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3、4
标签:
晨昏圈角速度自转角里斯本启迪慧想文综 |
分类: 学海无涯(地理同步课堂指导) |





专题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直击考点】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了解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结合实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影响。
3.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4.了解四季更替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能力要求:掌握 和运用有关规律和技巧,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考点扫描】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
运动形式 |
方向 |
周期 |
速度 |
|
自转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 |
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
|
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 极逐渐减小为零 |
|
公转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
|
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
|
角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1°/d 线速度:平均线速度约为 30km/s 位于近日点时(1月初)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5小题)
1.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某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该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A.19时
1C
2.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20时(北京时间)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与此同时,日本东京的区时(东九区)是
A.7时
2D
3.下列地点中,与“坐地日行八万里”所描述的地点最接近的是
A.东经10°,北纬45°
C.东经160°,北纬30°
【解析】地球在一个恒星日内自转一周360°,而地球纬线圈的周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中赤道周长约为4万公里,所以越靠近赤道,与题中所描叙的地点越吻合。
3D
4.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4B
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二分、二至日),完成5—7题。
5.图中表示北半球春分日的是 A .①
C .③
6.北半球昼逐渐变长的时段是
A .① —③
C .③ —①
7.当地球公转到哪个位置时,北半球一间开窗朝南的房屋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A .①
5A6D7D
【解析】第5题:图中四处所表示北半球的节气分别为:①春分 ②夏至 ③秋分 ④冬至
第6题:从北半球冬至日到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至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其中夏至日北半球的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第7题: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开窗朝南的房屋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
8.下列现象的形成与黄赤交角有关的是
A.昼夜的交替
C.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
8B
9.下面四幅图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偏转方向。图中正确的是

9C
10.下图为6月22日A、B、C、D四城市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四城市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右偏的是
【解析】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
10D
11.关于地球的公转,叙述正确的是
A.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中心
B.地球运行至近日点的时间大致是每年的一月初
C.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匀速的
11B
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前后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回答12—14题:
|
|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
昼长 |
5小时30分 |
9小时9分 |
11小时25分 |
13小时56分 |
12.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12D
13.四地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13B
14.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自转
A.
①②
14B
15.关于四季和五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热带范围有太阳直射现象
B.热带地区的四季变化最明显
C.按气候学统计划分,3、4、5月份江苏处于春季
D.从天文现象看,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15B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题目选A,错误的题目选B。(共5小题)
16.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24小时
17.地轴与地球自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是 66°34′
18.地球表面各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时
19.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进行自转,导致地球上的昼夜发生更替
20.北京时间指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
16B17B18B19A20A
三、综合题(共2题)
2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恒星①是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4)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 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移动,引起
(5) 当黄赤交角比目前增大时
A.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
C.热带、寒带范围将扩大
21题答案:(1)北极
(5)CD
【解析】本题考查了黄赤交角示意图的判读及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第(1)问: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与黄道平面夹角为
第(2)GE两处,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F、H两处,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第(3)问: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北回归线的过程中,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第(4)问考查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
第(5)问: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22.读太阳光照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日期为 (2)A点在B点的__________方向, A点夜长__________ 小时。(3)B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B点地方时是__________点,B 点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
(5)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__________附近(近日点或远日点),上海的昼夜状况为___
22题答案:(1)6月22日左右
(2)正南
(3)600E
(4)(23.50N,1200E)
(5)远日点
【解析】本题考查了关于光照图的最基本知识:明确日期、地球公转位置及昼夜长短状况,计算昼夜长短、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直射点地理坐标。
第(1)问: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第(2)问:A与B在同一经线上,A在B的下方,所以A点在B点的正南方位。求A点夜长应该过A点作纬线,观察昼夜之比,可以发现A点经过的白天和黑夜之比为2/4。
第(3)问:经度应该自00经线向右为东经,每向右一格为300;图中晨昏线为晨线,求地方时应该先找晨线或者是昏线和赤道所在的交点,交点所在的经线分别为6点或者18点,然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B点的地方时;B点位于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所以正午太阳高度为900。
第(4)问:先根据极昼、极夜分布范围求出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北回归线,然后求出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从而得到直射点所在地理坐标。
第(5)问:6月22日,地球在远日点附近,上海在北半球,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夜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3、4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C.世界各地昼夜交替现象
D.世界各地季节的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日月星辰都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异和水平运动物体形成偏向等地理意义,而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差异。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综合分析。
