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洛杉矶时报的记者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个人认为,中国在技术手段和制作实力上,完成《功夫熊猫》这类片子不是没有可能,为什么中国没有做到呢?有其必然的原因:
1、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还不够大,投资人对于原创作品缺乏信心。
在中国,一部原创的电影制作完成后,侵权、盗版的情况便会随之而来,DVD及周边产品的收益惨淡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有票房收入,也很难收回投资成本,更何谈达到预期收益目标了?这直接导致投资人对中国的原创影视动画行业失去了信心。再加上一部CG电影的制作周期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很多投资人不能忍耐四、五年的投资周期。这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投资赌注,让很多投资人望而止步。
2、前期和细节的差距是中国永远的痛。
美国人做事情非常注意细节,每部片子制作之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与资金在前期准备工作上,他们会考虑并测试所有的可能性,直至找出最优解决方案。有了这样的前期准备,不出精品都难了。而这恰恰是目前的中国所缺少的!当然,也这是中国CG行业现阶段无奈的现状导致的。
CG这个行业在中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有坚实资金后盾支持的公司凤毛麟角,很多中小型公司是依靠外加工业务来维持的生存的。即使有原创的项目,迫于运转资金的压力也不得不通过缩短制作周期来控制成本,周期与质量永远是成正比的,为了能在周期内完成项目,一部片子往往忽略前期准备阶段直接进入中期技术制作阶段,试想一下,一部正常情况下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完成的片子,在前期工作准备很不充分的前提下,仅仅只用一年的制作周期来实现,其画面质量能有保证吗?情节故事能吸引观众吗?这就是目前中国CG的尴尬现状,周期与质量的较量,往往以牺牲前期准备的时间为代价。
前期就如同树的根基,扎根越深,地基越劳,才能具有成长为大树的可能,一个没有根基的树是不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
3、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原创能力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下被抹杀了很多。
我曾经做过两年电视少儿节目的编导,在此期间,接触了很多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的眼里充满了童真,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幻想,他们的梦境都是彩色的,这让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但是经历了教育以后,这些天才的思想都被抹杀了,甚至连梦境也变成了黑白色的。这对于CG从业者来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中国的教育是给了我们知识,但是,同时也抹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以至于在中国有太多的成年人喜欢自以为是的把动画片定位成小孩子看的东西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条条框框的模式里去思考和判断了,好奇心和幻想在中国只是小孩子的专利。
在一个没有幻想和创造力的空间里,又怎能出现幽默诙谐的原创动画片呢?
4、目前中国CG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比起美国、日本这些技术水平先进的国家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之所以突出整体水平几个字是因为,在中国确实有一批CG高手还在不懈的为了这个行业而每天默默地、辛勤的奋斗着、努力着,但是,这样的人才太少了,他们的力量太小了。这个行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毕竟还短,多数从业人员的从业经历都不满五年,参与制作大项目的经验更是少的可怜,再加上有些高手因为找不到生存和提升的空间而流失到了国外。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延缓了中国CG行业的技术水平的发展。
正是鉴于以上四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功夫熊猫》这类大片的生长环境,但是,中国的CG行业不会停止不前的,毕竟在这些国外大片的冲击下,很多中国人都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再加上国家近几年来政策的扶持,相信中国的CG产业还是大有希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