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诗人》王宁评论|李明月组诗|诗话一则(2017、1期)

(2017-01-15 15:14:16)
标签:

中国诗人2017、1期

王宁老师评论

李明月诗歌9首

明月写诗心得一则

分类: 明月诗文绘图

《中国诗人》王宁评论|李明月组诗|诗话一则(2017、1期)

 

《中国诗人》:王宁评论:对中国新诗走向的分析

 ——兼从诗人李明月的诗谈起

 李明月:不为什么写诗,就会有神助

                            ——学诗心得

 李明月:从低处升起(组诗九首)

 

知了之外的

 

蝉对我说,每当知道一点

就要面对更多的,不知

今天,我简单如河复杂如水

看豆娘低飞,水里水上的

如风追梦,追着飞着

它们合成了一个心

一只水鸟突然出水,冲散了

两只豆娘的百年好合

落水的那只,被水草拦截

它几次挣扎,站稳了六条腿

张开翅膀晾晒,翅膀之外的无常

我镇守一方,被山峰树影镂空

几天大雨,流水响亮,

中午,蝉叫的更欢了

知了之外的——是我的无知

一个越来越大的空白

 

山上有田

 

今春雨水多,野蔷薇开满了山

山上有田,有新挖的土坑

几场雨几天阳光

那蓄水坑里,居然出现了

一些极小的鱼儿,这

是一阵风,是一条小溪

扯淡了大海,冉冉密谋这般?时间

 

总怕自己丢了,什么都掺合

原来黑的,成灰成了白

白中藏了黑,坏的变好

看不见的,成为弦外的

渔歌唱晚“子非鱼”?

我围着水坑从春到秋,看一尾尾时间

摇头摆尾,扩大水中的太阳

拉扯我,晃晃就没脸了

多出几条如鱼得水——

 

那种精微的痛心

如血液里的针,穿过我的

一劫红尘和一条先天气脉——

时间,借我之手

继续挖掘鱼翔浅底

我不奢望了,只想水和阳光

 

一朵蒲公英,长于水坑边沿

对鱼儿动了一念,便成千上万的

去了远方,过几天就收秋了

把水坑填平,再撒上种子

等着长出菜苗,善哉……

那水坑中的小鱼儿

会以怎样的,惊心与泰然

带出明里暗中的火

水火既济中——成为一滴

遇江化海,遇风成溪的

卧虎藏龙

 

或许是时间到了

 

我守在树下,雨终于停了

千呼万唤,那画龙点睛的

一个,就是不出来绕过一朵水印

听到小虫子的咀嚼声

树叶养大了小虫,树叶再生

虫子在树叶的背面产卵

产下了,时间和阳光

在一阵紧一阵的,飞花打马中

多写几个字,能证明了什么呢

涓涓之肉身,一个半神半兽的物种

以及下一秒的,羽化与卵生

……

就把写的字,称之为诗——

诗者左面为言,右面为寺

寸土为寺,寺者庙也

广大为天,天下有田,出于田——

诗言志,土下有心,藏根御本

……

几声滴答,染纸有痕

仰看一只大鸟儿在翻弄积雨,哦

多了一只小雏鸟儿一起闹

好了邀请你们母子

来我的诗中,当家做主

只动了一念,没请的也都来了

 

一只走完今生的蝶

 

林中小路,有一只

蓝绿相间的蝴蝶,静止于土

落叶纷飞,秋深了

一只走完今生的蝶

它睁着眼睛,翅膀随风闪动

两条触须完好,一种死亡的

完美如生,我看见

一丝闪亮游魂,扩大的上方

一页白纸黑字,折纸为棺

一片片落叶,葬蝶为冢

……

那蝶,沿着被弄弯的——

一首未完成的诗,转动了

一束光,一个人想把肉身的痛

酝酿为神,一朵墨兰

把一棵千年红豆杉,薰成了

一只木鱼,一生一声的

自我对弈与刀光剑影

一个断层羽化,飞出了

一重天空

 

约好的还没来

 

