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启迪慧想文综气温汽车时尚 |
分类: 学海无涯(地理同步课堂指导) |
南阳市2019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60分)。
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2017年2月23日,在距离地球约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3颗位于宜居带内。
下图为“Trappist -1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与“TRAPPIST-1系统”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的原因是
A. 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 B. 天体表面平坦
C. 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 有肥沃的土壤
【答案】1.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最高一级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一般而言,围绕恒星公转的是行星,围绕行星公转的是卫星。根据题干可知,TRAPPIST-1天体系统是一颗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级别相同,均属于恒星系,故B正确,ACD错误。
【2题详解】
A.根据题干可知,TRAPPIST-1天体系统内的行星位于“宜居带”内,说明其位置适中,气温适宜,故A正确;
B.宜居带是说明位置适中,表面是否平坦,与宜居与否无关,故B错误;
C.题干中不能确定宜居带天体的大气组成,且宜居应有充足的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故C错误;
D.题干中不能确定宜居带天体的土壤是否肥沃,且土壤和生命的形成关系不大,故D错误。
3.湖南省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的省份。读湖南省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单位:MJ/m2·a)分布图。回答问题。
影响湖南省内太阳辐射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海陆位置 C. 天气 D. 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湖南省太阳辐射大致东多西少。如果是纬度影响,应该是南多北少,排除 A 项;海陆位置和人类活动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排除 B、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南西部多山地,多云雾,降水多,故西部太阳辐射较少。故选 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我国某公司高管于2019年3月25日11:00赶到公司办公楼前,准备参加约1个小时的紧急会议。下图为此时公司露天停车场空余车位和停车时的太阳光照状况。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 此时刻在该城市,下列地理现象最可信的是
A. 一天中逆温层最厚 B. 太阳位于东南天空
C. 一天中日影最短 D. 一天中气温最高
5. 如图所示,为尽量避免会议期间汽车被太阳照射,最不理想的车位是
A. ①车位 B. ②车位 C. ③车位 D. ④车位
【答案】4. B
【解析】
【4题详解】
从图可知,此时办公楼影子位于西北方,则太阳光从办公楼东南方照射过来,即位于东南天空,B对;逆温层一天中在日出前后达到最厚,A错;3月25日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图中可以看出太阳位于东南并不是正东,故不是日出前后,B错;
【5题详解】
接下来的1个小时,太阳向南呈顺时针移动,办公楼的影子向北呈顺时针移动。因此④地最先暴露在阳光下,受太阳照射最多,是最不理想的车位。故选D。
【点睛】太阳日出日落方位:
1、极昼和极夜区除外:
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时(北半球春分-秋分之间),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方位都在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秋分-春分之间),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方位都在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2、南北两极除外: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春秋分),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方位都在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3、南北两极除外:北半球极昼地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南半球极昼地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极昼区全天都有太阳,所以太阳的升落方向是指太阳从最低时升起和落到最低时的方向)。
2018年5月26日,我国宣布在松辽盆地成功实施深度为7018米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下图为我国松辽盆地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此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探到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7. 松辽盆地形成的各阶段主要地质作用顺序正确的是
A. ①阶段:板块挤压-岩层褶皱-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B. ②阶段:板块挤压-岩层褶皱-岩层上升-流水沉积
C. ③阶段:板块张裂-岩层下沉-岩层断裂-岩浆喷发
D. ④阶段:板块张裂-岩层下沉-流水沉积-岩浆冷凝
【答案】6. A
【解析】
【6题详解】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探到的深度为7千米多米,应位于地壳,A正确。故选A。
【7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①阶段板块挤压-岩层断裂-岩层下沉-海水侵蚀,A错误;②阶段板块挤压-岩层断裂-褶皱上升-流水侵蚀,B错误;③阶段板块张裂-岩层下沉-岩层断裂-岩浆喷发,C正确;④阶段为板块张裂-岩层下沉-岩浆冷凝-流水沉积,D错误。故选C。
8.2016年2月6日早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当地已有多幢大楼倒塌,此次地震的成因图示正确的是(
C.
