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平说平论
平说平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2,587
  • 关注人气: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说春秋3.诸侯抗粮,天子求赙

(2019-06-12 10:50:57)
标签:

杂谈

分类: 平说春秋

王室衰弱的第二个表现是渐渐地没人交贡粮了。

我们玩扑克争上游(俗称交公粮),落后者要给先出完牌的人交贡。那个逻辑是:先到为君,后走为臣。臣要给君纳贡。这就是游戏规则。这个规则至少在周王朝就有了。周王朝是文明的王朝,是有规矩的,周的开创者早就制定了纳贡制度。它的特点可以用下面一些字概括: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王公依靠属下进贡生活,大夫依靠自己采邑(封)生活,士依靠自己的田地生活,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工商依靠为官服务的所得生活。天子不从事具体的工作,他的经济来源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贡品。天子把土地分给了诸侯,诸侯有义务向天子进贡、交贡粮。周公定鼎洛阳,就是出于便于诸侯纳贡的政治考虑,所谓“洛邑天下之中心,四方入贡道理均”。四方的诸侯臣属必须向周天子纳贡,当然纳贡的频率和数量是有区别的。

周朝制定了复杂的规范的纳贡制度。《国语》记载:先王的制度规定,在王畿内500里是甸服,在王畿500到1000里的是侯服,侯服之外1000到1500里的是宾服,夷蛮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甸服供日祭,侯服供月祀,宾服供时享,要服供岁贡,荒服则有朝见天子的义务。“天神称祀,地祗(zh)称祭,宗庙称享”。这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贡和一生一次的朝见天子之礼都是规定。诸侯如果不履行,天子就应内省自己的思想、德行;检查自己的号令、规章;看是否出了问题,依次做了上述的内省检查后,如还有诸侯不履行义务。就会有惩罚不祭、攻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的各种措施。

西周除了纳贡外,还有朝觐制度。诸侯要来朝见天子。当然这个称呼是不一样的。春为朝,秋为觐,夏为宗,冬为遇。在朝见天子时,要向天子汇报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所谓述职。天子也要与诸侯商议王室或诸侯国的大事,并进行劳动竞赛。有些诸侯距离王都较远,朝见的时间可分为一年、二年至四年甚至更长的间隔时间。诸侯派遣卿大夫为使来京朝见天子,代替诸侯述职,这叫聘。各诸侯之间派使者互通音讯,也叫聘。到了东周,王室衰弱,许多诸侯基本不来朝见天子了,从根本上说是周天子失去了处罚的能力。他就是不来,你能怎样。相反,诸侯国之间的聘问却非常频繁。尤其小国对强大的国家不敢怠慢,否则后果相当严重,因此,聘使络绎不绝。如鲁国,周公的后代,与周王室关系相当地亲近,但在春秋二百多年里,朝天子仅三次,聘四次,而朝晋、楚这样的霸权国家,却多达三十多次,聘问超过五十多次。原因很简单,你不来,它就打你。所以逢年过节去上贡领导,上贡有权势的官人是有历史的。同样,当领导不再权势,没人上贡也成为人之常情。对于周王室来说,那种万邦来朝的局面,渐行渐远地成为梦里追寻的历史陈迹了。平王东迁以后,随着周王朝军队的泡沫化,随着政治控制力的逐渐减弱消失,这些诸侯们根本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也再次说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没有枪杆子,自然就不按时、甚至不交贡粮和朝觐了。一方面,周王室东迁后,由于地盘缩小,财政收入有限,另一方面,各诸侯国又很少向天子进贡,而天子的排场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下去,这就使得王室在经济上经常处于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地步。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有向诸侯乞讨了。没有“王”,可以交个小“2”,没有“2”交个“A”也行啊。做老大做到这个份上,也够窝囊的。

2. 天子求赙  

    父母年老体弱没人管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当初自己最偏爱、给好处最多的孩子,周天子给好处最多的诸侯自然是鲁国,甚至可以说,鲁国在最初具有副天子的待遇。因此,天子求乞,首先是、也基本上是面向鲁国。鲁国公是周公的子孙,与王室关系最密切,周天子让鲁国纳贡,起个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左传》记载的周王室求“包养”的对象主要是鲁国。

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平王去世。天子去世不是一件随便的事。岂止不是一件随便的事,简直就是一件天大的事。葬礼是大事,安排葬礼就需要专门人才,儒家最初就是以此起家(由此发展出根据尊卑贵贱不同等级而制定出的礼仪,不可僭越)。既然是大事,自然需要花大钱,为了财政平衡,周王朝派人向鲁国“求赙”(音富)。“赙,以财助丧也。”求赙,就是向别人乞求丧葬的费用。这一方面说明周王室东迁半个世纪以后,不但穷困,而且失去了号召力,这样的事还需要张嘴要,放到过去,早有人主动送到门前。另一方面也说明,天子丧葬的开支巨大。中华民族是一个节俭的民族,这是在平时,但有时,我们又是一个浪费很大的民族,这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方面。这一下子把节俭的美德给抹杀了。因为平时的节俭,好像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的浪费,节俭是为了浪费,这不是什么好习惯。传统的婚丧嫁娶,不仅开支巨大,浪费也巨大。普通人如此,天子就更不一般了。为天子出殡,排场甚大,随葬品也很多,开支自然很惊人。所以不得不(趁机)向诸侯索取。在周天子如日中天的时候,诸侯们积极地、甚至巴不得地向周天子支付费用,但时代不同了,天子与天子也就不一样了。

尽管如此,天子张嘴了,鲁国还是承担了义务。然后,三年以后,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周王室的地盘上发生了饥荒,“京师来告饥”,周王室没有饭吃了,又向鲁国求助。而鲁国似乎也没辙,一国的粮食有限,只好向宋、卫、齐、郑等关系国“请籴”(音笛,买进粮食,与“粜”相对,买谷为籴)。“请籴”就是请求这些国家出卖粮食给王室。至于谁花钱,史书上没说,天子不大可能出钱,鲁国好像也不大可能出钱,卖粮的诸侯国也不大可能赔钱。但这个事情出现了,大家都是兄弟,天子饿肚子了,大家都行行好,互相担待点,结果或许是鲁国象征性地给点钱,卖粮的各国象征性地收点钱,大家都做点贡献。天子,毕竟还是天子,往上说,是自己祖宗的祖宗的正宗,只能这么着了。

二十年后,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周天子周桓王又派大夫家父向鲁国求车,“天王使家父来求车。”周天子的车旧了,没脸出门了,鲁国应该认真考虑周天了的面子,给送一辆好车。对于这样的事,《左传》的作者评论说:“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但天子已经穷得没辙了,是否合乎礼制就不必较真儿了。

然后,鲁文公九年(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周天子又派“毛伯卫(周大夫)来求金。”求金,就是索要钱财。这一次周天子直接要钱了,当然要钱是要有借口的,周襄王在此前一年的8月去世,这时还没有入葬,求金是为了办丧事,和“求赙”一样。

本文摘编自博主2014年出版的专著《鉴往春秋》(天猫、京东有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