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齿龙
滑齿龙(Liopleurodon)一种足以捕杀抹香鲸的超级猛兽...
情报(INFOrmation)
中文名称( Chinese)→ 滑齿龙
中文名称( Chinese)→ 滑齿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学名( Name)→ liopleurodon
发音(Pronounced)→ LI-PLOO-ro-don
含义(Meaning)→ ..
门(Division)→ 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纲(Class)→ Reptilia 爬行纲
亚纲(Sub Class)→ Lepidosauria 有鳞亚纲
目(Order)→ Squamata 有鳞目
亚目(Sub Order)→ Lacertilia 蜥蜴亚目
科(Family)→ Pliosauridae 上龙科
属(Genus)→ liopleurodon 滑齿龙
模式种(TYPE SPECIES)→ ...
其它种(OTHER SPECIES)→ ...
错误归属种(MISASSIGNED SPECIES)→ ...
时代(Period)→ 侏罗纪中期至晚期 距今1.6亿-1.55亿年前
分布(Found in)→ ..
发现地层(Stratum)→ ...
天敌(Natural Enemy)→ 无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体长(Length)→ 长25米(争议极大 现在能确认的滑齿龙体长不过10米左右)
推测体重(Mass)→ ...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http://cimg.163.com/catchpic/6/63/63B127A9352A260FE3FBDCF25B866644.gif


滑齿龙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水生猛兽,侏罗纪晚期,它们庞大的身影在四片巨型桨鳍的驱动下,威严地划破浅海水域,宣泄着无形的霸主气势!滑齿龙的长颚里满部尖锐的牙齿,在这样一台吞噬机器前,鳄鱼、利兹鱼、鱼龙甚至其他上龙都要退避三舍,否则必难逃厄运。滑齿龙的鼻腔结构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气味,这样滑齿龙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现猎物行踪。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齿龙一生都在水中度过,因此它们也是卵胎生动物,喜欢在浅海域产仔。直到最近科学家能确定的最大成年滑齿龙不过是18米,但2003年在墨西哥出土了一具18米的上龙(可能是滑齿龙)化石,而它不过是一只幼兽!如果它成功长大,那肯定会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一些保存相当完好的滑齿龙骨骼化石,清楚显示牙齿的排列及其头部的形状。但这些头骨并不一定就属于片中威胁牛津夏(Oxfordshire)附近水域,长达二十五公尺的滑齿龙。但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有一些头骨碎片似乎属於滑齿龙,就算不是,也是属于一种与滑齿龙极其类似的生物。其中一块骨骼碎片特别属於一种长二十公尺的生物。经由计算电脑中滑齿龙的模型,及其该有的漂浮能力,其合理的体长与体重上限分别为二十五公尺与一百五十公吨。这只代表滑齿龙可能的体型上限,有些古生物学家会将它们的体重设定在低於此标准。
滑齿龙的牙齿显示它们是肉食性动物,至于滑齿龙如何猎食,则要观察眼睛的所在位置,以及游泳的速度。古生物学家茱蒂-玛莎研究过很多海洋爬虫类的游泳情况与方式,认为像滑齿龙这种使用四只鳍状肢来游泳的生物,速度一定不会像大眼鱼龙那样快。速度比猎物缓慢的生物,便得使用突袭法来补食。有一项证据可以用来证明这个推论,就是滑齿龙的眼睛长在它们的头顶;这种生物会从下方突袭猎物。


滑齿龙可能是「反色彩」结构,就是头部为深色,如此从上方较难被发现,而底部为浅色,如此下方可以作为伪装。另外可以作为滑齿龙行为线索的,是它们的头骨顶端有两个鼻腔。最为常见的理论,就是它们具方向感的嗅觉;猎物的化学特徵在某一个鼻孔会比另一个还要强烈,滑齿龙可以依此来判别猎物的方位。再者,滑齿龙的吃相可能不是太好。在牛津黏土层中,发现了很多大眼鱼龙与短尾龙的半个头骨。对於这些剩菜是否为滑齿龙所留下尚不确定,但是以体型来看,滑齿龙是头号嫌疑犯。
附:中生代地质年表
中生代地质分类
|
来源:Gradstein, F. M., F. P. Agterberg, J. G. Ogg, J.
