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媳妇的信:假若时光倒流,你还是回家带孩子吧!

(2011-03-22 11:58:39)
标签:

父母教育

亲子

育儿

良好生活习惯

老人

分类: 父母教育

说明:本文只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从老人的生理、心理分析带孩子问题。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媳妇,你好!

  我们作为开明的公婆,犹豫半天,还是决定写这封信,也许,你看了这封信,可能对我们老两口能重新认识。不管怎么样,从你走入我们家门,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同时,你儿子永远都是我们喜爱的孙子!

 

  最近,我们从你们小两口的交谈、你们脸上的表情,以及管教孩子时的态度,我们感到,你对我们越来越有意见了!我们回想一下这三年带宝宝的时间,不能说没有问题,猜想一下,我们感觉可能有这样的几点:

 

  第一,你说我们太溺爱孩子。没有宝宝的时候,白天家里非常冷清,我们有很强的失落感,渴望有天伦之乐。当孩子出生后,我们兴奋的睡不着觉。等宝宝4个月后,你上班了,照顾孩子的重任就放在我们身上了。当你“埋怨”我们太溺爱孩子的时候,孩子呀,不知道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困难?

 

  1、我们岁数大了,心脏不适,还有一点高血压。当孩子长时间哭闹的时候,我们一是不忍心,怕孩子哭坏身体,二是心脏确实受不了。所以,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虽然我们也知道会使宝宝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我们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

 

  2、我们老了,体力明显不如从前了。要知道,带孩子一天,是高强度的劳动且几乎没有一点休息时间,一点也不比你上班清闲,甚至比上班还要累。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宁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虽然有一些偷懒的意思,但为了第二天能继续带宝宝,只能这样。

 

  3、另外,孩子们,你们小时候,我们家太穷了,你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实在无法给你们买。到了现在,我们依然有愧疚的感觉。所以,我们把这份情谊,补偿到了宝宝身上,买了那么多的零食和无用的玩意。如果你真的不愿意,你把东西藏起来就是。

 

  第二,你说我们总是过分保护孩子。要知道,我们的感知觉已开始出现衰退,如视觉退化、听力下降等。某种程度上我们已倾向于拘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只求谨慎并担心闪失,宁愿牺牲速度也要少犯错误。这已经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了,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想改,也不容易改变的。

 

  1、当宝宝会走路后,你总怪我们还总是抱着宝宝。殊不知,这是我们太担心宝宝的安全了。如果宝宝在我们手上出事,也许你可能不会责怪我们,但我们承受不起。当真有意外发生,我们是有双重愧责的,这也同时会要了我们的老命。你还记得吗?有一次宝宝磕了一个小包,你回来抱着他那个心痛劲,让我们只能暗下决心,以后不再让宝宝摔跤,虽然我们也明白你不怪罪我们。

 

  2、在我们看来,破坏一个完好的东西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对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捣乱”、“破坏”,如抓小虫子、拆卸玩具等,我们会加以阻止和批评。这和我们的勤俭、卫生观念是相吻合的,出于卫生,我们不想让孩子玩脏东西,出于爱惜和安全,我们也不想让孩子损坏东西。

 

  3、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由于我们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宝宝跟着我们经常在家里,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就算我们带出去了,我们也不知道让宝宝做什么呀。比如你怕狗,看见就躲,还对孩子说狗会咬人的,连孩子想摸狗都不让。你这样做了,如何让我们敢带着宝宝干抓虫子、摸狗的事情?另外,我们腿脚不利索,万一孩子跑远,遇到人贩子呢?这才是我们让宝宝只能在我们身边的原因。

 

  第三,你说孩子不和你亲。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天与孩子接触24小时,而你们现在工作繁忙,你们每天满打满算和孩子的接触时间不超过4小时!从时间上讲,孩子和我们亲是自然的!另外,你有没有想过下面的问题?

