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电影中的段子喜剧最难的,是赋予主人公完整的喜剧性格和剧情的同一性。就像电视剧里的《老友记》、《生活大爆炸》、《我爱我家》,段子不仅因此被赋予合理连续性,而且因此具备了恰当的结构性压迫,让我们无来由为主人公挂心起来。作为电影,段子喜剧的方式下营造围绕主人公的结构性压力,要求就更高。煎饼侠的剧作结构,作为专业人士,可以辨识四幕结构的曲线效应;作为观众,也可以清晰察觉围绕大鹏拍电影制造出来的浪涌压力变化。足够了。束焕对于喜剧人物核心喜剧人格的理解,是以异常深刻和具有自觉性的,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精于喜剧结构控制的专业流程发挥的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对这种段子喜剧颇有微词,可以把眼光放远。首先,市场是多元化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不同风格和艺术样式的竞争,百花齐放。韩国电影一部故事如果在一个档期内创造近千万的观影人数,就会跻身当年票房前5。而我们昨天刚刚用一天观影人数的总量,昭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大市场需要更大的包容性。纯喜剧样式尤其允许段子喜剧模式的存在。例如前述《老友记》、《生活大爆炸》、《我爱我家》,都可以一集一个视角、一个话题。更极致的比如德国喜剧《炸弹妞》、英国喜剧《小不列颠》,都可以用段子独立成章来揭示观众需要的市民化自嘲精神的真谛。那么,类似《爸爸去哪》、《跑男》的成功,也就不奇怪了。成功的一定有它的道理,消费者最精明。其次,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客观是存在的。例如好莱坞大片也会吸收美剧《24小时》、《国土安全》创造的事件推动人物命运卷入的浪涌冲突法则;而惊悚犯罪类型故事,也是从独立成章的罪案剧中吸取很多有用东西;心理惊悚的东西,美剧甚至还有“二人转”简化心理冲突方式,这些在《危情十日》里,对手戏的心理张力延续,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我们不应该排斥市民趣味。大众娱乐的精妙,就在于顺应市民趣味,然后令他们不易察觉地接受了审美教育,提高了情趣。《泰囧》当年就是冲着一句“电梯里有俩二逼”,大家去看了,观众里并不乏高端人士;结果大家被徐峥导演教育了一番,升华了一下,满足地走出电影院。《功夫》也是这个道理。顺应而不排斥,善于在“俗气”中制造崇高,大家各得其所。相信超级的市场,都是这么做起来的,而不是正襟危坐,孤芳自赏。
*缺点是,前三幕都不错,假结尾效应也在第三幕顺利出现,但第四幕则直接进入高潮动作打戏。三幕结构我们叫做“两句半”,如《归来》;四幕结构就是“三句半”。导致这种情况出现,还是因为对人物喜剧性格塑造挖掘、人物喜剧性格碰撞、对故事主题及思想的终极诉求的进展过程存在瑕疵,导致高潮上不去,情绪高点还不足够嗨,主题思想模糊含混。
后一篇:电影简介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