Hardenbol, P. van Veen, J. Thierry & Z. Huang.
1995. A Triassic,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ime scale, pp. 95-126.
IN W. A. Bergren, D. V. Kent, M.-P. Aubry & J.
Hardenbol (eds.), Geochronology, Time Scales, and Glob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No. 54.
注明:[1]下表单位:百万年
[2]晚侏罗Malm(白)=White Jurassic=Upper Jurassic
中侏罗Dogger(褐)=Brown Jurassic=Middle Jurassic
早侏罗Liassic(黑)=Black Jurassic=Lower Jurassic
代(Era) |
纪(Period) |
世/统(Epoch) |
期/阶/层(Age) |
终结 |
误差 |
新生代 (Cenozoic) |
0 |
0 |
中生代
(Mesozoic)
|
白垩纪
(Cretaceous)
|
晚期
(Late)
|
森诺统
(Senonian K3)
|
马斯特里赫特阶(Maastrichtian) |
65.0 |
0.1 |
坎佩尼阶(Campanian) |
71.0 |
0.5 |
桑托阶(Santonian) |
83.5 |
0.5 |
科尼亚克阶(Coniacian) |
85.8 |
0.5 |
高卢统
(Gallic K2)
|
土仑阶(Turonian) |
89.9 |
0.5 |
森诺曼阶(Cenomanian) |
93.5 |
0.2 |
早期
(Early)
|
阿尔必阶(Albian) [早白垩晚期] |
98.9 |
0.6 |
阿普第阶/维克特阶(Aptian) |
112.2 |
1.1 |
巴瑞姆亚阶(Barremian) |
121.0 |
1.4 |
纽康姆统
(Neocomian K1)
|
欧特里阶/豪特里维阶(Hauterivian) |
127.0 |
1.6 |
凡蓝今阶(Valanginian) |
132.0 |
1.9 |
贝里亚斯阶/玻利亚斯亚阶(Berriasian) |
137.0 |
2.2 |
侏罗纪
(Jurassic)
|
晚期
(Late)
|
玛姆统
(Malm J3)
|
提通阶(Tithonian) |
144.2 |
2.6 |
启莫里奇阶(Kimmeridgian) |
150.7 |
3.0 |
牛津粘土阶(Oxfordian) |
154.1 |
3.2 |
中期
(Middle)
|
道格统
(Dogger J2)
|
卡洛夫阶(Callovian) |
159.4 |
3.6 |
巴通阶(Bathonian) |
164.4 |
3.8 |
巴裘阶(Bajocian) |
169.2 |
4.0 |
阿连阶(Aalenian) |
176.5 |
4.0 |
早期
(Early)
|
里阿斯统
(Lias J1)
|
托尔阶(Toarcian) |
180.1 |
4.0 |
普连斯巴奇阶(Pliensbachian) |
189.6 |
4.0 |
锡内穆阶(Sinemurian) |
195.3 |
3.9 |
赫特唐阶(Hettangian) |
201.9 |
3.9 |
三叠纪
(Triassic)
|
晚期
(Late)
|
Tr3 |
雷蒂亚阶/里申阶(Rhaetian) |
205.7 |
4.0 |
诺利克阶(Norian) |
209.6 |
4.1 |
卡尼阶/喀尼阶(Carnian) |
220.7 |
4.4 |
中期
(Middle)
|
Tr2 |
拉丁尼阶(Ladinian) |
227.4 |
4.5 |
安尼西阶(Anisian) |
234.3 |
4.6 |
早期
(Early)
|
赛特统
(Scythian T1)
|
奥伦尼克阶(Olenekian)/Spathian/Nammalian |
241.7 |
4.7 |
Induan/Griesbachian |
244.8 |
4.8 |
古生代(Paleozoic) |
248.2 |
4.8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