一朵含苞睡莲,搀一池浮萍

有青青一角,紧贴那花苞

亲亲的像俩个仙童

一念翩然,太阳出了山

借几两晨光,沿阡陌一画

这朵睡莲,高出了几分

沿池垄再画一横,刚才的

含苞睡莲,就快挤满了

那角叶的半圆空间

我忽东忽西,走南闯北的回来

那绽一半的,现在绽开了

那角叶也打开一边

刚才的花影西斜着

这会的一花一叶,栖于自身的

正大光明中,我小心翼翼的

捧起荷叶,侧身通过

尽量少碰落,上面的露珠

我只是多走动一个回合

那约好的沧海,就一起

回到了桑田

 

妙音荟萃

 

一汪水,水中有鱼

在一片荷叶上,透明的游动

一只红色小蛙,蹦蹦跳跳的

从一方浮萍到另一寸

一条鱼之小和一只蛙的轻

被一个早起的人看见

那小蛙一跃,荷叶倾斜

小鱼儿一滚,珍珠般倒回池塘

我左移一寸,发现一图水

跟着我变动,一青莲一圆叶

就入了镜,再高半分

把盏一枝柳,向右半毫

水中天更蓝了,昨晚的

五湖四海,汇聚了

这荷叶上的,一汪青天

三生迷情,终被晨光一抹

借千万浮萍之根,一揉

妙音荟萃,水中无鱼

 

化蝶

 

我喜欢蝴蝶软软的飞 

那吮香的颤动就是一个世界

一片绿把一条条毛毛虫

养成了五彩缤纷的飞翔

一只蝴蝶的前身,是庄子

那个梦,繁衍的卵

两千多年了,庄子定中依然

一只蝶,煽动着

时间的地水风火芸芸大千

在一只蝴蝶的前世今生里

演绎着流变那些不幸

长出了一条条虫,要把世界

吃得干干净净,大梦两千年

从一个卵一条虫到一只蝶

变化了什么,隐隐听到了

每煽动一次,都是提醒

这些陌生的,都是我们

 

从低处升起

 

一片片前尘,从高处飘来

试图用一个物件上

认出我,我带着卷边的旧草帽

遮半边脸,穿一件粗布棉袍

围皂色春秋巾,脚踩布底麻鞋

我的粉墨登场,那是绝对的

不伦不类,自觉曲径通幽

贻笑大方,沿着笑声上了石阶

是两个孩子,把雪揉成一个个小团

一片树叶一团雪——我偷偷地品

孩子似没看见,几分蹊跷

一个穿戴着四季的

风雪寻诗客,独行于苍茫中

孵化了超自然?阳光一线,雪大了

受光的雪,扭动阳光的花边

试图填满,用四周的空

为我醍醐灌顶,一片片后世

我的千万化身,从低处升起

从高处来临

 

水草为弦

 

脉脉含情,做依栏状

看绿水青山,被晨光迷离

鱼儿一跳,隔山飘来箫声

是那唐朝书生

千年之后,如约的女人

从一万座山的那边

白衣素裙,对水临妆

那萦于弦外的,借一方幽谷

放牧一条河,密封的一段木质时光

我终于学会了,在一朵浪花中

想你,听千载红尘

怨声恨声,一波波读你

把自己读成了,一条鱼儿

一条河,成了我的全部家当

满天的云朵,是你的回音

我以一根水草为弦

与你卿卿和韵……

 

《中国诗人》20171


《中国诗人》王宁评论|李明月组诗|诗话一则(2017、1期)

       王宁:对中国新诗走向的分析

            ——兼从诗人李明月的诗谈起

 

     中国新诗何去何从?也许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令人沮丧的依据和根据;但最主要的还是诗文本的凸显与出现。中国的诗文本究竟是如何?中国新诗的写作究竟处于什么情况与境遇?中国新诗的大体走向又是怎样?可能许多眼花缭乱的句子会对中国新诗的真正确立产生一些遮蔽和影响?致使很多阅读找不着北,并在不少疑惑中感到迷茫与困惑。也许这些都是难免的。但我们看中国新诗的前进与发展,最终还是要看诗的出现与再造,要看艺术的实质的上升与提纯,要看诗人的历练、历险过程——究竟如何通过一条路,走出一条路,确立一条路……

21世纪以来,李明月的诗,可能正在提供一种可靠的中国的艺术文本!我这样说,依据主要是来自我对新诗太久的观察与测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观察与测度的始终清醒——并没有让一颗关于艺术的头脑到达利令智昏的地步。