D.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D正确;AC表示的是板块的生长边界,故错误。B表示两个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错误。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 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下图为马耳他简图及其著名景点“蓝窗”。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形成“蓝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排序正确的是(
A. 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B. 地壳抬升、沉积、海水侵蚀
C. 海水侵蚀、沉积、地壳抬升 D. 地壳抬升、海水侵蚀、沉积
10. 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9.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可知景点“蓝窗”基岩为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为沉积。“低丘”说明“蓝窗”经地壳抬升,石灰岩出露。“蓝窗”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沿海,海水作用比较广泛,受海浪侵蚀作用明显,因此形成“蓝窗”景观的地质作用最先为浅海沉积,再地壳抬升、出露海平面后,受到海水侵蚀。故选A。
【1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蓝窗”坍塌的首要原因最可能是海浪侵蚀。“蓝窗”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海浪较大小;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海浪较大,海水侵蚀作用较强,因此冬季破坏最强。故选D。
【点睛】“蓝窗”基岩为石灰岩,石灰岩由于其组成岩石的物质为碳酸钙,容易受到外力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双重侵蚀作用,因此景观变化速度较快。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A
C. 风力侵蚀作用 D. 风力沉积作用
12. 若某区域正经历从乙图到甲图的演变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A. 降水变化率减少 B. 土壤肥力增加
C. 河流含沙量增大 D. 风力堆积明显
【答案】11. B
【解析】
【11题详解】
从实验可以得知,流水在木板上发生侵蚀作用,然后把泥沙等碎屑物搬运质水槽底部,受重力沉积在水槽底部。因此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流水沉积作用。故选B。
【1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木板上只有沙子,图乙木板上有草皮。因此从乙到甲过程中植被遭到破坏,将影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降水变化率增大;水土流失加剧,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土壤侵蚀严重,河流含少量增多,C对,A、B、D错;故选C。
下图为我国祁连山某谷地的山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 据图可知,此时
A. 山谷比山顶气温低 B. 山顶盛行上升气流
C. 山坡降水概率大 D. 夜晚可能性大
14. 与此现象类似的有
①盛行西风
A
【答案】13.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知,此时风从山坡吹响谷底,可知山坡气压高,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而谷底气压低、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概率大;排除A、B、C;根据下垫面性质,夜晚以散热为主,山坡降温快,气温低,谷底降温慢,气温较高,故选D。
【14题详解】
此现象为由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①盛行西风是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常年盛行风,是动力引起的,而不是热力作用;②湖陆风是由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引起的,白天陆地吸热快,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湖泊吸热慢,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形成湖风,夜晚反之。③城市风是由于城市市区比郊区气温高,气压比郊区低,形成的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④太阳风是指太阳所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不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综上,②③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故选A。
【点睛】城市风:
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 10℃ 以上。某日突降大雪,延续 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 “雪馒头”景观 (下图 ),“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 (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该时段最有可能在
A. 1月初 B. 4月初 C. 7月初 D. 10月初
16. 突降大雪当天,控制该城市的天气系统是
A. 冷锋 B. 暖锋 C. 反气旋 D. 气旋
17. “雪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壤吸收太阳辐射较少
B. 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C. 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D. 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答案】15.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大气受热过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5题详解】
华北地区冬季日均温较低,材料中的日均温在10°C左右,不会为1月份,A错。由于降雪以后气温升高,不会为10月份,因为10以后气温降低,D错。7月份为夏季,日均温在20°左右,C错。4月份气温回升,日均温在10°左右,若有寒潮来袭,会产生降雪天气,B对。故选B。
【16题详解】
由材料,结合上题分析,华北地区4月份日平均在10°C以上,突降大雪,是北方冷空气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系统,属于冷锋过境,故选A。
【17题详解】
地砖中间是凹下去的,是空心的,露出土地,“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土地升温速度比砖慢,所以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雪融化较快,而土壤释放地面辐射较少,雪不易融化,故选D。
读“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能正确表示BC之间的风向是




A.
