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齐欲吐”究竟何解?

(2011-08-02 04:44:42)
标签:

汉杂事秘辛

选美

文化

        上一篇日志《汉杂事秘辛》中的“火齐欲吐”四字似不难领会,细考则发现疑点甚多。

        “火齐”是什么呢?汉典(zdic.net)上可见三解:一曰“火候”,次曰“火齐烫”,三曰“火齐珠”。这里显然只能是“火齐珠”。什么是火齐珠呢?其后释义说:

       《文选·张衡<西京赋>》:“翡翠火齐,络以美玉。” 李善 注:“火齐,玫瑰珠也。”《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国》:“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燿。别之,则薄如蝉翼;积之,则如纱縠之重沓也。” 清 吴伟业 《咏拙政园山茶花》:“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参见“火齐珠”

        这里,“火齐”和“玫瑰”扯上了关系,暂且按下不表。其余的描述则大为玄妙,比如说“色如紫金”,转查“紫金”,释义说:

        一种珍贵矿物。 汉 刘桢 《鲁都赋》:“紫金扬暉于鸿岸,水精潜光乎云穴。”《新唐书·西域传下·康》:“南有鉢露种,多紫金。” 明 曹昭 《格古要论·珍宝论·紫金》:“古云半两钱即紫金。今人用赤铜和黄金为之。然世人未尝见真紫金也。

        说了半天,敢情这东西跟龙一样,没人见过……

        “云母”倒是个实在的。于是查“火齐珠”,释义说:       

        (1).宝珠的一种。一说,似珠的石《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扶南国 ﹞献火齐珠。”《急就篇》卷三“係臂琅玕虎魄龙” 唐 颜师古 注:“琅玕,火齐珠也。一曰:石之似珠者也。” 沉宗畸《题高丽闵王妃遗像》诗:“火齐珠悬玳瑁牀,水沉香爇鸳鸯被。”

        (2).琉璃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八引 晋 吕静 《韵集》:“琉璃,火齐珠也。”

        我查《天宫开物·十八》是支持后一种解释的:

       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其类相同同一精光明透之义。然不产中国,产于西域。其石五色皆具,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肖之。”

        而对释义1,再查“琅玕”,三个基本释义说:        

        (1).亦作“瑯玕”。 1.似珠玉的美石《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 孔 传:“琅玕,石而似玉。” 孔颖达 疏:“琅玕,石而似珠者。”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诗:“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元 王旭 《离忧赋》:“佩琅玕而服明月兮,裁青霞以为裾;怀真符而欲献兮,顾君门而踌躇。” 清 孙枝蔚 《牛饥纪事二十二韵》:“兽医归部伍,柴药贵琅玕。”

        (2).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山海经·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郭璞 注:“琅玕子似珠。” 晋 葛洪 《抱朴子·袪惑》:“﹝ 崑崙 ﹞有珠玉树,沙棠、琅玕、碧瑰之树。” 唐 杜甫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明 刘基 《江上曲》之四:“琅玕不是人间树,何处朝阳有凤凰。”

        (3).指仙树之实。 清 孙枝蔚 《寿李书云都谏》诗:“阿阁亘中天,其上巢凰凤。饱食惟琅玕,亮音闻高罔。”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云母”、“紫金”、“琅玕”还是“琉璃”,感觉都不大可能和形容对象扯上联系。“琅玕”略微靠谱,但明显牵强。于是只剩下一根救命稻草,就是“玫瑰”。查“玫瑰”,释义说:

        (1).美玉。一说火齐珠。《尸子》卷下:“ 楚人卖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櫝,薰以桂椒,缀以玫瑰。”《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玫瑰,火齐珠也。” 唐 温庭筠 《织锦词》:“此意欲传传不得,玫瑰作柱朱弦琴。”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珠玉》:“至玫瑰一种,如黄豆、緑豆大者,则红、碧、青、黄,数色皆具。宝石有玫瑰,犹珠之有璣也。”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玫瑰伴函,珊瑚装柱。”

        (2).喻诗文之美。 宋 王安石 《次韵答彦珍》:“手得封题手自开,一篇美玉缀玫瑰。”

        (3).落叶灌木名。似蔷薇,枝密有刺,花为紫红色或白色,香气很浓。诗文中玫瑰多指这种植物的花。 温庭筠 《握柘词》:“杨柳縈桥緑,玫瑰拂地红。”  沉与求 《董罙大有诗索仆继和》:“遥想经行断堤曲,野花漂尽雪玫瑰。” 清 方文 《看罂粟花得七绝句》之二:“玫瑰芍药本妖嬈,罌粟花开色更娇。” 冰心 《往事》七:“纸内包卷着一束猩红的玫瑰。”

        “玫瑰花”的意思对于“火齐欲吐”这个语境那是相当贴切了,尤其考虑上文“渥丹”两字(润湿+红艳)。虽然,“珠”的意思也勉强说得通,也能和“吐”字搭配,但远不如“花”的意思自然。因此,需要搞清楚,“火齐”与“玫瑰花”是怎么联系的。