 

李明月的诗写越来越具有一下几个明显的艺术特点:

 

1、独特的个人性情感的渗透与热爱,致使写作具有了一个圆满的诗歌场。

2、不折不扣的散文化语言导致了一场没有终点的诗人写作。3、在对自然认真的观察里有机地结合自身至死不渝的心性,致使语言的产生趋于自然。4、平凡素静的生成性。5、一尘不染的纯洁性。6、不与“轰烈”同流合污的独立性。7、与红尘杂世的对抗性。8、一丝不苟的确立性。9、触动灵魂的高洁。10、一以贯之的高尚。

也许,从以上十个方面,我们可以具有对中国新诗的最新看法。也就是说,中国新诗的写作,并非刻意的“朦胧”,而是始终具备着通透的魅力与立体效果俱佳的生命活体。比如诗人的《皈依》的句子:     

 

那些过河的人

被一瓣瓣落花席卷

成为见缝插针的

一线天


这些句子极具立体觉悟;这决不是仅仅凭空就可以想象出来的,更非天马行空就可“造”得的,而是诗人“在对自然认真的观察里有机地结合自身至死不渝的心性,致使语言的产生趋于自然”的结果。中国新诗的语言多有造假,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一点却是由于无病呻吟造成。很多所谓的诗不能感人,就是因为假弥陀行的口水的泛滥。这样的诗,无论怎样自我标榜,都难入艺术法眼。李明月的诗,却来自一种彻悟的自省,像她的《和韵》,这首短诗,实际上就是写了诗人融于自然,呼吸于自然的一个快意过程,此诗从开始到结束,从无造作,而是时刻流露着生命的通透质感。

诗人的诗《粉黛三千》呈示了一种阔达的大胸怀之在——“我张开双臂/粉黛三千”。一个诗人,如果真的在自然中放开了自身,不但可以真正拥有自身,更可以拥有世界,艺术自然就成为生命的力的部分。姑且,我们暂不在此诗本身做更多想象与发挥;但我们至少可以从此认识到,诗,并不在于其写了什么,更在于怎样写出。当然,诗的写出——也正如李明月的诗论所说“沉淀与修改”(发于《中国诗人》20165)分不开,甚至是致命相连。

中国新诗的今天,出现大诗很少的致命因素之一,就是缺少大胸怀;“大胸怀”的奇缺,几乎成为很多诗人难以抹去的痛伤与悲哀,从而令人对新诗的前进之缓感到无比沮丧。进而令人感到——中国新诗难成大器。毫无疑问,写诗,是一种修为。为什么说李明月的诗写已经拥有一种修为之场?这里面有一个心性问题,不能绕开也不能抹杀。

也许?如果说21世纪的今天,已经越来越多地沦为诗歌的火葬场,正成为某种事实,的确是一种事实;那么首先就应从写作自身“寻根探原”。诗人们除了缺少胸怀,还缺少对经典的细读,还缺少对灵魂的深度认识—— 一句话——没有足够的综合素质。是的,写诗需要才情,需要激情,甚至灵感;可应该深知——这一切需要——并不是空穴的来风。

应该清醒地知道——艺术,绝不是无端的;而诗之源——只能是现实与想象有机的结合体;现实,是想象的依据;想象,只是一个艺术的外延。不少诗人只是没有摆正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就匆匆而就;这样得来的分行式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个诗人如果始终不知道自己是“靠山吃山(李明月诗句)”,又怎会对山拥有更高的认识?没有更高的认识,其诗断不会高到哪里;那么就不会“被四周的花宠成花心”。

中国新诗在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如履薄冰。我们看到很多诗人依然不遗余力为之跋涉。我们看到一种精神的存在,这当然是值得尊敬的。问题还在于——诗人自身,是否更清醒于自己,是否真的在历险中完成了一个有一个艺术的自我?不少诗人干脆说“我就是在玩儿”;这种“说法儿”,无不表明——这是对艺术的下看,也是对自己的作践;诗,像一个玩得起的玩物?任人宰割玩弄糟践着?

