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平说平论
平说平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2,587
  • 关注人气: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说汉唐和亲78.离唐投蕃与弃蕃归唐

(2019-05-14 12:27:20)
标签:

杂谈


748年,皮逻阁死,子阁逻凤继位。冲突终于爆发。

事件的导火索对于大唐来说并不光彩。新国王继位谒见唐都督府都督,照惯例要带上夫人。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姚州),遭姚州太守张虔陀勒索,太守甚至侮辱了南诏国王身边的女人。对于索赂,阁逻凤不应,而对自己身边的女人被侮辱,南诏王冲冠一怒为红颜,起兵攻破云南,杀了张虔陀,并一鼓作气占取了唐32个羁縻州。

唐朝的杨国忠之流早就想教训南诏王了,而杀了边关太守,更是件不可忍的事,因此,派兵镇压。但是这个时候,正是大唐泡沫最大的时候,看似强大,实则充满危机,唐派了二支军队,二支军队都灰飞烟灭了。

751年,唐王朝派鲜于仲通等率兵八万,分二路进兵征伐南诏。一路从南溪郡〔四川省宜宾市),一路从及越郡〔四川省西昌市),抵达曲州(云南省昭通市)、靖州(云南省大关县西。二州都是羁潦州)。

南诏王冲冠一怒,与大唐为敌,看大军到来,知道后果严重,向唐谢罪、求和,愿送回过去所有的俘虏,并把云南郡城(云南省姚安县)修复后,交还唐朝,否则,他们就投靠吐蕃。警告说:“现在吐蕃大军压境,我们必须全力抵抗,如果人唐不接受我们的请求,我们只有向吐蕃(西藏〕投降,云南郡恐怕不会再是大唐领土。”

从国际大视野来看,唐朝最大的对手是吐蕃,南诏可以作为防御吐蕃的屏障,因此是应当积极争取的。南诏求和,唐朝已经有台阶下了,完全可以就此而收兵。但南诏王要教训、武将要立功,朝廷要的或许也不仅仅是南诏不记疼的求和,再加上主将鲜于仲通自恃兵多,根本没有考虑当时的形势和战败后的结果,自然也不会下这个台阶。实际上,当时吐蕃的军队也在找南唐的荐,而南诏一旦与吐蕃联合,唐军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同时,云南的地形、气候、风土唐军未必完全掌握,功课根本没有做到,只是依仗人多势众,要明白,这是在人家南诏的主场作战,内有民心可用,中有天险可守,外有吐蕃可求。

说到天险,南诏腹地一带东临洱海,西依苍山,是一狭长形冲积扇平原,南北长约50公里,其东西最宽处约近8公里,南端有龙尾关,北端有龙首关。从战略上看,东面洱海茫茫,水路进攻不易,西面苍山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多米,山峰罗列,峰顶终年积雪,要翻越苍山,由西向东攻击南诏腹地,也几乎不可能。南面,龙尾城西扼苍山,东边将西洱河天堑作为城壕,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北面,龙首关东临洱海,西依苍山云弄峰,占据着苍山与洱海之间距离最近的地方,襟山带水,顺山势筑城,地势险要。

说到外援,吐蕃一直要征服南诏,但南诏的背后有大唐王朝,因此,吐蕃一直没有达到目的,而唐军攻击南诏,就给了吐蕃人机会。南诏终于投靠了吐蕃。吐蕃人在唐军的侧翼就对唐军构成极大的威胁。

说到民心,你打到人家门口了,还不让求和,人家根本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与唐军进行生死对决。哀兵必胜,被逼到墙角的南诏人激发了出巨大的战斗力,加上吐蕃的支援,看似强大的唐军充满了危机,最终唐军在西洱河大败,死伤六万。主帅鲜于仲通“逃师夜遁”,只身逃离。

这次征讨唐军以失败告终。

这一仗把南诏推给了吐蕃。得到这个能打败强大的唐军的盟国,吐蕃弃隶缩赞赞普既,意外,更喜出望外,立马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小赞普)”,“赐为兄弟之国”。封东帝,发给金印。

