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疗进展(转)
(2009-06-30 21:12:51)
标签: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疗进展杂谈 |
分类: 西医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1
2
3
SIRS的诊断标准: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大于各年龄组正常均值加2个标准差;③呼吸大于各年龄组正常均值加2个标准差或PaCO2<4.3kPa;④白细胞总数>12.0×109/L或<4.0×109/L,或杆状核细胞>10%。关于SIRS的诊断,凡患儿入院24h临床表现具备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即可诊断。此诊断标准比较宽松,但有利于医务人员对危重病早期诊治。袁壮等[3]的研究显示,病情随4项诊断标准中符合的项目增多而加重,发生MODS或MOF的机会也增多。
4
4.1
为SIRS早期,体温异常,过高或过低,心率加快,白细胞异常,增高或减少。
4.2
败血症加以下任意一项:①精神状态异常;②低氧血症;③高乳酸血症;④少尿。
4.3
败血症综合征加血压下降,微循环充盈差,对输液和(或)药物治疗反应良好。
4.4
4.5
发生DIC、ARDS、肝肾及脑功能障碍及其中的任何组合。
4.6
5
6
6.1
6.1.1
①全身应用抗生素;②肠道局部灭菌:可用庆大霉素0.2万~0.5万u/kg·d-1,每天2次,每次合用甲硝唑7.5~15mg/kg,每隔8h口服或鼻饲;③免疫保护治疗: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200~400mg/kg·d-1,连用5天。耿荣[8]、林冬云[9]报告IVIG治疗SIRS取得较好效果。
6.1.2
①连续肾替代疗法:持续静脉血过滤和持续静脉血透析;②血浆置换。
6.1.3
①非甾体类药物:可降温,也能部分抑制炎性因子,常用布洛芬混悬液每次0.5ml/kg,每天4次。②肾上腺皮质激素:小剂量地塞米松0.2~0.5mg/kg·d-1,分1~2次。③炎性介质单克隆抗体:较成熟的是TNF-a抗体和抗内毒素脂多糖抗体的应用。④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与维生素E。⑤氧疗。
6.2
6.2.1
血压不能维持或尿量明显减少(<1ml/kg·h)持续2h,朱建幸[10]主张应积极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首选地塞米松2~10mg/kg·d-1,分2~4次,也可用甲基强的松龙。冯琪等[11]则认为糖皮质激素在治疗SIRS中未显示其作用。
6.2.2
①扩容:首选2/3至等张晶体溶液10~20ml/kg,在1~2h内输入。其次可输血浆、白蛋白及低分子右旋糖酐。②代谢与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乳。脂肪乳有利于清除TNF-a和其它炎症介质,防止MODS,尤其是ω-3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较明显[12],出现肝损时应慎用。
6.3.1
①多巴胺:5~10μg/kg·min-1持续滴注,Sharma等[13]认为如效果不佳则改用去甲肾上腺素0.2~1.35μg/kg·min-1或起始即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②多巴酚丁胺:2.5~10μg/kg·min-1,朱建幸[10]发现,在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同时应用的情况下,有些病例血压难以提升,故建议在难治性休克期不宜将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合用,其可能机制为对小动脉的多巴胺受体与β受体的作用过度和协同兴奋有关。③其它血管活性药:如东莨菪碱、阿托品;缩血管药物一般不主张应用。
6.3.2
据血气分析BE负值计算NaHCO3用量。
6.3.3
可如前述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
6.3.4
可按100~150ml/kg·d-1,补给1/3~1/2张含钠晶体液,同时继续补给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
6.3.5
在DIC早期或高凝期应用肝素目前几无争议,首剂20u/kg静脉推注后,用10u/kg·min-1静滴维持。近年来有报告用超微剂量肝素,每次3~5u/kg,皮下注射,q12h~q8h,取得较好疗效[14,15]。
6.4
6.4.1
①呼吸支持:正压通气。②NO吸入及NO供体的应用[16]。③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④液体通气(PV)及体外氧合膜肺。
6.4.2
①心肌营养:主要是ATP和酶类药物;每日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谨慎补钾。②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国外学者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SIRS病人治疗,改善心功能效果较好,MODS合并心衰应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报告较少,因其作用较差,并易中毒。
6.4.3
可遵循“大进大出”的原则,速尿每次5~10mg/kg,q6h~q8h,必要时做血液透析疗法。
6.4.4
包括连续肾替代疗法,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方法。
此外,有报告用中药大黄辅助治疗SIRS[17],每次用生大黄粉100mg/kg,口服或鼻饲,每日3次,5天为1疗程,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2]Tracey
[3]袁壮,王丽杰,刘春峰.危重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诊断与分期[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1):651-653.
[4]袁壮,刘春峰.危重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临床应用评价[J].小儿急救医学,2000,7(4):173-175.
[5]Goldstein
[6]Randolph
[7]喻文亮,陆铸今,孙波.小儿、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新定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1-3.
[8]耿荣,陈贤楠,樊寻梅,等.静注丙球治疗严重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临床研究[J].小儿急救医学,2000,7(4):183-186.
[9]林冬云,侯燕明.地塞米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4):232-233.
[10]朱建幸.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各期的临床处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8):505-507.
[11]冯琪,郭在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1):647-649.
[12]McCann
[13]Sharma
[14]韩国强.超微剂量肝素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血小板下降临床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8):566-568.
[15]朱绿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止血障碍干预[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4):305-307.
[16]Privalle
[17]彭淑梅,王淑珍,林英.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的干预机制[J].小儿急救医学,2002,9(1):32-33
(转引自公文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