        第一步,跟“火齐”直接有关系的“玫瑰”显然是按释义1来解的。但注意,注释中显示两者的关系和“赤色”无关。虽然火齐听起来似乎和红色有关,但至少前面引用的释义没有反应这个意思,相反,《天工开物·十八》中说琉璃和火齐类似,"同一精光明透之义,……其石五色皆具"。这句话话不一定表示火齐也“五色皆具”,但至少说明火齐的主要特征当为“精光明透”。而“玫瑰”的释文中,“其石则赤玉玫瑰”一句里,“赤玉”和“玫瑰”不是修饰或互释关系,而是并列关系(看原文上下可以肯定,另《天工开物·十八》中有:“凡玉唯白与绿两色。绿者中国名菜玉。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奇石、琅玕之类,价即不下于玉,然非玉也。”)。而《天工开物·十八》里更直接说“至玫瑰一种,……则红、碧、青、黄,数色皆具。”而所谓“宝石有玫瑰,犹珠之有璣也”,是说玫瑰是比较低档的宝石(因而驳杂不纯?),这一点可以从该文对“珠”“玑”的介绍中得知。总之,玫瑰跟火齐不是因为靠近红色而通用的。靠什么,仍然未解。

        第二步,玫瑰的“宝石”义和“花”义是如何联系的?按释义,“宝石”在“花”之前。维基百科对“玫瑰”的介绍中说道:

        玫瑰原产是中国。在古时的汉语,“玫瑰”一词原意是指红色美玉。后来,一种野生蔷薇属植物Rosa rugosa,因果实又大又红艳,因而以“玫瑰”作为称呼。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0/Rosa_canina_hips.jpg

 (图片取自维基百科) 

       

        前面已经分析,“玫瑰”原本没有“红色”的意思(当然,也不排除是习惯性误用,比如今日之“压轴”),也不一定是玉,维基百科说是“红色美玉”,可能是不谨慎的。

        首先排除作为花的“玫瑰”是外来词的可能。维基中文的解释中称“原产是中国”,如果查英文,可以看到按照生物学的分类,应该不仅是中国,欧洲美洲都有,但主要是亚洲,主要是中国。而前面汉典的“玫瑰”释义3中,也引用了唐、宋诗文中的玫瑰花,而《汉杂事秘辛》见于明代,这至少说明(如果确为明代伪书)作者是可能把“玫瑰”当作花来理解的(至少可以是暗示)。

        再来看这个玫瑰花果。从这个花果形状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某种灵感呢?如果我们说它像“仙树之实”是不是说得通呢?我觉得目前看来确实是一种可能。也就是说,从“火齐”到“玫瑰”石再到“玫瑰”花的意思主线,就是“似珠的仙实”。但是,直觉告诉我,也许“红色”之意,经由人们的习惯性误解、特解或多解,也充当了贯穿三者的主线,但目前我无考。

        然而,无论有没有“红色”贯穿三者,“火齐欲吐”中的“玫瑰”花义,显然不仅仅是“红色”,而是作为花的整个意象。

        至此,我的结论是,作者想用“玫瑰花”(也可能带有明珠义)的意思来形容对象,但是觉得不够隐晦,不够有文化,就要找个代称,于是想到玫瑰也是玫瑰珠,玫瑰珠和火齐珠经常通用,因此用“火齐”代“玫瑰花”。但是,贯穿“火齐”和“玫瑰花”的意思,其实不是作者在“火齐欲吐”要表现的意思。也就是说,作者的代称是利用多义词形成跳转链接,而不是同义、近义换用。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人人名叫“袁(蓝)”,其实她本名中只是有一个“蔚”字,原因是由蔚想到蓝。但其实,“蔚”作形容词的基本义是“草木繁盛”进而至“盛大”,跟颜色没关系。巧的是,我发现“蔚”是多音多义字,读yu4作形容词时义为“烦闷,通‘郁’”,而我们知道英文中“blue”表示心情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例子与“火齐欲吐”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只能说,作者真能拽文,但“火齐欲吐”四字确是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挺绝的。

 

 ----------------------------

附:

“红色美玉”可能是“玛瑙”,但似乎不是“玫瑰”

        《天工开物·十八》对玛瑙有如下介绍:

        凡玛瑙非石非玉,中国产处颇多,种类以十余计。得者多为簪度、钩(音扣)结之类,或为棋子,最大者为屏风及棹面。上品者产宁夏外徼羌地砂碛中,然中国即广有,商贩者亦不远涉也。今京师货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宣府四角山所产,有夹胎玛瑙、截子玛瑙、锦红玛瑙,是不一类。而神木、府谷出浆水玛瑙、锦缠玛瑙,随方货鬻,此其大端云。试法以砑木不热者为真。伪者虽易为,然真者值原不甚贵,故不乐售其技也。

        也就是说《天工开物》认为玛瑙不是玉石。不过我查了其它一些资料现实,玛瑙到底是不是广义的玉石一直有争议。百度百科、汉典都称“玛瑙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矿物名。玉髓的一种。品类甚多,颜色光美,可制器皿及装饰品。 三国 魏 曹丕 《<玛瑙勒赋>序》:“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也有文献直接指出,红玛瑙古代就称为“赤玉”、“琼玉”。“玛瑙”一词据说源自对佛经中“阿斯玛加波”的意译(马脑,佛教七宝之一,但有人又说佛教七宝各经中不一,不一定有玛瑙,而玛瑙不是现在称的玛瑙),佛经传入后“赤玉”等改称“玛瑙”。最早见于后汉安世高所译的《阿那邠邸七子经》一书(见章鸿钊《石雅》),那么曹丕认识这个词也正常。

        “玫瑰”既然见于《尸子》,可见比“玛瑙”一词为早,但没有见材料说“玫瑰”改称了“玛瑙”。

        总之,“红色美玉”和“玛瑙”肯定是沾边的,但是似乎“玛瑙”和“玫瑰”“火齐”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种东西(文中引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赤玉”、“玫瑰”并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