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墓怎会在安徽亳州市涡阳
文/赵汗青 摄影/刘欣华
范蠡墓、范蠡冢,也叫范蠡堌堆,又叫峨眉山。在涡阳东南15公里处,西阳集之西。《安徽通志》说: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蒙城县志》说:范蠡墓在县西五十里。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若土山,行者皆瞻望凭吊焉。《涡阳县志》说:范蠡冢,清时曾奉防护。又说:今冢在西阳集西八里,土丘隆起,古柏挹翠,黄流襄陵,曾无崩坏。在乾隆时蒙城知县关中谈若水题碑:范蠡冢。旧有范子祠。《葛洪奕祀》说:幼披山桑人物图,考见有所谓范蠡冢者,土人谓冢为堌堆,故亦曰范蠡堌堆。又号峨眉山。1981年该地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赵社民主编的《中华名人墓葬》亦有详细记载:范蠡墓,也叫范蠡堌堆,又叫峨眉山。在涡阳东南15公里处。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界都备受推崇的人物,他的身上,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想,成就着江山美人的千古佳话。他助越灭吴舍佳人,功成身退游五湖,最后怎会选择在今涡阳县西阳镇作为其最后的归宿地?
范蠡,字少伯,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国大夫,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一度为齐相,改名鸱(音翅)夷子支,不久又离齐,从事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散而复聚。后至陶,号陶朱公。晚年定居范蠡村(今安徽毫州市涡阳县西阳镇西),死后与西施合葬在西子河畔。范蠡因人品高尚,善于理财,后被道教尊奉为财神。
范蠡堌堆的北侧有河叫做西河,又叫西子河。西河是因西施而得名,西阳集又以西河而得名。
在安徽宿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居永立主任陪同下,我们专程赶往涡阳。
从涡阳县城307省道东南方向,行程15公里到西阳镇的前李庄北,再沿路西行100米左右,在公路南侧约100米的地方有一个绿水环绕的小土山,那就是范蠡墓的所在地。
由于北部、西部有隔着一条传说中的“西子河”(当地人称“金沟”,据查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该河为古河道“西子河”),又是入冬之季,除非游过河,不然无法到达。
连续问了几位当地村民,车只好从北边的村庄进去,沿向西的一条路直走,行过一座桥,再南行,然后又东行过了一座桥,再穿过田间小路,跨过墓西干涸的小河才来到范蠡墓前。
长满枯草的小路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条金色的地毯,仿佛范蠡墓所在的土山变成了一座宫殿。踏在“山”路上,望着前方范蠡墓,我竟有些迟疑:“这里真的是范蠡墓吗?”
范蠡墓南侧,有一块倒在地上且断裂的石碑上面刻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古墓葬、安徽省人民政府、2012.6.21公布、涡阳县人民政府立”。除去依偎环绕的西子河和一些树木,便没有任何修饰。经历两千多年沧桑,一个寄托着无数文人墨客文成武就理想的巨人,就这样长眠于此。
走上土山,范蠡墓变得更清晰。范蠡墓的东、西、北方向都被西子河环绕,东、西、南、北面都是绿油油的麦田,这让范蠡墓看起来像是一个孤独的小岛。“岛”上有一个隆起的土堆,土堆上的松树大都是双杈树,看上去像是一对难分难舍的情侣,一对美丽的枯叶蝶在荒草上盘旋起舞,这是否都是范蠡墓作为范蠡与西施合葬墓的一种映照?据《安徽通志》载:“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旧时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若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罩,壮观异常。
据史料记载,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越国大夫,上将军,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家。范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富有谋略。吴越争霸时,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完成复国大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深知越王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审时度势,功成身退,弃富从商,避开了政治漩涡。
范蠡晚年称陶朱公,在陶地经营,最终卒于陶,当葬于陶。史家称定陶的多,今人称陶山的多,凭什么说涡阳的范蠡墓所在地是当时的陶呢?
当地人传说,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建有庙宇,供奉范蠡、西施。当地曾有地名范蠡村,涡河的一条支流叫西河,附近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指西施与陶朱公合葬于此。史载: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后商,晚年定居于此。范蠡、西施死后葬在西子河畔的范蠡墓内。1981年该地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
据《老子与范蠡》(作者王振川2004年10月1日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书考证,涡阳县西阳镇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马迁所说的陶,“据天下之中”,应该是个水、陆皆能四通诸侯各国的地方。对于今安徽涡阳来说,历史上的东、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区,南方正是刚刚壮大起来的吴、楚、越地。涡水西北通黄河,东南通淮河达长江。它固有的陆路交通和美丽而宽阔的涡水,正符合“据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此外,《战国策》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对镶侯说的话。客卿造对镶侯魏崖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攻下齐七十余城,你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河南之南,必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所以这个“陶”,正是今天的安徽涡阳县西阳镇,因此涡阳县的范蠡墓才是真正的范蠡墓。
明清史料上也有种种记载,《中国名胜词典》上也确认是范蠡冢。还有两本书:《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可佐证。
战国中晚期,秦国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国封穰侯后,又益封于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关到封邑,并在陶去世。这个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陶朱公的陶与秦穰侯的陶用同一个“陶”字为地名,当是指同一个地方。且魏冉离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远。司马迁《史记》中写“定陶”时从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认“定陶”为“陶”是不确的。《战国策》中多处提到一个地名叫“阴”,这个战国时的“阴”就是后来的“定陶”,这个“阴”在齐、魏、赵间动荡不定,战国末年也不曾被秦国占有过。所以定陶在战国时称“阴”不称“陶”。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出土)中有《见田兵于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说,秦国在东侵的过程中越不过梁国的防线,而阴(定陶)却在防线的后面。这一章说的是秦统一中国前的梁国的防线,当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说,终魏冉之一生,并未封到山东定陶去过,《史记》说他将平时的聚敛送到“陶”去,去相位后,出关就封邑,并死于陶。如果是定陶,必无可能,秦国的势力当时还不能到达定陶,更不用说齐之腹地陶山了。
《战国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对穣侯说的话。客卿造对穣侯魏冉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下齐七十余城,你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河南之南,必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所以这个“陶”,有专家认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涡阳县西阳集。因此也认定今涡阳县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绝书》在交待范蠡的结局时说他“老身西陶”,也是一个佐证。
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今天,当地地名为范蠡村,涡河的一条支流叫西河,沿墓而过,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
王振川先生认为:老子出关时当是公元前453年,老子119岁,范蠡74岁,西施49岁。
就要离开涡阳了,一颗怀疑的心依然没有放下。假如范蠡真的葬在这里,当地政府为何不加以保护?省政府保护牌为何不重建重立?为何墓顶上任由农民种菜?墓周数十株老树被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