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记(六十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新旧大报恩塔)

标签:
思泉的博客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新旧报恩塔“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感应舍利” |
分类: 苏沪拾零 |

(新大报恩塔)
说到“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绕不开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大报恩寺。
将繁复的的资料压缩后,简而言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参见《洛阳几日(概叙三,白马寺、狄仁杰墓和周公庙》)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
大报恩寺是明永乐十年(1412年)在建初寺原址上重建。据说当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故施工极其考究,整座寺庙金碧辉煌。规模极其宏大,鼎盛时期,有殿阁、僧院、廊房和经房三百余座(间),曾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如今复建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寺庙,而是一座风格独具的“遗址公园”。


-
明代大报恩寺的琉璃宝塔是下面这么个模样,第一、二幅是当年西方画家画的,可能是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的随团画家约翰·尼霍夫的作品(当年的画作曾整理成《中国出使记》出版);其余乃现代画家推测绘制,从度娘里找到的。感谢原作者及发布者!

-
专家总结,轻质九层塔有四个方面的传承与创新。
一是形态传承与创新,不是复建而是再造,体现当代科技文明,但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原塔近似;
二是材料传承与创新,古塔用琉璃,新塔用艺术玻璃工艺通过手工雕刻、上釉、烧制和合片,继续呈现琉光塔影;
三是结构传承与创新,内核由两个正方形旋转交错构成莲花瓣状,寓含花漫菩提,通过逐层收分,塔顶重构,达到新塔古韵;
四是功能传承与创新,既有效地保护了千年地宫又传承了悠远的历史记忆。




千年地宫在玻璃下方,就是当年大报恩寺琉璃塔塔基遗址,玻璃组成的八边形就是当年塔基辅接范围。
据介绍,地宫距地表6.74米,是国内发现的最深、最大的竖穴式地宫。可惜不让靠近,姑且听之。地宫内发现的石函、铁函、七宝鎏金阿育王塔等一批国家一级文物,在“出土文物区”展出,后面还会看到,先略过。



-
大报恩塔各层以佛菩萨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白铜浮雕,呈现了四大天王、四大菩萨、三身佛、三世佛、五方佛的佛菩萨体系,以及《徐皇后礼佛图》、《朱棣礼佛图》和《卢舍那佛说报恩经变图》等等。
登塔,首先看到的四大天王白铜浮雕。后乘电梯直接到第九层,随拍了几幅,远不能反映全貌。





-
特别想看看毗邻园区的1865创意园,其前身是金陵制造局(“国保”),1865年创立于大报恩寺旧址,1996年正式更名为南京晨光集团。典型的是屋顶呈锯齿形的厂房,如今不太见到。因为与思泉从事的专业有点联系,故有着特殊的兴趣。可惜逆光,效果不佳。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