南诏也跟着拍吐蕃马匹,改元为赞普钟元年(752年)。

豆腐渣工程、假政绩、假战果是催生王朝衰亡的灵药。讨伐南诏是杨国忠的促成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了也要成功,因此,唐军的惨败,在宰相杨国忠向朝廷的汇报中变成了空前的军事胜利。南诏没有被灭是因为勾结吐蕃。受蒙蔽的唐玄宗为鲜于仲通设宴庆功,安排他为都城长安的最高长官“京兆尹”。

南诏小国打败了唐朝的8万雄兵,怎么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杨国忠当然知道耻辱,因此,征集士卒,调集军队,派新任姚州都督府李宓带兵再征南诏国。

这时正是开元盛世,盛世的人们是不愿当兵打仗的,因此兵源成为很大问题。唐朝这时还主要是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兵农合一,没事种田,有事就去打仗。在战争时期,这种兵制有其优点,但盛世,人们的生活美好了,官员腐败了,人们就不愿意打仗了,好生活磨掉了战斗的意志和决心,军事训练也懒得参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员既无斗志,也没有战争经验,战斗力大不如前。因此,这样的军队上战场,打胜仗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而征兵讨伐滇南,难度更大。因为人们都知道那个传说,南方多瘴疬(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走着走着,人就中毒而死,所谓,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借新丰折臂翁之口叙述当时人们对云南的印象:“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因此“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所以征兵讨伐云南,几乎无人应募。战死至少虽死犹荣,而被瘴气或疟疾弄死,唉,怎么说呢!

但是朝廷要作的事,总是有办法的,杨国忠派人“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就有这样的画面,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哭声振野?"这个画面被大诗人杜甫捕捉到了,写下了催人泪下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现实主义的诗人就是不一般。

李宓的军队出发了,李宓或许踌躇满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六月,军队抵达洱海之滨,从洱海东岸、龙尾关、龙首关三个方向对南诏都城太和城形成包围之势。但是遇到了南诏军的顽强抵抗,而军队的非战斗减员严重。同时,吐蕃军队驰援南诏,抄唐军后路。南诏与吐蕃军队内外夹击,最终,唐军“流血成川,积尸壅水”,李宓因作战失利,自愧不如,相传在今天的下关镇西洱河天生桥处(传说当年前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跳水而死。

二次出兵,唐前后损失二十万。不仅失掉了南诏国,也导致白蛮乌蛮大迁徙,战争后,只剩下一部分乌蛮还向唐朝贡。此后,唐朝廷再也没有能力讨伐南诏国,只能采取守势,而南诏人却时不时地挑起事端,入侵唐朝边境,吞噬唐的领土,曾经庞大的唐朝廷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唐军惨败,杨国忠报捷。800多年后,明代万历云南总兵邓子龙身临唐军的“万人冢”后,叹道:“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

说起万人冢,乃南诏王所为。为什么?阁罗凤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下令各地收拾唐朝将士的死尸,就地祭祀埋葬,修筑“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万人冢),并在太和王都立大碑,刻石写上“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等字句。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

树碑,为战败的对手建万人冢,南诏王的作法意味深长。

阁逻风有头脑。俗话说这是留有后手,为未来谋划。这么做像一个政治家的样子。

大唐是强大的,但是,接下来的事却是大唐在一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像挨了记重拳,被记点数。

唐在安史之乱中措手不及,连出昏招,最后首都——皇帝的家、皇帝吃饭睡觉的地方也被叛军占了,唐的皇帝真的没地活了。公元756年,唐玄宗避难在成都。

唐的处境,对于唐的竞争对手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时机。吐蕃赞普弃松德赞抓住机会,联合南诏人一起攻打唐的边境。阁逻凤攻唐嶲州(西昌)。阁逻凤派南诏大军会同吐蕃军夺取会同军(四川会理县),进据清溪关(四川越嶲县北、大渡河南),占领大块唐土地,收获颇丰,所谓“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 

