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29中”写了下乡割高粱的故事,我没割过高粱,那个活儿技术含量太高。记忆中最多的是割豆子,不止是68年之后,就是在初中念书时,每年秋天下乡劳动,也曾经割过豆子。
我们那儿割豆子,也是拿六条垄,人站在中间,左右下手,等割了一把,手抓不住了,就放在中间的两条垄上,这样割了三、四堆,差不多够一捆了,于是回过头,把这几堆抱到一起,用秫杆绕紧,拧两下,再把秫杆头插到绕子里,就行了。割下的豆枝“支楞八翘”的,捆的不紧也没关系,不会散花。
割豆子虽然不需要多高的技术,但有两大难点。一是豆荚扎手,若不带手套,手上会被扎出许多小眼;二是豆子棵矮,一不小心镰刀会割到手。我的同学小L就被割伤了手,至今手指还留有疤痕。
来到美国,正是金秋九月。漫步在我们的住宅区附近,竟看见了大片的农田,而且,种的竟然是豆子!望着这熟悉的田野,感觉是那么亲切!忍不住拿起了相机。
晨曦中的豆地,豆子尚未成熟
http://s12/mw690/59a61d1egcd0e064321fb&690
蓝天白云下的豆地
http://s1/mw690/59a61d1egcd0e0c4e6110&690
一天,我们散步经过这里,发现豆地干干净净,大豆已经收割完了。怎么收割的?我问老焦,他也一脸茫然,说:没看见啊。过了几天,我们经过另一片豆地时,正巧看到了大豆收割的情景。
收割机在作业
http://s7/mw690/59a61d1egcd0eb8c0bcd6&690
装车啦
http://s13/mw690/59a61d1egcd0ecec2be2c&690
农田的喷灌设施
http://s6/mw690/59a61d1egcd0ebf761595&690
刚刚写完此文,就听到了飓风“桑迪”已经到达美国东部的新闻,新泽西州明天开始将迎来三天的大雨,住宅区的管理人员在各住户门上贴了注意事项的提示:准备好用水和食品,也有可能停电。因此,立即将博文发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