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很多朋友问我怎么了。
没怎么,挺好的。
只是放假了,懒的动笔。
疫情闹的,外省回来还要去做核酸检测,大家今年暑期都不打算出省去玩了。
但在家呆久了,会莫名其妙的烦,于是纷纷省内游,去沿海乘风破浪。
这次出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就是不喝酒。
能否坚持?
当然是坚持不住。
每到饭局,大家会把酒倒好端我面前,我若说不喝酒,然后就一起问:你再给我装?
我也就只好同流合污了。
但是,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我说不喝,人家也不知道咱是真不会喝还是假不会喝,也不会谦让。
都说人心隔肚皮,真假看不清,其实想要看清一个人很简单,出趟远门就知道了。
在陌生的环境之中,在舟车劳顿之后,所有下意识的选择,其实暴露出来的,就是三观与习惯方面的差异。
我们当地有三个老铁,还是磕头结拜的,三人开了一辆车去西藏,其中一个嫌开车太累,到了拉萨就自己飞回来了,等另外两个回来后,跟他绝交了。
还有一个法院的小姐姐,跟男朋友领了证,俩人坐火车到西藏,到了拉萨就飞回来了,迫不及待的离婚了。
旅行真的是看清一个人最迅速、最直接的方式,平时爬个山以及聚个会,远不如出趟远门更考验人。
这次出门,同伴中有一位医生,市某三甲医院的,途中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就是拿与不拿。
因为岗位的缘故。
他们会有一些别样的收入。
从上到下都有。
而且是历史规矩,从来没人说不要之类的。
她总觉得不该拿,但是不拿呢?
又让人觉得你装清纯,或者说,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要跟大家作对?
怎么处理这个关系?医生问我。
我说,从概率来讲,单纯的拿,特别是作为小喽啰,吃点拿点,都出不了事,最折磨的可能是自我价值观冲突。
她说,对。
我说,当年有个人被类似的事折磨得痛不欲生,后来有人点醒了他,做人与做事,可以分开,两条线,咱作为正常人觉得这不是扯淡吗?你杀了人你说我是职业杀手,内心有爱,但是杀人是我工作,扯淡的逻辑,但是对于他而言,就是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释然了。
她问,你工作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
我说,我不是医生,但据我所知,医院里医生拿回扣是潜规则,人人都知道,为什么都出不了事?因为形成了严谨而稳定的利益链条,主任多拿点,然后按照比例,人人有份,什么时候主任会出事?一是摊上了,例如被牵连了,被举报了。二是到了该退的年龄不退。三是该分的不分。
她问,都如此吗?
我说,大医院是如此,小医院恰好相反,我特意问过小医院的主任,他跟我是这么讲的,你若是不分,他们也不知道这个钱,特别是偏门科室,油水少的时候,那么什么事都没有,你若是分了,他们虽然拿了,但是依然想举报你,虽然举报后,连自己拿的也会回吐,但是他不在意,就是看不得你发了意外之财。
医生又问,你的人生有没有过类似的纠结?
我说,类似的生活体验,肯定都有过,例如有年去阿拉善,大堵车,所有车辆没有走应急车道的,我们的车队就在电台里提议,走应急车道,你可以仔细看看,山东司机是有走应急车道的习惯的,特别是京沪高速、济青北线,根源是车流量大、而高速路窄,一堵车都是先堵应急车道,所以出省后,也有这个潜意识。
人家排了七八公里的队伍,在那里静静地侯着,咱们呢,浩浩荡荡的走了应急车道。
那你说,我作为其中一员,我是跟还是不跟?
我不跟,等于我公开跟大家伙叫板。
我跟呢?
我内心很难受!
其实,我还真不是说心疼罚款那点钱,而是觉得违背了我的原则。
咱能否等等?
头车已经走出去了,你还等?
不能等了。
只能跟着走了。
跟你这个事不是如出一辙吗?
你若是想继续在这个队伍里,哪怕你知道是犯错,你也要与大家保持步伐一致,自己难过不要紧。
有些事多想无益,有些话多说无用,只能自己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