李明月的诗写在21世纪的今天,是一种明亮的镜子,以自身鲜活的靓丽的语言与坚实的内核,自立于世界。她的诗,以自身的厚重,从不妥协于纷乱的“食道”。她的诗独立于自然的自身以内,以“不折不扣的散文化语言导致了一场没有终点的诗人写作”。诗人以自己的皈依之心带领自己,“弄波向远”,为艺术之坚决、坚实之心,可见一斑。

中国新诗的写作有一种麻木的趋势,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不少人处于“恶搞”之中,而不是认真对待,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这种事实的始作俑者恰恰来自诗人内部,所以更令人对“当下的写作”感到恶心,缺少正气,多有邪气,忘记本源,胡诌八扯,肆意,等等,凡此种种,都不自觉地成了新诗的磕绊。

我从不反对中国新诗里中西文化要素的结合,这甚至是新诗前进与发展的不二道路;但另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中国诗人,是否更应该看重一些本土文化?结合,是双向的,融洽是双方的;那么作为诗人,就该同时正视多种文化的存在。

诗人李明月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的存在,但她同时也在研究西方。这都是一个诗人必须做的;至少她在认真对待着关于新诗写作的一切要件。所以她写出了一批耐人寻味的中国新诗。李明月的诗写,在稳中求胜,这也是一颗静心的作用。诗人的《雪一直在下着》,表达了一种纯洁干净靓丽的心境,一种纯粹的至美至纯的境遇:

 

下雪了,从无到有

雪化了,从有到无

我把小米洒在地上

 

当诗人与她遭遇的自然融为一体,诗句才可能具有这样的朴素的浑然天成的情势,这种情势的凸显,在中国是不少多见的。会让更多目光更多地来到干净的雪中,倾听诗人“小米”落地的声音,小鸟在雪地啄食小米的声音。李明月的诗写,客观地说,不失为一种方向。至少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中国新诗何为大,何为小,何为坚实,何为阔达与开明,何为语言的虚实相间的艺术之品……

 

诗,是一种随意;而非随便。现在的状况是太多的随便严重骚扰着干净纯洁的诗场。一些所谓的“感性的愤怒”、“器管诗”、“口水诗”一些小厮小蜜之语等满天飞,到处铺洒灰尘,并美其名曰为诗。这真是对新诗的低估与作践。

大意境,不失为一个写作方向。李明月的组诗《绝尘》(发于20165期《中国诗人》),实际上通过个人朴素的语言,进一步散布了一种中国式的大意境。诗人坐于自然之间,涌怀于自然;造就于自然。诗人在天地之间,融于天地,汇于天地;造就了另一个天地。诗人所看到的,所体验到的,所挥就而出的,自然是大意境。中国新诗缺少大意境,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没有大意境,就让人感到这个所谓的中国新诗小家子气太重。中国新诗需要探索,更需要探索精神;但有一个基础却不能丢掉,那就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认知与汲取,那就是对自身的修为与再造。但愿我们的诗人在险峻的诗途,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支点,彰显生命的大境界!

 

王宁:(横竖三一宁),生于20世纪60年代,河南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歌月刊》,《大河诗刊》,《莽原》,《诗人》,《青年作家》,《诗神》,《诗潮》,等报刊发过作品。出版文论集《语言的双重流放》

 

《中国诗人》20171


《中国诗人》王宁评论|李明月组诗|诗话一则(2017、1期)

     李明月:不为什么写诗,就会有神助

                             ——学诗心得

 

近一年多,我回归诗歌,想把这些年内心的变化,通过诗歌呈现出来。想了一年多才动笔,因为我要写的是和以前不同的。要把生命的体验转变为诗,需要一个酝酿和再学习的过程,因为我多了真诚和敬畏心。希望自己能对得起诗歌——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

 

诗:左部为言,右为寸土,寸土为寺。诗言志:言本心。何为本心,清净心也。有怨有恨,是非名利,就不会清净。有一颗清净心,才能生发好诗。我们不是借诗来打发和消磨时间的。诗者乃借诗悟道,深入生命的本质。诗者需要有恭敬心,珍惜诗歌——文字的最高表现形式,用我们的清净心承载,净化自己,净化这个有缘空间。

 

