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下时代之声赵汗青
天下时代之声赵汗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28,414
  • 关注人气:1,9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的虹桥来源于安徽宿州

(2019-05-19 19:12:59)
标签:

历史

文化

赵汗青

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的虹桥来源于安徽宿州

 

赵汗青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北宋风俗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罕见的存世精品。而画中有一座中横跨汴河上的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其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名为虹桥。

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桥身如同彩虹,故又称“虹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其可考证的历史有900年之久。《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其桥无柱,居然单拱跨越宽达16.6米宽的汴河水面,宛若长虹。并承受了桥面上巨大的载重。

“虹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李东阳的跋诗“虹桥影落浪花里”一句。

这座桥梁全部是木结构,单拱横跨汴河,桥身并没有柱子支撑,使通过的船只免去撞柱的危险。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技术革新,挽救了无数通过汴河的商船。虹桥的结构在技术上称为叠梁拱。由五排粗大的巨木组成骨架,两端固定在横木上,五排拱骨相互搭叠,组成叠梁拱。五排拱骨与横拱间用榫卯、铆钉、捆扎的方法固定,行人和桥身的重量通过层叠的拱骨向桥两侧分散传递,使虹桥既坚固又美丽。在桥下的河岸边沿,仅有四根木柱支撑桥梁,可是这四根柱子是绝不会使船只撞上的。

《东京梦华录·河道》中有这样的记载:“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三十。从东水门外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飞虹……”经过唐寰澄等著名桥梁专家的研究推敲,《东京梦华录》 中所言的“虹桥”,就是《清明上河图》中拱桥的原型。

若仔细看画,你会发现桥的两侧排列着鳞次栉比的曹鹏凉亭,这和历史上汴京城里“虹桥”的真实情形也是一致的。

那么“虹桥”是谁发明的呢?是谁设计创造的呢这要从安徽宿州说起了。

宿州这个地方,东周为宿国地,隋朝年间,隋炀帝开挖隋唐大运河,其中通济渠(古汴河)段流经今宿州,在当时的符离县汴河段当地人筑了一个桥。因河堤较高,名为埇上,桥则命名为埇桥,石桥,这里渐渐形成埇桥镇,舟车汇聚,九州通衢。

唐宪宗元和四年(1266),撤并蕲县、符离、临涣、灵璧4个县置宿州,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北宋时期,宿州为上州,四川青神县人陈希亮曾在宿州做知州。就在陈希亮在宿州做知州期间,有一年夏天,逢天降暴雨,汴河上的埇桥被冲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让当地人极为苦恼,陈希亮当即冒雨来到河边,察看灾情。汴河水势太猛,再坚固的桥礅都要被冲垮,要在此地架桥架桥真比登天还难。如今桥又被冲垮,来往行人过河只有靠渡船,极不方便。再加上水势太猛,渡船也不时翻沉。

陈希亮想,这河上还是应该架桥,要怎么架才不被冲垮呢?

经过没日没夜地筹划,他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造桥方案。这就是不在河水湍急的流水中建桥礅,而是修建一种木制结构的直接飞跨两岸的桥梁。这样不仅来往船只不受阻隔,而且不论夏天发多大的洪水,桥身也丝毫无损,安然无恙。没有多久,宿州城的汴河上,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木桥,桥身如虹,飞跨两岸。桥上行人来往,桥下般楫畅通。

    人们都赞扬陈希亮不仅是一位清官良吏,而且还是一位能工巧匠。陈希亮主持建造的“虹桥”,受到皇帝的褒奖,并作为一项科技成就在从东京(今开封)到泗州的汴河全线上加以推广,其中就包括北宋开封城的虹桥,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足见其构造巧妙而又实用。

    其后,日本僧人成寻的《天台山五台山记》中也有关于虹桥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宋史》的真实性,即宿州“虹桥”先于东京开封府的“虹桥”,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业绩,当为宿州人的荣耀。

 从河南的汴京、宋州到灵璧、虹县(安徽泗县)、泗州(盱眙附近)都模仿陈希亮的造桥方法,建起了一座如虹的飞桥(“自畿邑至于泗流,皆为飞桥”《宋史·陈希亮传》)。陈希亮在任三十余年,京城、地方官都做过,其人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如今虹桥全国不见,只有在浙江南部的泰顺县有这种桥。只是这桥名字不叫虹桥了,已经被改进被称为“蜈蚣桥”,具有很好的承压效果,在两端固定的廊对这座桥来说不仅不是负担,还大大增强了整个桥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闻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就发端于宿州。虽然宿州汴河上的“虹桥”早已化作泥土,但今人仍可从《清明上河图》中想见其巧夺天工的神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