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与大家分享我在《程序员》杂志发表的一篇《1024: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书评。原文刊发于《程序员》2014年3月号第132-133页。下面分享的文字内容与杂志完全一样,只是增加了一张图便于大家阅读。
http://s14/mw690/001DiJkIzy6HNyN09DT5d
上述论断也是近年兴起的“奇点学”或“奇点教”的核心理念。雷.库兹韦尔是奇点理论的教父,他的预言在人类进化迫近大转折的时代引发了全球学术界与IT精英的广泛关注。
库兹韦尔的经典著作包括《灵魂机器的时代》、《奇点临近》等。在《1024》一书中,科幻小说大师弗洛.文奇对《什么是奇点》如此论述:30年内,我们就可能会开发出一种超级电脑,“觉醒的”,并且拥有超过人类的智能。不久之后,属于人类的时代就将终结。我们正面临一场巨变,其重要性,可以与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相提并论。雷.库兹韦尔曾根据摩尔定律详细论证过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时间曲线。在下图中他预言最迟到2019年,一台价值1000美元的电脑将达到一个人脑的计算能力。2030年,价值1000美元的电脑将拥有相当于1000个人的大脑智能总和; 2050年,一台普通的电脑将拥有相当于10亿人的大脑能量;2060年,一台电脑的智能则将超越整个人类。
http://s5/mw690/001DiJkIzy6HNyQnTIUc4根据库兹韦尔的“奇点学”理论,他在新书《如何创造思维》中,再次预言生物进化所需的最后一项发明(大脑皮质),如何不可避免地发明出“超级智能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将会自行设计后代,从而导致“智能爆炸”。
对于“奇点理论”预言的生物进化史与人类文明史即将面临的终结与巨变,西方思想界给予了强烈而持续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与对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科学论证都围绕着“奇点理论”建构起来。《1024》一书就汇集了西方知识界精英对“奇点理论”的跨学科深入发掘与最新研究成果。全球知识精英的目光,在此聚集于“人类命运”这一终极命题上。
《1024》一书是全球思想界巨擎就“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命题对垒的前沿阵地。核心作者除雷.库兹韦尔外,还包括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主任尼克.博斯特罗姆;太阳微系统公司联合创始人、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等。在书中,作者们对奇点理论基本持相信与支持的态度,怀疑论不是主流。由于《1024》书中的部分作者来自欧洲(主要是英国),所以书中的技术决定论色彩并不浓厚,更有新卢德主义的代表力作——比尔.乔伊的《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他在文中再次发出警告:在21世纪,人类拥有的最强大的三种技术——机器人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纳米技术——正在使我们自己成为濒危物种。总的来说,欧洲思想家对科技进化的态度比美国人谨慎保守,甚至抱有敌意。
既然“奇点理论”已经在全球科技巨头谷歌等公司的推动下自我实践,而非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那么人类如何应对“奇点”时刻就成为《1024》一书的焦点议题。这其中包括人类个体的应变:半机器化、脑机接口、穿戴式设备等与机器融合的共同进化方式,以及人类整体的应变:互联网经济、自动化引发的失业问题等人机竞争融合中,引发的失衡与冲突。例如机器智能与自动化相结合,很可能会断绝经济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将合并,奇点逐渐临近将使技术性失业成为现实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奇点”创造与大国竞争的未来趋势。在《什么是奇点》一文中,弗洛.文奇强调智慧爆发进程如此之快,可能会超过迄今为止任何一轮技术革命。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在经济、军事乃至艺术方面带来的竞争优势太大,以至通过法律或管制禁止此类行为,都只会令其他人抢先一步实现目标而已。对超人类智能进行约束的难度极大,完全不可行。他还预言人机共同进化将导致超越人类力量的超级大国军备竞赛。人类几百年间进行过的间谍战加起来,也只相当于这种军备竞赛的最后几小时。既然“奇点时刻”的军备竞赛如此危险,那么全球危机处理与安全问题也变得格外重要。书中探讨了怎样让机器对人类的威胁变小,并提出人类、机器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再思考,例如在科幻小说《安德的代言》中,智慧生命共处原则:对待弱于自己的事物,要像面对更强者一样。
《1024》 对人类终局的预言其实更近似于一种涅槃或者永生的境界,西方思想界认为“奇点时代”的终结与超越出路在于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书中对人与机器融合共生的乐观思考与人机双向进化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理想化的描述:
机器的人性化:《最有人味的人》是一篇关于图灵测试的有趣文章,机器正努力学习让自己像一个真正的人,机器人正变得普及、智能、擅长社交。
人类的机器化与网络化:人类超过一半的记忆来自网络生活,我们在虚拟环境中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区分真实和虚拟世界。最终,虚拟自我和真实自我将合为一体。人的半机器化将从两个方面不断强化,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社交网络化,“生物”人进化为“社交网络人”与“虚拟人”;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向人类身体移植辅助的控制装置再造“虚拟替身”。《未完成的赛博格》一文展现了俄罗斯千万富翁伊兹科夫的“2045计划”,在这项通往人类永生的计划中,将尝试将人类的意识制作数字拷贝,上传于无机生命载体中,打造拥有人类意识情感和无机躯体的“混合生命”,这个人造的“赛博格”将永葆青春,不会面临衰老或死亡。
总有一天,人将进化成半机器,机器也将进化成为真正超越人类的高智能生命体。《1024》中预言人类被超越之后,我们还将迎来“后人类时代”。《我想成为后人类》和《人类的进步:一场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的辩论》等文章对“后人类时代”的图景进行了乌托邦式的憧憬。
虽然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具适应性、最灵活、最创新、学习速度最快的物种,但电脑的个体觉醒与计算机网络整体的觉醒终将到来。大型计算机网络可能会觉醒,成为超越人类的智能实体,导致时代步伐大大加快。世界本身的演进就会带来智能更高的实体,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整个世界就像是对其本身的一种模拟。比人类模拟现实速度更快的方式将会出现,而放弃进化,就等于自杀。奇点时刻之后,人机网络的智慧化、一体化最终将成为现实,全球网络将被视为一个巨大的人机交互工具,而人类的智慧也将逐渐让渡给机器智能。
《1024》虽然只是一本“奇点学”的“烧脑”极客读物,但2014年却在给奇点的到来增添时间的印证。美国国防部、谷歌、苹果等公司在动用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大量对机器人领域进行战略投资,奥巴马政府还启动了长达10年的人脑研究项目,绘制大脑图谱;此外,“人类大脑工程”已入选欧盟旗舰技术项目,获得欧盟10-20亿欧元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在2018年前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意识和智能的人造大脑。
时间就是一种开启未来的武器,正如《1024》的封面所题: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那么人类具备不朽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生命和进化的游戏中有三个玩家:人类、自然和机器,自然站在机器的一边。
人类时代的终结与超越,人类的命运与智能世界未来的缔造,需要中国思想界更多关注,中国程序员们的更多参与。《1024: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让思想的光芒跨越地域的局限,在人类的奇点时刻即将到来时,中国智慧岂能缺席。《1024》恰好在这个历史性的关头及时开启了这扇智慧之门,让我们推开这扇门,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创造那个不可思议的未来。
怎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点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再点“搜索号码添加朋友”或“查找公众号”,输入“杨静”,我的认证头像出现后点关注即可;
点下面二维码图片进入大图并保存到手机,然后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择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http://s2/mw690/001DiJkIzy6HNyU0lgZ71由衷感谢您的每一次关注与分享!
杨静lil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