 

  1、你总认为我们是孩子的保护伞,孩子捣乱后总跑我们这寻求庇护。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回家后还忙于其他事情的时候,孩子为什么总要对你故意捣乱?这个道理,我们也是最近才明白,原来是孩子想吸引你的注意,想和你在一起。而你,绝大多数都是把孩子轰开,说妈妈忙,结果导致孩子更加激烈,我们也只好把宝宝抱走。

 

  2、我们也知道,你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你自己注意到没有,你经常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到家后,孩子第一眼看到的是妈妈冷冰的脸,或者是不开怀的笑。我们想,这也是孩子感知了你的情绪,以为是他造成的。

 

  3、另外,当你们小两口发生争执的时候,不管是否和孩子相关,请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孩子是不知道原因的,这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对他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也是当你们一争执,宝宝就跑到我们身后的原因。

 

  4、还有,不要以忙为借口,应该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而且是高质量的和宝宝在一起。你们总不能一边看着电视或打着电话,而又一边和孩子玩吧?所以,在宝宝睡觉前,如果你真的想和宝宝亲热,请充分满足他想和你在一起痛快玩耍的要求吧。

 

  第四,你说我们总是袒护孩子,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可是,许多时候不必太较真吧?你们的那些“正当管教”,我还真看不上。我们虽然趋于保守,但根据我们的经验,给孩子定规则,一定是他能执行的,且有准确约束的。还有,给孩子的,应该是界线,而不是界限。

 

  1、记得有一次,宝宝在饭前想吃一个海苔,你们板着脸说不行,孩子就哭着跑到我们身边,我们护着且让孩子吃了。确实,在孩子幼小的心理里,谁事事依着他,那就是对他好。但是,对一个不是特别原则的事情,就算饭前吃东西不好,但你们也不至于那样的。别说孩子了,我看你们都不顺眼。

 

  2、还有一次,你平时不让宝宝拿你柜子里面的东西玩,孩子有一天趁你不在,结果把你心爱的香水给打破了。你回来后,我把这件事揽到自己身上,说是我打破的。事后你知道后,你很责怪我们,还严厉训斥孩子一顿。孩子还小,你和他讲道理能讲的通?当时要不是我拦下来,你肯定还想打他一顿。

 

  3、孩子还小,许多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虽然我们心疼孩子,但我们也知道大原则的,比如饭前洗手、每天刷牙,我们也不是全力配合你吗?你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长大的?

 

  第五,你说我们替孩子做了一切的事情。我们知道,宝宝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虽然我们有时候嫌宝宝磨蹭,替宝宝做了许多事情,但站在我们的立场上看,我们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确实,可能我们不好的地方是,我们总以为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1、当玩具撒了一地,虽然我们希望孩子自己收拾,但我们总是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说出来简单之极:我们怕摔跤!我们的身子骨已经脆弱,摔一个跟头,基本就会骨折,而地上的杂物是我们最怕的东西。

 

  2、孩子吃饭时,我们经常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我们也明白这种做法不好,会使孩子独立能力差。但你要知道,我们不仅仅担心孩子吃不饱,更多的是怕孩子变瘦了。曾经有一次,你和孩子玩耍时,不经意地说孩子最近好像瘦了,你知道这给我们多少压力吗?

 

  最后,我们想说一下,宝宝是我们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乐。但我们现在也明白了,宝宝是你们的孩子,在带孩子这件事上,我们是配角,主角还是你们。我们有一点喧宾夺主、大包大揽了。

 

  确实,我们的思维好像回到7岁以前,也出现了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很好地用理智控制感情,加上我们的担心,这都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容易影响到宝宝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当今天我们冷静地看待带宝宝过程,对孩子而言,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和爱心、建立良好的界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现勇敢的精神、具备良好的学习注意力,这些都是孩子成才的基础。如果孩子缺失了他们,以后在人生的旅途中,免不了磕磕绊绊的。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的陪伴,这样才能有充分的安全感。

 

  所以,假若时光可以倒流,我们还是愿意你留在家里陪孩子,至少也要到宝宝3岁的时候。钱,我们可以少赚一点,但我们不能把孩子给毁了,而且,如果我们大家给宝宝打好基础,以后会省大钱的,你说是不?另外,你也要让宝宝明白,你和我们的儿子,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你们的无私的爱,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唠唠叨叨说了许多,我们也承认,由于我们的观念、习惯、身体、担心、怕出事等各方面原因,导致我们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尽善尽美,有时候甚至还带出一些小毛病出来。对此,还是先说一声“对不起,儿媳!”但是,我们也不是完人,在我们没有明白之前,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虽然固执,但还没有到不讲理的程度,真该早一点进行交流。同时,也真心的希望你能理解我们,看到我们的难处。

 

                                                             爱你的爸妈和孩子的爷爷奶奶

                                                                      即日

 

  如果来看的朋友们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疑问,欢迎给我留言,大家一起研讨,谢谢!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