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小莘:北京育才小学

前言
北京育才小学
司马小莘
育才小学是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前身是“延安保小”(成立于1937年)。
1987年延安保小成立50周年,我和贾达黎姐到延安参加庆祝大会。保小的校友谈起有趣的往事:在合唱《保卫黄河》时,他们总把“黄河在咆哮”唱成“黄河在保小”,然后又困惑,黄河怎么在保小?
在北京育才小学,所有年长的学生被我们称为大哥哥、大姐姐,老师像园丁一样培育我们,像家长一样不厌其烦手把手教我们读书写字、算数,学校就像个大家庭。我们真切感受到“劳动光荣”,接受爱国教育,印象最深的是在开学典礼上蓖麻子种得好、劳动好的学生常受到表扬,他们光荣地乘坐国产“解放”牌卡车在校园转圈。老师告诉我们,蓖麻子可以榨油,做飞机的润滑油,支援国家建设。
育才校园很大,占用了部分先农坛的建筑,安顿这些无父母照顾的孩子,校门在北面,南北约两里地,东西也有一里多,园中园有“雲坛”,路旁苍松翠柏和东西对应的祭坛——雨坛和云坛,通往南校门有低年级的学生宿舍“南楼”。校园中心位置的服具殿成为我们的图书馆,南面有观耕台,皇帝躬耕的一亩三分地成为篮球场,课余是我们必抢占的场地,篮球是全班同学凑钱买的。有水泥砌的兵乓球桌,我们常玩“点兵点将”。
从一年级起,我们被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每班、每个宿舍大家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宿舍,清洁卫生。所有小同学带回学校的零食集中在一起平均分享,有时一个苹果被生活老师切成八九块,学校教育我们有福共享,自私自利、自顾自的行为被大家鄙视。为遵守时间,动作慢的我们,课余时间练习起床叠被子。我们每个班有试验田,栽种蓖麻、向日葵并浇灌到收获。每周有劳动课,到伙房帮厨是常事。我们初中时每年都被安排到农村收庄稼,不劳而获、耍滑头会被大家瞧不起。
学校教育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好,讲公德的学生永远是威信最高的班干部。班干部是公选的。学校里没有抄袭、走后门等歪风。
育才隔壁的先农坛体育场设有青少年业余体校,班里过半学生被鼓励参加体操、篮球、田径、排球、兵乓球等训练班。我从小学到初中先后参加业余体校跳水班、游泳班、篮球班。兰姐的同学吴浮山成为全国女子跳高冠军,1964年以1.79米打破郑凤荣保持的全国纪录和亚洲跳高纪录,当年名列世界第二。学校鼓励我们参加体校训练,从小受到正规运动技能培训,受益终身。
高年级学生承担校值日,每天在校园巡查。我们每周两次到业余体校训练,懒得绕路时,会选择翻越学校和体校一墙之隔的东门,一不小心被巡查的校值日哥哥、姐姐逮住,会被训斥。
出操、吃饭等所有集体活动要集合队伍守纪律,食堂严禁浪费,门口有校值日检查,禁止带饭出食堂。
冬天生火炉,偶尔不守纪律好像会有一点快乐,藏一小块窝头在口袋里,带回宿舍,大家围坐铁炉边聊天,分享将窝头贴到炉壁上“嗞”一声烤焦很香。
学校里男生玩弹球、拍洋画、撞拐、踢足球,女生跳皮筋、夹沙包、跳间、打瓦,捡到方正点的瓦片就称“宝瓦”。跳绳、打瓦是男女生都喜欢玩的游戏。过去的游戏早已失传,大家一起玩,培养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教育局拨款建了新教学楼,育才退出古建筑。现古建筑博物馆坐落在校园中。
育才小学在1956年成立了初中学部,改革开放后建成集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为一体的学校。
左起司马小维、小莘、小芹、小萌于1983年在育才校庆返校,在校门口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