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市不努力牛市徒伤悲

(2014-05-25 08:00:00)
标签:

股票

硬道理

股价

时间

思考!

分类: 周日博文

熊市不努力牛市徒伤悲

 

点击进入:5月26日(周一)盘中同步实战分析

 

A股市场长达7年的熊市之后,优先股政策、沪港通消息、新国九条刺激......等等一系列政策性利好涌现,4月10日的沪港通消息构筑的是目前日线的大顶,给当时死多头一记狠狠的耳光。我们今天不讨论利好刺激牛市能不能来,我们谈谈牛市如果真的来了,我们散户该怎么办?2000点的位置,不建立自己的牛市思维,一旦牛市起航,散户只能徒伤悲了!

 

总有股民问我一个问题:“牛市里,股票都在涨?大家都赚钱了,那谁亏钱呢?”不知道你是否也有此困惑,虽然是很普通的问题,但困扰了众多散户,我先给答案,然后慢慢细说!答案:后来者买单的人亏钱!举个例子:1、A买了1元的一只股票;2、待其反弹至3元的时候,A把股票卖给了B,也就是说A赚了3-1=2元,而B的成本是3元;3、待股价涨至5元的时候,B把股票卖给了C,也就是说B赚了5-3=2元,而C的成本是5元;4、待股价涨至7元时候,C把股票卖给了D,也就是说C赚了7-5=2元,而D的成本是7元;5、待股价涨至9元时候,D把股票卖给了E,也就是说D赚了9-7=2元,而E的成本是9元!当股价9元严重偏离了其价值之后,没有人愿意更高的价格购买该股,如此,A、B、C、D都赚钱了,唯有E在9元“站岗”,牢牢被套在山顶上。当然,此逻辑并不严谨,但很能说明问题。所以,牛市未必所有人都可以赚钱!房地产市场,其实也是此逻辑,未来真的为高位站岗的一批人捏一把汗,毕竟购房子的代价更大,甚至面临个人破产的风险(无法避免)!

 

牛市未必所有人都可以赚钱,这句话是核心,要认真思考!因为,漫长的熊市,他亏钱、我亏钱、你亏钱,大家都亏钱,大多数散户都亏钱,所以亏钱变的很自然,甚至炒股亏钱是值得自己、家人、朋友给予谅解的一件事情,而且所有人都可以把矛头指向政策不给力、游戏规则不完善等等外界因素。可是,有没有想过,一旦牛市起航了,如果我们在牛市里大多数时间扮演“E=高位站岗者”,该怎么办?熊市亏钱,可以原谅自己;牛市还亏钱,自己恐怕也无法原谅自己!

 

一句话:熊市不努力牛市徒伤悲!!!

 

1、牛市思维:先建立牛市思维,什么是牛市思维呢?牛市思维正是“涨势跌看多”的思维,即牛市里什么时候买都是对的,只会错一次;熊市里什么时候卖都是对的,只会错一次!牛市思维现在谈还略显早了点,因为牛市至少应该先突破周线、月线的下行结构线,目前周线的下行结构线只是无限靠近,还谈不上突破和有效突破,但我们可以高度关注了,毕竟线下运行了很多年,所谓的“钻石底、建国底”都成为了历史,而真正的牛市起航点,空间上已经不那么遥远了,时间上还需耐心点!

 

2、未雨绸缪: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的推出和运行,目前市场一直在呼吁个股期权、股票交易的T 0,简单说就是个股的双向交易制度,未来无论牛市什么时候起航,市场发展的脚步是不可能停止的。技术交易者最后的巅峰就是技术点的可操作性把握!交易技术最终向“精和专”靠拢,我的很多技术,都进行了精确化、量化,所以我平时写博喜欢直接给大家一个量化的数字,而不是逢高、逢低如何如何!未来一旦启动股票交易的T 0,甚至牛市的起航,长期看我博客的博友,对你是大利好,熟读我的第一本书《双龙战法》:当当网购买地址》》》的博友,对你也是大利好,因为我的第一本书的副标题正是:买卖点的精确化、量化!

 

3、股票伴侣: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只是一粒沙子,而非价值连城的珍珠,要想卓尔不群,必须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才行,我们有吗?没有!我们散户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不专业、没有消息,所以与其天天找大牛,不如把一直慢牛做好、做精!做好一只股票容易,做好一堆股票难,因为长期关注一只股票会对该股的基本面、资金面、操盘手法、股性等有深入了解,甚至该股的任何一个技术形态的形成,你都知道是要干什么。任何一只股票都有自己的利润空间,你既然选择了她,就好好爱她,别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呵呵。你是否有这么一只股票伴侣,如果没有,赶紧抽时间把(他、她)找出来!从此股市不再孤单!我就经常听到有股民在和别人沟通自己股票的时候,居然忘记了自己股票的名称和代码。

 

综述:1、建立牛市思维;2、买卖点精确化、量化;3、专一股票伴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