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启迪慧想文综气温汽车时尚原因 |
分类: 学海无涯(地理同步课堂指导) |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2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最高一级的是
A. 地月系 B. 总星系 C. 银河系 D. 太阳系
2. 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A. 月球或水星 B. 水星或金星 C. 金星或木星 D. 火星或土星
3. 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
D
【解析】
【1题详解】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最高一级为总星系(即目前所知的宇宙范围),第二级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又向下分成第三级的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向下分成最低一级的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图中所示天体系统有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太阳系,以地球为中心天体的地月系,太阳系比地月系的层级高,因此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最高一级是太阳系,D符合题意;排除A;图中没有银河系和总星系,排除B、C。故选D。
【2题详解】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中显示,M位于地球轨道以内,应该是水星或金星,B符合题意;月球为卫星,中心天体不是太阳,而是地球,排除A;木星、火星、土星位于地球轨道之外,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C、D。故选B。
【3题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包括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M天体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因此没有生命存在,①符合题意;坚硬的地表不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且水星和金星都有坚硬的地表,②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M天体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没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因此没有生命存在,③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星的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差不大,质量体积很小的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金锁链条件,主要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由于温度适中,加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导致拥有充足的液态水;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力较强,使得地球具有比较厚大气层。
西班牙《阿贝赛报》3月19日报道,2012年7月23日,一场迅速发生的日冕物质抛射形成的电磁风暴刮过地球轨道,但地球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冲击,如果这次太阳风暴早发生9天,地球将遭受严重打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 太阳“强风”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C. 太阳黑子的多少,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 太阳黑子与耀斑出现的周期相同
5. 有关太阳风暴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可信的是
A. 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和短波广播造成短时间影响
B. 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C. 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有异常变化
D. 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地震、泥石流频发
6. 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 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C.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太常用的能源
D.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答案】4.
B
【解析】
【4题详解】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表面的低温区域,其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1000~1500K,叙述正确,A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耀斑,不是太阳“强风”,叙述错误,B符合题意;太阳活动的形式有多样,其他太阳活动形式大多随太阳黑子变化而变化,因此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黑子的多少,叙述正确,C不符合题意;大部分耀斑都出现在太阳活动活跃的区域,如黑子附近,二者通常是伴随出现的,周期相同,叙述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题详解】
太阳风暴是指高能带电粒子流的向外释放,它到达地球后会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A不符合题意;太阳风暴所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受地球磁场的影响,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形成美丽的极光,B不符合题意;太阳风暴对地球降水量会有一定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地震、泥石流频发这是地壳内部的运动,与太阳风暴无关,所以不可信,D符合题意。故选D。
【6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以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的形式存在,与太阳辐射的能量相比,太阳活动释放的能量很小,A错误;由于地球离太阳约1.5亿千米,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只是极小一部分,不是大部分,且到达地球上界的太阳辐射也只有不到一半能到达地球表面,B错误;太阳辐射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这些能量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最常用的能源,C错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D正确。故选D。
【点睛】研究发现,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和极地地区永久冰层研究,证明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11年的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同,因此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发射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粒子,到达地球后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产生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宇航器安全;太阳活动发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7. 若上图中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若某人在乙处观察,此人所见的经纬网为下图中的
A.
B.
C.
D.
【答案】7.
C
【解析】
【7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最靠近赤道的丙看到的自转线速度最快。故选C。
【8题详解】
乙处为从北半球上空侧俯视地球,故选A。B为从赤道上空看地球的侧视图,C、D为从北极点、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的俯视图。故选A。
黄岩岛、钓鱼岛都是我国固有的领土。读钓鱼岛、黄岩岛位置图,完成下列小题。
9. 关于钓鱼岛、黄岩岛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地的地方时一样
B. 两地的区时一样
C. 黄岩岛的地方时比钓鱼岛早
D. 黄岩岛的区时比钓鱼岛早
10. 关于钓鱼岛、黄岩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地都位于热带
B. 两地都位于北温带
C. 春分日两地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D. 7月钓鱼岛的白昼长一些
【答案】9.
B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经线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两地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A错;区时是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时区,我国通用东8区的区时,B对、D错;东边的地方时早于西边的时间,C不对。选B正确。
【10题详解】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是温带,钓鱼岛在北温带,黄岩岛在热带,AB错;东边日出比西边早,因此东边先看到日出,C错;7月是北半球的夏季,纬度越高昼越长,钓鱼岛昼更长,D对。选D正确。
【方法总结】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同一纬线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昼夜长短相同;晨(昏)线上各点表示日出(日落);东时区的时间早于西时区的时间。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是南北温带;极圈到极点间是南北寒带。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1.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 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 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12.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 图中C层 B. 图中G层
C. 软流层 D. 下地幔
【答案】11.
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及特征,岩浆发源地,地震波特点。
【11题详解】
读图,图中 A、B、C、D、E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水圈,A错。D是地壳,E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F是地幔,G是地核,地球内部圈层由D、F、G三部分组成,B错。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C对。地震波在F、G 交界面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减为0,纵波传播速度不为0,D错。故选C。
【12题详解】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中,C对。图中C层是水圈,图中G层是地核,没有岩浆分布,A、B错。下地幔横波可能通过,是固态物质,D错。故选C。
【点睛】明确地球各圈层的分布位置,组成情况。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由外部圈层几部分组成,包括A、B、C、D、E5部分。了解岩石圈范围,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3. 数字1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岩浆
14. 如果数字3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3的箭头②、③代表的是(
A. 上升冷却凝固 B. 外力作用
C. 变质作用 D. 重熔再生
【答案】13.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壳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据此结合图示可以判断1为岩浆,2为岩浆岩,34为沉积岩或变质岩。(2)指向沉积岩的为外力作用。
【13题详解】
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据此结合图示可以判断1为岩浆,2为岩浆岩,34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14题详解】
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故如果数字3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沉积岩的为外力作用,选B。
读图,回答下面各题
15. 该种地貌(
A. 迎风坡坡度陡 B. 背风坡坡度缓
C.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D. 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16. 下列省区中可能有该种地貌的是(
A. 黑龙江 B. 新疆 C. 四川 D. 山西
【答案】15.