经过十年的反思与淘洗,我在自身的疾病与身心困顿中体验了存在之艰难,在自身的艰难中体验了整个生命群体。在这个空间,每个生命都活着不易,肉身的生老病死,精神出路的步步维艰……以前我经常怨恨灰色的童年,现在不怨恨了。童年的曲折变成了我颇坚强的意志力。那些经历的“伤害”,让我不再执着一个层面,我的心就向自由挪动了一小步,演变成我的一点小小觉悟。尘世的名、利、欲追求的少了,心里就轻松些。没有了怨恨、妒忌,能把不利于身心健康负面能量一点点修正了,一颗心就慢慢安静了。心一安静,做什么写什么就只有一个念头,自然就会事半功倍,就会感到神助我也!我近期的一首——

 

是什么,丝丝入扣——

有蛊,种我,有妖惑我

那实实在在的,每当潜入

一次次,扑了空——

被摸得着的,幸福体温

被死死抓住的事物,鞭笞、捆绑

一次次,伤到魂——

是什么借我活着,舔舐流血的新鲜

一朵花样旧伤,再一次

被植入钟声,时间空出了——

让我用一个冬天,闭目,用心

看一个人在山洞外,走去走来

一个人,忽东忽西的心,进入了

如如不动,一股股的时间,从我体内溢出了—— 

一缕缕的檀香,一丈丈一分分的——

回到事物的原初,在子时入静颐养

阴阳之间,有一道虚掩的门…

           ——虚掩之门(节选)

 

这首诗可以说是一个小结,只有打开自己,才能回到自己,才能深入诗歌的本质——生命的原点。如果我的内心还逗留在十年前,执着于本能的满足与现世的浮夸,那么,原地踏步,重复自己其实就是后退。

诗歌与心灵是相互拉动的。语言技巧可以称为术,凡是称为术的,就是可以学到的。内心悟到的方为“道”——生命之道,就是诗歌之道。我们借用诗歌形式,承载心之所悟。

生命的一切言行,都是因心而发生。心的变化——由烦乱变成清净。过程就是修与悟,修出的果,就是我们诗人悟出的诗。因写诗,我们透过现象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体验现世肉身,从苦痛中得到觉悟,达到精神回归。诗歌的引导作用就真正的呈现了——亦是一场苦旅与远行。一个人的诗歌能走多远,是要看诗人的悟道有多深。

 

文以载道,诗亦载道,道;就是我们纯净诗心。当一个人不为什么写诗的时候,当一个时刻到来,很多诗句就超过了肉身的想象,仿佛从天下掉下来的。我写花开花落,在我的诗歌中就成了“一朵朵出神,一瓣瓣入化”,出神入化,一个成语,也是一个高处的修行次第,用在了花开花落,实则借物喻心。传统文化的神韵,就成了形而上的精神花开,大化之境。在2014的春天,在另一首春天诗中——

 

那些过不去的,开了花

纠结的,加入一朵云

多少真心,造化了无限

当一个音符,把一座山

敲成一口钟,时间的素颜粉墨临空——

一分清风一分流水

一分花开,七分关情

 

写出来后,有点惊讶,好像不是自家手笔,这种以虚弄实又化虚的“钟声”,似乎是一个诗意的验证。也是时间到了,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心灵平和,没有怨恨与往事纠缠,从身心不安到渐渐安定下来。我从自己的身心变化中,知道了只有修心修境界,有大爱才是生命的终极出路。当一些真实的身心体验,成了一首诗中虚实相生,这,已经超越了我肉身的表达程度,亦是我体验的奇妙玄机。

 

写到这首春天诗的结尾时,突然冒出了宋朝诗人秦观的“柳下桃溪,乱分春色到人家……”,我很欣赏这个画龙点睛的“乱”,瞬间就把我拉了回去。就有了这首诗的结尾:我把春色就乱分了四份,我不能直接用“乱”,但我用了“神”。我认为在传统文化在新诗的传承上,不是继承外在的形式,是悟到并如何用“神”:形不在神在……如能把传统文化和唐诗宋词的神韵内化到分行诗和散文诗中,将会大大增加汉语诗歌文化内涵与特色。

不为尘世的什么所写诗,心空满盈,诗神就乘虚而入了!

