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学习做饭。
整体原则是少油少盐,烹饪方式则是多煮多蒸,为此我关注了不少做饭的大V,我发现一个整体现象是这样的,就是整个菜系在南移,北方的乱炖模式比如杀猪菜、东北酱骨头等越来越不受欢迎了,而粤式为什么很受欢迎?
选材精细,口味清淡,尽量展示食材本来的味道,例如被称为“广州第一鸡”的清平白切鸡,只用白卤水浸制,不加任何配料,但皮爽肉滑洁白清香,骨都有味。
现在,我煮骨头,做法很简单,买骨头的时候让给切好,先清水洗一遍,浸泡一会,然后煮开锅,把水倒掉,再加清水,煮开,再倒掉,然后再加水煮开,小火煮90分钟,中间会加两小勺盐,会切个姜进去,别的什么花椒茴香啦,都不放。
时间到了以后,我会把汤倒掉,只留肉。
为什么?
不是说骨头汤补钙,老火靓汤滋补吗?
骗人的!
事实上骨头汤中钙很少,与其费力的熬骨头汤补钙还不如喝一杯牛奶或炖豆腐,再就是,只要是煮肉的汤,普遍高盐,高脂肪、高嘌呤,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痛风。
天天老火汤,身体不健康。
只吃肉就好。
偶尔,我也煮海鲜,我都是清水煮,什么都不放,开锅就熟。
日本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这与他们的饮食关系密切,你看日本人吃鱼,他们只吃海鱼,淡水鱼基本不吃,日本人做鱼、吃鱼也很少放各种调味品,只有芥末、酱油、盐和姜末。
老外为什么不吃淡水鱼?
因为淡水鱼很腥,多刺。
吃嘴里一股泥巴味。
为什么中国做法能HOLD住,特别是川菜?
因为川菜模式下,你就是把拖鞋切切放进去,也很好吃。
全是佐料的味道。
你若不信,可以去抖音搜一下临沂炒鸡,你看看要放多少料?
所谓的好吃,就是料的味道,炒拖鞋也是这个味,你想想,是不是?
人往高处走。
这句话的意思是鼓励人们努力向上攀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财富值,从而提高自己的眼界,但是,更多的人会理解成什么?人往高处走,就是往大城市迁徙。
黄老师,夫妻俩都是高级职称。
在本地,绝对是小康家庭。
但是呢,他们接受了另外一套理论,应该说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就是人往高处走,就是移民去大城市,获取大城市的户口。
黄老师为了给孩子办理上海户口,挖空心找方法。
先是与妻子假离婚,随后妻子跟上海男人假结婚,也是豁出去了。
之前,黄老师为这事也找过我,咨询过我。
对于黄老师之问,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安稳的在本地就行,上海不属于你们。
我说,你们这个收入,在小城市多好,每天活的潇洒自在,仿佛土财主一般,非去幻想不属于你的世界,你以为去了上海就是许文强啊?天天在上海滩附近活动,西装革履豪华名车穿梭于楼堂馆所的那种?
到了上海你才发现,你就是一普通老百姓,一个不值一提的渺小蝼蚁而已。
一个人的眼界不取决于地理位置,而是这个人的财富高度,如此把焦点放到如何获取大城市的户口,这就如同拼命拿国外的绿卡是一回事,不如你把焦点放到如何多赚点钱,只要你有钱,例如你是巴菲特,哪怕你生活在小镇上,一样OK。
总是说什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啊。
移民上海的捷径,不是如何弄到户口,而是使劲赚钱,使劲攒钱,使劲提升自己,你有上亿资产的时候,没有户口又如何?
相反,单纯的拿个户口,没个什么用,你要知道,你们这个收入,去了上海,不就是贫民吗?一辈子能买上房子吗?!
人是分层的。
这个层,并不以地域区分,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通俗的区分就是财富值。
黄老师两口子为什么如此的痴迷户口?是错误的认知了这个事,总觉得有了户口就是上海人,上海人就是贵族,你是不知道,上海人从事普通工作的太多了,包括你去住酒店,前台多是上海姑娘,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昨晚,跟大学同学聊了几句,她说,上海的竞争远超出想象,我们的孩子若是在上海,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数据,有这么一段话:上海的普高率其实也是大概50%左右,而市重点率控制在10%左右,也就是说,在一般的学校中一半以上的人是考不上高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