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禧寺,明永乐四年(1406)建,四川省安县塔水镇开禧寺村,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代初期的开禧寺,在四川地区遗存的木结构建筑中算是较早的一座。经历过宋末和明末的两次劫难,经不起火焚的木构建筑大多消失,能留下的也往往位于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侥幸避过了战争与运动。
从绵阳到安县秀水镇的班车,有经过塔水和不经过塔水两条线路。经塔水的班车取道罗江,前面一段路会经过石桥铺和新皂。开禧寺位于塔水镇外,如果与司乘沟通好,在村子路口下车,走进去会比较便捷,如果到了镇上再下车,需原路返回,过河后拐进村道,路程相对较远,坐火三轮去省时省力。


作为不受重视的省保单位,仅存大雄殿的开禧寺本已荒落。地震之后,四川将众多文保都挤进了灾后重建项目,大批古迹得到维修,已经消失的寺院其他建筑也恢复重建,希望未来可作为存放展示本地文物之用。
大雄殿坐东向西,面阔三间12.9米,进深四间13.5米,基本呈正方形,有侧脚,通高9.5米。殿门紧锁,询问维修管事的老兄,三次都被旁人岔开话题,只好作罢,看看外观了事。介绍云穿斗梁架,檐下存斗栱14朵,前檐斗栱为单昂出两跳五铺作计心造,昂尾作半真昂伸至下平槫,后檐斗栱为单翘四铺作重栱造,两山面除补间用六铺作斗栱外,余均用四铺作斗栱。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柱两侧有叉手托脊檩,梁上存明永乐四年(1406)题记。
以下是大雄殿前檐。







以下是南山面。




以下是北山面。



以下是后檐。





大雄殿斗栱的设置,一如网友博文中所云的前繁后简,可惜内部未能见。
还曾看过报道,说大雄殿内原有转佛台,高8米,共9层,为明嘉靖年间石刻,手推可转动,文革被毁后掩埋地下,数年前挖出30多块构件。现寺内建有屋廊存放石刻,看样子都是墓葬类的,不知报道所云的转佛台是否就在大殿内封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