《中国诗人》2017、1期

 

《中国诗人》王宁评论|李明月组诗|诗话一则(2017、1期)

  《中国诗人》(双月)2017年第一卷目录

                           中国诗歌学会主管  《中国诗人》编辑部主办

开卷诗
007 柳 沄 结果(组诗)
019
 柳 沄 闲言碎语
021
 冯 雷 以“知性写作”切入“日常生活”
        ——读柳沄的诗

诗方阵
026 金铃子 或者(组诗)
030
 金铃子 诗是难度的写作
        ——几则诗话
034
 李明月 从低处升起(组诗)
038
 李明月 不为什么写诗,就会有神助
                       ——学诗心得
041
 王 宁 对当下新诗走向的分析
        ——兼从诗人李明月的诗谈起
045
 孙甲仁 醉蓝(组诗)
048
 李 犁 醉蓝:人生与诗歌的最美姿态
        ——孙甲仁组诗《醉蓝》的意义和价值
052
 叶世斌 另一种抵达(组诗)
055
 许春樵 叶世斌 我所坚持的诗歌认识
        ——与文学评论家许春樵的对话
058
 左 岸 啊, 野麦岭(组诗)
062
 宫白云 跨越时空界限的现实衔接
        ——读左岸的组诗《啊,野麦岭》
065
 红 雪 总有些梦无枝可栖(组诗)
069
 吕天琳 潜伏在人性的荒野上
        ——读红雪诗歌近作

诗记忆
072 王忠范 想起舒婷

大视野
076
 周瑟瑟 枯寂(组诗)
080
 张二棍 独坐(组诗)
083
 郭 辉 在加勒比海岸(组诗)
087
 苏笑嫣 雪山之上(组诗)
091
 王文军 远行(组诗)
094
 卢 辉 宋词,一触即发(组诗)
096
 坤 明 怀念一场雪(组诗)
099
 陈修平 故乡的记忆(组诗)
101
 鲁 蕙 往事(组诗)

诗访谈
104
 姜红伟 有根的一代,精神自足的一代
        ——安琪访谈录

散文诗档案
110
 章德益 孙子与爷爷(组章)
114
 倪俊宇 韵律或绚彩(组章)
117
 韩嘉川 窥望荒原(组章)
120
 梦天岚 年嘉湖(组章)
122
 杨 东 盆地之旅:从川东到川西(组章)
125
 缪立士 我的梅兰竹菊(组章)
127
 蔡兴乐 故乡在分水岭(组章)
129
 司 念 追随茶马古道的脚印(四章)
132
 刘向民 时光,掠过九月的黄昏(组章)
134
 薛 贞 农事记忆(五章)

诗纵横
136
 宛 渴 宛渴的诗(六首)
138
 徐 泽 徐泽的诗(五首)
140
 田 地 田地的诗(六首)
142
 姜海波 姜海波的诗(五首)
145
 红枫林 红枫林的诗(四首)
147
 祝世军 祝世军的诗(四首)
149
 李兴彦 李兴彦的诗(四首)
150
 霜 剑 霜剑的诗(四首)
152
 金国泉 金国泉的诗(四首)

诗综述
154 张立群 郑志杰 赵 丹 吕轶卓 
         2016年诗歌发展综述

中诗微刊作品选
163 冯焱鑫 天涯月色(组诗)
165
 瓦 刀 光阴谣(组诗)
167
 禾青子 有植物的人是幸福的(组诗)
169
 莲 叶 八月笔记
171
 荣 斌 我有一壶酒(组诗)
173
 容 者 虚像(组诗)
176
 石 也 西部拾遗(组诗)
179
 龙小龙 天空的背后(组诗)
181
 殷 红 茶是水的骨头(组诗)
184
 高凤超 忧伤出现(组诗)

诗论坛
187
 子 午 新诗百年:从草创、实验到建设

199 吴思敬 “生命中的第二颗太阳”
       ——读峭岩的长诗近作

诗高地
203 木 斧 寻找风景(组诗)
205
 张德强 消失的地平线(组诗)
207
 张成良 诗履匆匆(组诗)
209
 李王强 赞美之外(组诗)
211
 严建文 二月的思念(组诗)
214
 侯明辉 夏之书(三首)

诗漫评
216 李秀文 心灵的歌唱
       ——读赵文戈的诗集《诗情画意》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