D
【解析】
该题考查外力作用。
【15题详解】
该图为新月形沙丘,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有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所以选D。
【16题详解】
该种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选项中只有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会形成该种沙丘地貌。所以选B。
2017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即第2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今年11月7日至18日在摩洛哥南部旅游城市马拉喀什举行。
结合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8.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图中所示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快,任其发展我国可能会出现
A. 冬小麦种植区域南移 B. 珠穆朗玛峰的雪线下移
C. 河北省大面积扩大水稻种植 D. 山东省沿海地区灾害频次增加、强度增强
【答案】17.
C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大气保温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大气吸收保存大部分地面辐射,即图中①环节;二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即图中③环节,C符合题意;地面辐射(②)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没有直接相关,排除A、B、D。故选C。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主要来自地面,因此对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即图中所示的②环节,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9题详解】
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快,我冬小麦种植区的热量条件变好,适宜种植范围扩大,冬小麦种植区域应该北移,而不是南移,A错误;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珠穆朗玛峰的雪线也应随之上移,而不是下移,B错误;限制河北省大面积扩大水稻种植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水源因素,全球变暖并没有使得当地水分和水源条件变好,C错误;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异常,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使得山东省沿海地区灾害频次增加、强度增强,D正确。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现代的气温呈上升的趋势,降水也有明显变化,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低地;气候变化使资源条件变化,如热量资源、水资源的变化;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对生产领域有影响,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传播疾病,危害人类活动。
20.“十雾九晴”(指深秋、冬季和初春季节)说的是大雾天气多发生在晴天,其依据是
A. 晴天空气中水汽含量多 B. 晴天空气中的尘埃多
C. 晴天大气逆辐射较弱 D. 晴天大气运动缓慢,有利于水汽凝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深秋、冬季和初春季节,晴朗天气时,空中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近地面大气降温幅度大,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雾,因此大雾天气多发生在晴天,其依据是晴天大气逆辐射较弱,C符合题意;晴天空气中水汽含量多、晴天空气中的尘埃多、晴天大气运动缓慢等,与晴天容易形成雾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正确排序是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22. 岩层④是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21.
B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断。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根据图中地层分布进行判断,①②都是沉积岩,③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冷凝形成的,为岩浆岩④岩层处于岩浆岩的周围,应为岩浆喷发过程中,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得周围的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
二.综合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6分)
23.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P点的纬度是________。
(2) 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什么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6)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答案】(1)(20°N,45°W) 70°N
(2)C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一种情况: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短;另一种情况: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长。
(6)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解析】
【分析】
【详解】(1)图示越往北昼越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晨昏线与经线成20°夹角,故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图中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应为0点,据此推知直射点12点所在经线为45°W。 P点所在纬度位于晨昏线的最高纬度,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故判断P点纬度为70°N。
(2)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位置越往北,昼长越长。据此图中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C。
(3)图示晨昏线与70°纬线相切,故70°N以北出现极昼,而7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4)图示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应为0时,若A点的地方时为19点20分,则计算A点距离135°E时差为4小时40分,即经度差为70°,根据图示,A点、B点与135°E的经度差相同,都为70°,据此计算B点的经度为155°W,位于西十区。
(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0°N,但不能确定之后的运动方向。因此此日后分两种情况。若公转速度逐渐加快,说明此日,地球公转应逐渐远离远日点(7月初),而逐渐接近近日点(1月初),故判断太阳直射点应将向南移。则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长。若公转速度逐渐减慢,说明此日后地球公转应逐渐接近远日点(7月初),故判断太阳直射点应将向被移。则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6)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为:自太阳直射点(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点睛】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晨昏线分布与经度和纬度的基本关系;②掌握地方时差异和经度变化的关系;③掌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基本规律;④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关系等内容。
24.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______。
(2)图中a、b、c分别代表大气垂直分层代号,图中曲线表示的是____的垂直分布状况。
(3)图中b为________层,它的上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这是因为其中的________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4)a为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__层,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_______层(填名称)。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显示地表温度达50°C以上,明显高于实际温度,存在明显的错误。
(2)根据图中曲线变化特点可知:此曲线表示温度的垂直分布状况。
(3)读图中b层的位置及气温变化可知:b层为平流层,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是因其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而获得热量。
(4)读图中a层的位置及气温变化可知:a层为对流,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5)因人类生活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集中了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平流层以大气的平流运动为主,对高空飞行有利。
25. 读下面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乙处是
(3)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4)丁处地貌形成原因是
(5)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三处的
【答案】(1)乙 丁 丙
(2)谷地
(3)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4)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更紧实,不容易被侵蚀
(5)乙处
【解析】
【详解】(1)乙岩层往上弯曲,为背斜;丁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丙岩层断裂且有位移,为断层。
(2)图中乙处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丁处在堆积作用下形成山岭;地表形态形成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3)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4)乙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更紧实,不容易被侵蚀。
(5)隧道应位于背斜处,乙处为背斜;丙处为断层,不稳定,故此处不易建设大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