19. 常年受到A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18. B
【解析】
【1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向左偏转,故风向为西北风。故选B。
【19题详解】
A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丰富,且位于赤道,全年高温,故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故选A。
木棉树也称攀枝花,木棉树花落后长出椭圆形的蒴果,果实成熟后果荚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如六月飘雪一般,别有一番情趣。每年4、5月,种有攀枝花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木棉絮飘飞。下图示意木棉絮飘飞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攀枝花树的木棉絮4、5月飘飞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风力较小 B. 光照较强 C. 气温较高 D. 降水较少
21. 一天中木棉絮飘飞较多的时段可能是
A. 清晨 B. 午后 C. 傍晚 D. 深夜
【答案】20. D
【解析】
【20题详解】
4、5月份时,正值攀枝花地区春季,气温升高,造成气流扰动,风力较大,A错;光照较强、气温较高有利于木棉絮的成熟,但不是造成木棉絮飘飞的主要原因,B、C排除;降水较少,空气干燥,气流扰动强,使得木棉絮极易飘飞,D对。故选D。
【21题详解】
木棉絮飘飞主要依靠风力,一天中午后地面温度最高,对流最旺盛,空气扰动大,易将柳絮飘扬到空中,故选B。
我国某地农民根据多年的经验,在裸露在外的土地上覆盖上一层秸秆,对农业生产有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覆盖秸秆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①减少蒸发
③增加下渗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3. 农田覆盖秸秆的主要作用是(
A. 蓄水保墒 B. 防风固沙 C. 增加光照 D. 增大昼夜温差
【答案】22. B
【解析】
【22题详解】
覆盖秸秆可减少地面直接受太阳辐射,降低地温,减少蒸发,①正确,④错误。减缓水流速度,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③正确,②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农田覆盖秸秆可减少蒸发,增加下渗,起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A正确。覆盖秸秆不能防风固沙,会减少地面受到的光照,减小昼夜温差。故选A。
【点睛】水循环的类型有三种,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下图为某位同学绘制的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温和多雨。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等温线,c表示盛行风向, d表示昏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A. a、b B. a、d
C. b、c D. c、d
25. 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分异规律属于
A. 由赤道向两极
B. 由沿海向内陆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答案】24. D
【解析】
【24题详解】
a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应该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所以a正确。
因为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已知洋流流向北,所以等温线向北凸出。所以b正确。
南半球低纬地区盛行东南风,而c为西南风,所以c错误。
丙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已知此时温和多雨,所以此时为南半球的冬季,由此判断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南昼越短,昏线应该向东倾斜。所以d错误。
根据要求,绘制错误的是c、d
本题正确答案为D。
【25题详解】
甲地为热带雨林,乙地为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应该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赤道附近地区,而甲地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且暖流经过,增温增湿,所以才形成了热带雨林,所以属于非地带性。
本题正确答案为D。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回答下面小题。
26. 图中山地从低纬到高纬排列正确是
A. 甲一乙一丙 B. 乙一丙一甲
C. 丙一乙一甲 D. 甲一丙一乙
27. 图中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坡向 D. 地形
【答案】26. C
【解析】
【26题详解】
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海拔越低,甲乙丙共有的自然带是针叶林,根据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可判断丙分布海拔最高,纬度最低,甲地针叶林分布海拔最低,纬度最高。因此从低纬到高纬排列顺序为:丙一乙一甲,故选C。
【27题详解】
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度主要受热量和水分的影响,随着纬度不同,相同海拔热量条件变差,所以导致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热量是最主要的因素。故选A。
下图为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
A. 平坦的高原面 B. 凉爽的高山地区
C. 宽阔的平原地区 D. 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
29. 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地形与水源 B. 植被与土壤
C. 纬度与日照 D. 民族与宗教
【答案】28. D
【解析】
本题考查城镇的区位条件。
【28题详解】
青藏高原地区的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因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热量丰富,D正确。西藏的高原、高山地区不太适合人类居住,西藏地区没有宽阔的平原。排除A、B和C,故本题选择D。
【29题详解】
青藏高原地区的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A对。青藏高原地区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所以植被与土壤还是受到地形制约,B错;青藏高原因为地势较高,区域内晴天多,日照充足,所以纬度和日照不是其城镇分布主要制约因素,C错。民族宗教不是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D错。故本题选择A。
30.读我国祁连山中段黑河流域部分支流冰川的末端(冰川下界)海拔变化图。完成问题。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得出1956-2010年
A. 潘家河流域冰川末端海拔变化最剧烈 B. 马营河流域冰川未端海拔变化量最大
C. 大河流域冰川末端海拔变化先快后慢 D. 黑河流域冰川末端海拔整体上升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956年至2010年,冰川末端海拔变化最剧烈、变化最大的是长千河流域,A、B错;大河流域冰川末端海拔变化先慢(1956年-1990年)后快(1990年-2010年),C错;黑河流域所有支流的冰川末端海拔在1990年-2010年期间比1956年-1990年上升幅度更快。故选D。
【点睛】注意冰川末端海拔变化的速度由海拔变化的高度与时间共同决定,1956年-1990年中间跨度是34年,而1990年-2010年之间跨度只有20年,在计算速度的时候,除了看海拔变化的高度外,还要考虑两个阶段时间的长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大题,共40分)
3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甲及C位置北极上空俯视放大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处于C位置时,乙图中表示晨线段的字母是
(2)该日,M地的昼长为
