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旭东
孙旭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653
  • 关注人气:5,7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人均寿命谈如何对待中医(一)

(2015-12-05 17:46:00)
标签:

中医

人均寿命

分类: 中医养生


我写《理性分析姚贝娜早逝与中医》是今年年初的事儿了,没想到前几天还有人发表评论,这颇让我有些惊奇。评论的内容如下:

远山魅影

想学方舟子的严谨,只学到了个皮毛,把引用文献的格式学到了,却只会引用网页,还不懂什么叫原始文献吧?搞笑!

说实话,我只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一谈我对姚贝娜事件的看法,只不过觉得虽说方舟子先生言不离“科学”二字,却也不能盲目迷信他说的话,因此,查阅了些资料,作了些思考罢了。

从这位先生的评论可以发现,有些所谓的“中医黑”或者“方粉”非常不严谨——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看出来我“想学方舟子的严谨”。看到这样的评论,我越发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如何对待中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像在投资上一样坚持独立思考。

 

不久前,黄建平先生发了一则微博,其内容如下:

中医牛叉吗?

看看古人的寿命,古代一直到清朝人均寿命也没怎么提高,平均寿命大多没超过40岁,也就近100年,西医进入后,随着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逐渐从清朝约35岁提高到目前70多岁。

http://ww4.sinaimg.cn/bmiddle/6e28d598gw1eycedcmt3rg20ds0hy3yo.gif

 从人均寿命谈如何对待中医(一)

 

看到上述历代人均寿命数据,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数据准确么?要知道,即使是在今天,政府想知道国家到底有多少人口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人口普查,而过去千百年前的人均寿命真的能知道么?

上述数据中东汉时人均寿命为22岁,我对此深感疑惑。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被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其中有这样的语句:

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这就是说,当时的情况是男子16岁、女子14岁(虚岁)身体条件允许生子,如果一对夫妇在分别达到这个年龄时就生育下一代,则按22岁的平均寿命计,他们的子女6岁时丧父,8岁时丧母。这可能么?

黄先生的微博上没有注明数据来源,这或许是因为微博有字数限制。我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发现这是一个数年前就存在争议的话题。类似我上面的疑问还有以下几种:

都知道孔子生在春秋时代 有一句名言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现在有人告诉我,那个年代的人都活不过20岁,我真笑了……如果不是平均年龄很容易就上三十,孔子会把三十放在最后去说?(原文如此,疑有误,似应为“最先”)

 

数据明显作假。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繁殖人口规定女子十七不嫁、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而秦赵长平之战后期秦国十六岁以上男子全部参战。所以我断定周代16-20是刚步入成年的年龄。和现代人差不多。

而下面这则评论就更有意思了。

我给大家算算唐代的那个29岁是怎么来的吧

按照砖家的社会永远向前进步理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后面朝代肯定比前一朝代人均寿命长,按照长1岁算好了,那么各个朝代人均寿命如下

1949年人均35岁,之前的朝代只能比这个低,按照低1岁计算结果如下

民国34

33

32

31

30

五代十国29

28

27

南北朝26

东晋25

三国西晋24

东汉23

西汉22

21

战国20

春秋19

西周18

……………………

当然这个是计算数字,大概偏差1~2岁,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数字是不是和你自己手上的吻合

不过按照周礼,西周男子18服兵役,60岁就不用服役了,同时男子的结婚年龄20岁……,人均寿命竟然比结婚年龄还低…………

下面这则评论讲了数据的出处。

中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夏、商时期18,周、秦大约为20,汉代22,唐代27,宋代30,清代33,民国时期约为35岁。新中国成立后,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1981年为68,1985年为68.97,其中,男性为66.96,女性为7098岁。

以上数据来自1996年第5期《生命与灾祸》中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这篇文章因为加密一般网上看不到全文,因此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使人迷惑。尤其中医粉丝,是绝不肯承认古代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的护佑(忽悠)下平均寿命居然不过30。愈到近代数据的可靠性愈高,无需置疑,关键是古代。

古代人均寿命大致来自两个方面:史料记载和考古。分别以例说明。

古人类学家对北京猿人遗址中发掘出的40个个体骨骼化石进行研究,以科学方法测定出其中22人(其余18人无法测出)寿命是:14岁以下的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50岁的3人,5060岁的1人。估算其平均值(10*15+23*3+45*3+55/22=18.6()。这个结果应该是高估了,因为远古婴儿死亡率无疑很高,婴儿尸体相对不容易保存,因此化石更少。无论如何,这样估算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最可靠的了。

有文字记载后,自然多了统计的方法,愈往近代数据愈可靠。有人统计历代皇帝209人,平均只有39岁。中医粉们辩解说,皇帝们纵欲啊、被谋杀非正常死亡啊等等因素,不足以代表。据清史稿,清历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个皇女,平均寿命皇子32岁、皇女26岁,大量死于5岁之前。其中康熙爷共有35个皇子、20个皇女,五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岁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其余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享受最好的医疗条件,尤其是最好的营养和生活水平,清皇族的寿命也不过如此。屁民可想而知。

原来,夏代人均寿命是根据人体骨骼化石测定出来的,不过,区区22个人能说明整体情况么?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处遗址是一个墓穴,很多人是为主人陪葬的童男童女?

能根据化石测定生前的寿命,这是很了不起的科技,但如此来推算当时的人均寿命,则是很不靠谱的做法。

网上还有另外一种历代人均寿命的说法,我认为更符合常识

 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31()35(女);先秦:35(男),39(女);秦汉:49(男),52(女);三国两晋南北朝:39(男),46(女);隋唐五代:43(男),47(女);宋金:41(男),45(女);元:36(男),42(女);明:46(男),51(女);清前期(1840年之前):45(男),50(女);清后期:31(男),33(女);民国:35(男),35(女);现代:72(男),78(女)。以上资料整理自《健康大视野》杂志,这些数字我认为比当初《人体革命》上所引用的数字可靠,有心人可以去对比一下。


相关资料:

 理性分析姚贝娜早逝与中医(上)_孙旭东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vcqy.html#comment2

 

 黄建平J的微博_微博

http://weibo.com/huangjianpingj?from=feed&loc=nickname#_rnd1449305009124

 

 中国各历史朝代中人平均寿命_方舟子v_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2412176325

 

 以史为鉴:中国各历史时期平均寿命_天涯杂谈_天涯论坛

http://bbs.tianya.cn/post-free-816701-1.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