【答案】
2、关于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天都重合一次
B.只有二分日才能重合
C.晨昏圈与经线圈永不重合
D.只有二至日这两天重合
【解析】
试题分析:晨昏圈把地球平分成昼夜两半球,阳光与晨昏圈是垂直关系,所以在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圈与经线圈都与赤道面垂直,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此时晨昏圈过极点,与经线圈的交角为0,A错。一年中只有两天,即春分日或秋分日能重合,C错、D错。只有B对。
考点:该题考查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
【答案】B
3、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地点的角速度一样
A.地球上任何地点都一样
B.赤道最大,两极无角速度
C.大约南北纬60°处的角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D.大约每小时转15°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除南北两极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大约每小时转15°;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大约南北纬60°处的角速度为赤道的一半。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D
4、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图,当图中PQ线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时,一艘海轮从里斯本出发将一批货物运往马赛港,此时,里斯本与马赛相比
A.自转线速度小 B.自转角速度大
C.正午太阳高度小
D.白昼时间长
【解析】:PQ为昏线可以推理出里斯本所在地为白天,马赛所在地为黑夜,且昏线与极圈相切,说明北极圈内为极夜,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此时为12月22日前后。从图看出,里斯本纬度较低,所以自转线速度较大,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所以排除B.C选项。里斯本与马赛角速度相等,所以排除A选项。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里斯本纬度较低,所以白昼时间较长。
【答案】D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5~6 题。
5.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6.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 )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解析】
试题分析:
5.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所以B正确。
6.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所以C正确。
考点:地球的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案】5.B
6.C
读下图,回答7~8题。
7、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 A.东南方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1 小时
D.12 月22 日白昼时间甲地大于乙地
【解析】:第
第
【答案】:7.B 8.D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据此回答9~10题。
9.“嫦娥三号”在西昌点火升空时,侨居伦敦的小明想收看直播,他打开电视的时间应是
A.12月2日9时30分
C.12月1日17时30分
10.嫦娥三号”发射成功时,澳大利亚悉尼的昼夜状况是
A.昼短夜长,昼渐长
C.昼长夜短,昼渐长
【解析】
试题分析:
9.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伦敦时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即12月1日17时30分。
10.:北京时间为12月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所以澳大利亚昼长夜短。并且昼越来越长,在12月22日达到最大值。故选C。
考点:地球运动。
【答案】:9.C
10.C
11.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无变化
B.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C.随经度变化而变化
D.赤道上终年无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同一条纬线上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就季节变化而言,赤道以北的纬度,每年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就纬度分布而言,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与季节分布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居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与季节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如下图):
【答案】B
12、关于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并向南移
C.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解析】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太阳光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我国的国庆节是10月1日.此时太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上,并慢慢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13、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赤道地区
C.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
【解析】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赤道全年昼夜平分,两极点有半年的白昼(极昼)和半年的黑夜(极夜)。因此,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两极地区。
【答案】 D
14、下列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D.日本东京地方时比北京早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日月星辰都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异和水平运动物体形成偏向等地理意义,而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差异。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综合分析。
【答案】A
15、下面四幅图,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偏转方向,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的方向。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故选C项。
【答案】C
16.下图为6月22日A、B、C、D四城市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四城市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右偏的是 
【解析】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
【答案】
D
二、综合题
17.
(1)这一天:是
(2)A、B、C、D、E、F六点中: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有
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有
(3)A点该日的昼长是
(4)图中
【答案】
(1)6月22日
(2)AE
(3)24小时
(4)BDEF
【解析】
试题分析:
(1)仔细读图,在图中找出南北极点、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找出太阳光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分为昼夜半球,连接图中A、B、C三点即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由图可知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所以这一天是6月22日,该节气应当是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长,夜长达到一年中最短,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则相反;赤道上终年昼夜等分。结合图中A、B、C、D、E、F六点的纬度位置,所以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位于北半球的A、E点;昼夜等长的是位于赤道上的B、D点,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的C、F点。
(3)由图可知A点位于北极圈上,而且整日都在阳光的照射下,属于极昼现象,所以该日的昼长是24小时;B点位于赤道上,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赤道上终年昼夜等分,所以该日的夜长是12小时。
(4)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所以有太阳直射现象的地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而且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直射现象,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两次直射现象。结合读图可知,图中BDEF点有直射现象,其中BD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两次直射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8、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图中表示北半球的___________节气,此时A地的太阳高度为
(3)A、B、C、D四地昼长由长到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A、B、E、F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三点线速度最小是
【答案】
(1)图略
(2)冬至
(3)D
(4)C
【解析】考查日照测试图判断、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链接:
链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