(3)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该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请在答题卡的图上画出P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用折线表示)。
【答案】(1)MN
(2)0
(3)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为极昼,南极圈及以南地区为极夜;自北极圈往南白昼越来越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任答2点)
(4)下图
【解析】
【详解】(1)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C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日,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现象,所以PMN左侧为黑夜,右侧为白昼。右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故MN段位晨线。
(2)M地在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昼长为0。M地所在经线为昼半球的平分线,故M点地方时为12:00,Q地在M地以东,且相差45度,即3个小时,故Q地的地方时为15:00,且Q位于昏线上,即Q地15:00日落。则Q地日出时间=12:00-(15:00-12:00)=9:00。
(3)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发生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
(4)P接近赤道,一年中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P地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分别直射南北回归线,P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66°34′。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季风气候显著的山区。
材料二: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天坑中建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天眼”选址在天坑原因之一是天坑地下有暗河相连,可以完美解决排水问题。
材料三: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风景美丽自然,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目的地。
(1)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按成因属于
(2)梵净山“蘑菇石”岩性主要为钙质砂质的板岩,按成因属于
(3)图中的锋面类型是
(4)从气候和地貌角度分析贵州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的原因。
【答案】(1)沉积岩,流水溶(侵)蚀
(2)变质岩,风化
(3)准静止锋,A,B,A。
(4)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贵州为背景,重点考查了地貌和天气系统。
【详解】(1)喀斯特地貌也叫石灰岩地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板岩属于变质岩,随地壳抬升裸露地表后受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蘑菇云状。
(3)图中的锋面是昆明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南下的冷气团B,和北上的暖气团A在此受地形阻挡交汇形成。降水主要集中在冷气团一侧,即B。图中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4)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地下水丰富,地表水匮乏。
【点睛】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贵州高原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19年1月5日14时亚洲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1)从气压分布状况来说,乙处名称为_______,其中心处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_______,受其控制时多_______天气。
(2)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甲处名称为_______,受其控制时多_______天气,与乙地相比甲地的昼夜温差_______(大/小)。
(3)P地此时的风向为_______,与台北相比P地风力_______。
(4)北京此时天气状况为_______,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_______、气温下降,天气转晴。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压线分布图以及天气状况。
【详解】(1)从图中数值判断,乙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从气压分布状况来说,乙处为低气压或低压;中心气流做上升运动,容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
(2)从图中数值判断,甲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从气压分布状况来说,甲处为高气压或高压;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不易成云致雨,多晴朗天气。晴朗天气,云量少,昼夜温差比阴天大。故甲地昼夜温差比乙地大。
(3)根据等压线的延伸方向和气压变化方向判断,P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应指向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与台北相比,P地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
(4)北京此时位于冷锋锋面附近,出现阴雨、大风、降温等天气现象,等冷锋过境之后,北京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
34.下面两图中,图I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II为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常年受丁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其气候类型分布对应图II①②③④四地中的_______地。对应的自然带是_______。
(2)图I中A季节时,北京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此时印度半岛盛行_______风,成因是_______。
(3)图I中B季节时,图II中②海沿岸此季节受_______(甲、乙、丙、丁)带控制,此季节②海沿岸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其对应的自然带是_______,同纬度30°N的亚欧大陆东岸对应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的分布于自然带的相关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详解】(1)图中丁为盛行西风带,40°~60°大陆西岸常年受其控制,形成常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图中的欧洲西部即①,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图I中A季节,气压带风带往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此时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主要原因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地转偏向力改变,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即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图I中B季节时,气压带风带往南移,为北半球冬季。图II中②海即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即丁控制,温和多雨,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纬度30°N的亚欧大陆东岸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点睛】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