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其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也使人性的弱点在欲望中充分暴露。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因为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
人的一生总会有无穷无尽的欲望,金钱、美貌、爱情、权利甚至长生不老。所谓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外在感官的满足是来自世俗、物质的食粮;而最高的喜悦,则是来自不受物欲干扰的宁静心灵,它是由精神食粮所满足的。
崇尚物质及世俗快乐的人认为“心灵属于肉体”,而崇尚精神的快乐者,认为“肉体属于心灵”,前者仅知半个世界,而后者则认识了整个宇宙。追求物质快乐的人必须不断应付他的欲望,直到满足为止,而追求精神快乐的人,则可以用控制感官来超越饥渴,直到感官欲望消失与平稳下来。凡沉溺于物质快乐的人会乐于不经思索便屈服于欲望中,他们会呼朋引伴,只为寻找这样的快乐,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有什么是更美好的。只寻求满足欲望的人,即使是应合了他的欲望,心灵依然无法感到满足,他们仍需要可望而不可及之新奇事物的刺激,他们所体验到的不过是吃时的短暂快乐,以及从饥饿之苦中得来的一时解脱。因为在世俗的领域里,满足必须以“不满足”作为燃料,一旦满足了,欢乐也随之结束。不论你再怎么费力找寻,都无法平息“欲望之火”,因为每当这些火焰开始平息,就又再开始寻找更多的柴火——你根本没有留下时间去体会真正的满足。
萧伯纳说: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或许人的心亦如一只水杯,灌满后,其他的再如何都放不下了,所以只能灌七分满,这样还有空余,还可以接纳其他新的东西。其实,自古以来就有“自足而常乐”,人的欲望是个永无止境的沟壑,正因为有欲望,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奋斗的目标与激情。但追求就好比人们在努力的抓住某些东西,而有些东西虽然闪亮,但抓在手里却容易刺伤自己,还有些东西像沙子,抓得再紧还是会漏,比如感情。但人生又必须追求,如果连追求都没有了,什么都不再想,不再要了,那不就是颓废与绝望了。我觉得人生就是一连串追求欲望的过程,当真追求到了某种东西,你还会要重新开始下一个追求,满足好象总是在征服下一座山峰之后才能得到。无论多少美梦成真,欲望永远没有终止的一天,只要你看到又有另一座山峰耸立在地平线上时,你的满足感就又消失了。欲望就象喝盐水一样,永远无法止渴。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说“够了”。就象在海滩捡贝壳,贝壳虽然美丽,但你也无法收集到所有美丽的贝壳,也许你只是收集了一些,虽然数量不多,但只要记住说“够了”,你的收藏不也会变得很美,而且更值得珍惜。
其实,一个人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的,确实不容易,虽有快乐幸福,但也要受苦受累,有时候还很无奈,这就是欲望在作怪。只要我们认知欲望,把控自己,把快乐当成生活的本质,在追求的过程中去感悟,平息你的欲望,知足常乐的生活,尽管有时感觉真的好累,但走过去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要知道生活不是用来过的,而是用来品的。我们需要抱着生活的欲望去努力,但同样需要向自己说“够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好现在的每一步,过好每一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