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2009-06-19 06:22:01)
标签:

赅春园

清可轩

柱顶

游廊

院落

分类: 京华漫游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

赅春园(上辑)


    赅春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万寿山后山西部因地制宜建造的一座小园林。此园依山筑室,风格独特。乾隆以一句诗万紫千红归静观,春光言可一言赅作为园名的注释,意为春光长驻之园。它建在桃花沟山沟上源的一侧,毗邻味闲斋,占地约4000方米,总体布局是适应前平后峻的自然地势,把宫门、蕴真赏惬、清可轩、香岩室、留云阁等景点分配在三个层面上,形成错落有致的三个层次。乾隆对这组建筑非常喜欢,尤其是对清可轩,钟爱有加,他经常和一些大臣来此消遣,饮茶作诗,为此一处赋诗48首,是为单体建筑题咏最多的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此组建筑于1860年10月18日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未进行修复,赅春园仍为焚毁后的样子。特色独具风光秀美的园子如今已残败不堪,数以千计的珍贵家具、名人字画、瓷器珠宝,悉数被焚掠一空,只有赅春园的宫门幸存下来,空守着满目疮痍的废墟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踏着曲折断裂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一眼望去,尽是断石残垣,全然没有《日下旧闻考》等史书中所说的花香、鸟语、钟声、水影,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园林图画。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保留下来的只有那些烧而未灭的镌刻在岩石上的大量乾隆御笔诗词遗迹,在留云阁内壁间还雕凿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四周围雕着十八罗汉群像,造型生动,各具面目,是园中的石雕珍品,现存的佛像,多头部残缺,已经没有一尊是完整的。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下辑       赅春园和味闲斋建于1752年,位于后山后御路西段路南的坡地上,是并列相连的两处院落,赅春园居东,味闲斋居西。这两处院落由一段游廊相连接,成为不可分隔的整体,它们在清漪园时期都是乾隆皇帝的书屋。该景区现在虽然只剩下断壁残垣、一片瓦砾,但建筑遗迹还是清晰可辨的。两组院落都有严谨对称的主轴线,赅春园主轴线上有三座建筑,分别为宫门、蕴真赏惬、清可轩。主轴线的东侧为竹篽,西侧是与味闲斋相连的钟亭。味闲斋主轴线有垂花门和正殿相对应。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赅春园宫门是该组建筑群中仅存的建筑实体。该建筑面宽三间,前后廊,八檩卷棚硬山过垄脊屋面,绘金线苏式彩画。前后檐均没有倒挂楣子和座凳楣子装修,金步装修残存上下槛及横披窗。金柱间上架部分有天花支条的痕迹,因此可以推断该建筑原有天花。并由此推断:处于整个院落次要地位的宫门尚且吊有天花,那么整个院落的其它主要建筑都应吊有天花。虽然原先该建筑的油饰彩画剥落,外观已经十分破旧,但大木构架完好并无明显歪闪,台明石及青石踏跺都完好无损,1996年颐和园管理处曾经对该宫门进行过整修。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竹篽位于赅春园最东边的高台之上。在现存的高台之上,面阔方向有三排柱顶石,进深方向为四排,共12 个柱顶石。进深方向的前后柱顶石靠得很近,这与样式雷《赅春园全部地盘图》和《内务府陈设档》中两间敞厅前后廊的记载是一致的。东南和南面的柱网尺寸与样式雷《赅春园全部地盘图》中尺寸相符,而西南尺寸不符且柱础位置明显不正,有挪动的痕迹,且西边台明石全部失落,现用水泥砂浆砌筑,说明台座后来因坍塌而进行过加固。但北边和西边的台明石保存完好,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西北角的台明石金边留有垛斧的痕迹,且明显与周围的石色不一致,可以清晰的看出摆砌墀头留下的痕迹,由此可以确定进深方向为山墙。根据底盘形式和建筑整体布局,推断屋面为硬山卷棚屋面形式,但也不排除悬山卷棚屋面的可能性。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蕴真赏惬
位于宫门之后的第二层高台之上。遗址柱顶保存完整,可以看出是三间前后廊建筑,建筑的台基完好无缺,西北角的好头石还在,且留有墀头的痕迹,由此推断出建筑的立面形式为硬山建筑,根据西侧残存的山墙、墀头长度和建筑开间等关键尺寸可推断该建筑屋面形式为硬山卷棚屋面。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金山屋包山,焦山山包屋,包屋未免简,包山未免俗……山包屋亦包,丰啬适兼足,颜曰清可轩,可意饶清淑。乾隆的这首御制诗中诉说了清可轩建造的用意。遗址现存柱顶两排共八个,可推断出其为前廊后无廊三开间硬山建筑,该建筑的东西两边均有墙体残存,且山崖上也有墙体直通上去的遗迹。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后檐山崖上有凿出的沟槽,留有一段檩子且保存完好,同时也有梁头放置的痕迹,由此得知建筑的大梁搭在山岩之上。从残留的檩子高度向下反出檐柱的高度与地盘图上给出的尺寸基本吻合,可推断后檐与山体相结合,山石延伸入屋内,也就是乾隆在诗中所描写的屋包山的情景。另外,在山崖上发现有很厚的灰背遗迹,可看出原屋面与崖体结合处曾做有排水天沟。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从清可轩沿游廊上行,可到达留云殿。该组建筑的特点是体量较小且背倚山崖,共有四间。中部较高的一间为留云殿,其它两间为东西耳房,组体最尽端为水柱殿。《内务府黄册》记载:清漪园后留云殿西边水柱殿二间 ……六檩卷棚,一硬山一歇山……北一间随山势,水柱高九尺二寸至一丈一尺三寸、径九寸,安承重间方楞木,铺挂檐板……留云主厅的台明比两侧耳房的台明高出60厘米左右,亦向前突出17.5厘米,其后檐为岩石,并无墙体。在岩石上刻有留云二字。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钟亭位于赅春园和味闲斋院落之间,有抄手游廊与两座院落相连,东面是赅春园,西面是味闲斋。钟亭也坐落在虎皮石砌筑的高台之上,高度与东侧的竹篽对称。从遗址平面分布推断该亭是周围廊双柱四角亭,《清漪园后山图》上可以看出该亭子的屋面形式为四角攒尖形式。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味闲斋位于赅春园西侧,有游廊与钟亭相连,是整个景区中占地面积最大,遗址保存比较完好的独立院落。从遗留的柱顶石分布来看,味闲斋为五开间前后廊建筑且前檐出三间抱厦。但在主厅前檐檐柱中部应有柱子的位置上缺少两个柱顶,没有柱础的地方下没有磉墩,而在其相应位置的金柱顶却带有抱柱础,由此可以断定此处为减柱造结构,上部梁架是由金柱和其抱柱共同支撑的。

你未必去过的颐和园景点(之六)赅春园上辑

   闲斋主厅的台明失落严重,无法确定其是否有墀头,但两山山墙的痕迹很明显。根据周围环境及整个园林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来分析,这里采用硬山卷棚屋面形式比较符合,但也可采用悬山屋面或歇山屋面的形式。在院子的入口处有一垂花门的遗址,现存北面的两个柱顶,南侧发现两个磉墩,故判断为一殿一卷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