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DClXizy6JbgPPSFTd5&690
几天前看了张艺谋的新片《归来》,本来不想说什么了。因为我所能感悟到的,在别人影评中几乎都已说尽,无需再啰嗦。但是有一件事却让我鲠骨在喉,不吐不快。
那是在《归来》放映现场,随着银幕上情节的展开,主人公冯婉瑜与陆焉识夫妇久别重逢,近在咫尺却如隔天涯,让人心痛、心碎、欲哭无泪。但是,在那些个动人的镜头前,我却听到了的笑声,而且不止一次。譬如:陆焉识历尽苦难死里逃生,终于回到梦寐以求的家,妻子却心如止水,形同路人,先是客客气气,以礼相待,后来听说他是陆焉识,竟然毫不客气地将其逐出家门。“你不是陆焉识,出去!”
这时,我听到剧场里发出了轻轻的笑声。
还有,影片中为了让妻子恢复记忆,陆焉识假扮成调琴师,并弹奏了他们熟悉的《渔光曲》。悠扬、凄婉的琴曲唤起了冯婉瑜的片刻记忆,她热烈地拥抱“调琴师”,两人泪流满面。原以为她会恢复记忆了,但是,当陆焉识说出“我就是陆焉识”时,她竟然一拳打在陆焉识胸上,说:“你不是陆焉识!”遂将他推出门外。
这是一个让人多么心碎的情节!但是,我又听到了一阵笑声。
类似的情节还有几处。
http://s12/mw690/001DClXizy6JbhUyb6r4b&690
《归来》是由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截取了小说的下半部情节,表现了文革中老右派陆焉识从劳改场逃跑回家,妻子冯婉瑜先是不敢开门,后来跑到约定地点见面,却因女儿丹丹的告密而被捕,直到文革结束后赦免回家,妻子却因失忆症而无法相认。结尾处,镜头定格在火车站大门外,陆焉识举着写有自己名字的招牌,陪伴着坐在轮椅上的妻子,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特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决定了影片凄婉、悲凉的基调。
作为张艺谋电影的热心观众,他的每部电影几乎都看过,虽然不能说每一部都是成功之作,但起码可以说,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认真的,有所寄托,有所追求、有所创新的,包括《归来》在内,我也能理解他在选材、布局上的良苦用心。相信影院里的笑声肯定不是他想要的艺术效果。
这让我想起了对《归来》的不同评价,比较极端的有两种:一是寡淡论,二是阴谋论。前者批评影片揭示文革及有关历史真相不够味,浅淡无味,不痛不痒;后者批评编导者用心不良,有抹黑之嫌。这些观点反映了批评者都没有跳出旧的模式,首先着眼的是“政治”。我想这肯定也不是编导者的初衷。
最近看了张艺谋的一个访谈节目,当主持人问:“《归来》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张答:“讲的就是陪伴,多陪陪家人、孩子。”结尾处,冯婉瑜在等待一个虚无缥缈的符号“陆焉识”,肯定永远也等不来了。但是,陆焉识的陪伴却是真实的,温暖的,安宁的。这是陆焉识当时能够做到的,也是张艺谋想要做的。
哦,是这样。时隔半个世纪,我们是该静下心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来审视那场“革命”。主人公的隐忍、平静、淡定,丝毫不会削弱人们对那段往事的拷问与批判。只是影片营造了一种新的情绪氛围。
至此,我也原谅了影院里笑声。那些涉世未深、没有经历过那个荒诞年代的80后、90后们,焉能相信患难夫妻相见不相识的情节?不是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再怎么遗忘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爱人,这只能说明他们爱得不深”吗?
既如此,怎么能要求他们完全认同《归来》主人公的复杂情感?怎么能要求他们认识《归来》的丰富内涵?怎么能期望他们理解编导者那份“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