听那些多年未曾再听到的旋律。尽管那些曲子以前只听过一遍,但它们已经如刀子一样刻在脑海中,经常被我回味。这是被我寻找回来的世界,久别又重逢,熟悉而亲切。

 

夜深人静。我独自沉醉在这个失落已久的世界里,悲喜交加,百感汇集。上次听到它时我还没到20岁生日,青春对我来说,还是一本刚刚翻开扉页的书;而现在,我已经成了落叶一般的中年人,青春已与我渐行渐远……

 

从子夜到凌晨,从黎明到天色大亮。窗外又传来车水马龙的喧嚣,我才恋恋不舍地关掉电脑睡觉。 

 

做梦都没想到,十六年不断寻找而无果的那颗珍珠,其实离我那么近。原来它就安静地躺在角落里,可我却忽略了它。我所喜欢的Paul Mauriat,拥有他几盘碟子与无数MP3,但就是想不到他的乐队还演奏过The Russian Album,更想不到,那样精准地展现出令人荡气回肠的俄罗斯情怀的,竟然是一名法国人。

 

Paul Mauriat已经于2006年11月3日与世长辞,但他的名字会被我永远铭记。因为,他用他的才华和热情,为世人献上了无数不朽的乐章;他为这个世界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抹绚丽的晚霞,和一阵阵清爽的微风。

 

一生中,类似的惊喜屈指可数,值得特别记录一下。也许,人们在梦中所追求的美满,就在身边某个角落,只是,你总在不经意中与它擦肩而过……

 

 

Paul  Mauriat The Russian Album 

01 PIAINEMA PLAJNE 草原呀草原

02 LES DEUXCUITARES 两把吉它

03 LE SARAFAN  ROUGE 沙拉邦德舞曲

04 KATIOUCHA 喀秋莎

05 LE  TEMPS  DU  MUGUET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06 LES  YEUX  NOIRS 黑眼睛

07 LES  BATELIERS  DE   LA  VOLGA 伏尔加河船夫曲

08 KALINKA 卡林卡

09 LE  COCHER  DE  LA  TROIKA 马车夫之歌

10 EVENING  BELLSLES CLOCHES  DU  SOIR 晚钟

11 BUBLITSCHKI 巴勃利斯基

12 STENKA  RAZINE (斯金卡·拉辛)主题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