(《南诏德化碑》)。

唐朝第一次遭到南诏国的洗劫。

一年以后,757年,尝到甜头的南诏再次进攻唐境,再破越嶲,唐都督被擒,唐兵全部被掳。

对唐朝的两胜利,使南诏声威大振,借着这个势头,南诏西服寻甸、裸形诸族,南败骠国(骠音票piào在缅甸境),由一个小部落俨然变成西南的强国。

公元778年,那个留后手的南诏王阁逻风死,孙子异牟寻嗣位。

779年,南诏吐蕃合兵十万,分三路攻唐剑南,目的是要劫掠成都。唐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联合当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诏军,收复被吐蕃占去的土地,追击南诏军过大渡河。吐蕃南诏军数次失败,损失超过十万人。(“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新唐书》:"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战争失利,使吐蕃从动了肝火,他们把战败的责任推给南诏。吐蕃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吐蕃一怒之下取消南诏国"兄弟之国"的地位,赞普钟不“钟”了,改封南诏国王为日东王,这一封就使原来的兄弟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既然是君臣关系,吐蕃人就有权力在南诏征收重税,在险要处设立营堡,让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

南诏王异牟寻感到依附吐蕃的害处。南诏与吐蕃的蜜月期完了,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这个时候,南诏开始考虑"弃蕃归唐"了。这是小国的好处,你不对我好,我就另找靠山。

但是,已经严重得罪大唐的南诏要真得弃蕃归唐,还需要找由头,找台阶、找时机。

这时,南诏王身边的一个清平官(最高行政长官统称,相当于唐之宰相,共六人)发挥了作用。这个清平官本来就是唐朝的一个县令(今四川西昌),名叫郑回,被俘后,凭借自己有文化成为南诏王室的老师,教王室子弟读书,后来居然做了宰相级别的清平官。

吐蕃对唐作战,起初是以掠取财物为主,正如苏颋所说“吐蕃之入也,惟趣羊马,不重杀掠,于人但剥体取衣”。后来以夺取土地为主。围凉州城时,乘城中人窘迫,宣告:我要的是城池,人不论老少都可以迁往唐境。到了知道地旷人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才进行掳掠人口的战争,甚至不再占地。攻下城池,只掳走所有居民。给唐朝留个空城。后来发现弄去的老弱病残是累赘,入城后便残杀老弱,只掳去全被壮年男女,并且貌似人性化地告被掳人说,准许你们向东哭别故国。唐边将因吐蕃不占据土地,掳人就走,反以驱敌出塞为辞,向朝廷报功道贺。再后来,知道文化人的重要了,专门寻找有文化的人重用。唐宪宗时,淮南小将谭可则在边上被俘,因通晓文字,被任为知汉书舍人。成为赞普的家臣。赞普选取有才能的人作自己的家奴,分配无才能的人给贵族作家奴。

南诏无疑学会了这一招,因此,郑回,一个有文化的唐朝县令,先是做了王子的老师,然后,成为清平官。

做了清平官的郑回劝异牟寻说:唐朝有礼义,很少求索财物,不象吐蕃贪婪不知满足。如果归附唐朝,可免出兵助吐蕃战守,利莫大于此。

异牟寻同意他的建议,但时机不到,只能暗中谋划,不敢公开反吐蕃。

唐剑南节度使韦臯知道南诏有意归唐,也积极施加压力和劝诱。

793年,欺负南诏的老吐蕃赞普去世,新赞普继位不久也被母毒死,吐蕃内部不稳定,给了南诏一个机会,因此,异牟寻抓住机遇,派三批使者到成都表示诚意,愿为唐作藩臣。

794年,唐朝廷派遣崔佐为使者到羊苴咩城(779年,异牟寻迁都阳苴口芊城,今云南大理旧县城西三塔附近),在点苍山会盟。约定:唐南诏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关系,南诏不与吐蕃私下交通。唐朝廷封异牟寻被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别称鹤拓。

会盟后,异牟寻发兵袭击吐蕃,在云南境内金沙江畔大破吐蕃军,取铁桥等十六城,得降众十余万人。801年,吐蕃倾全力来攻剑南和南诏,唐边将韦臯与南诏王异牟寻合力,再次大破吐蕃军。南诏生擒吐蕃军统帅论莽热,将其献给朝廷献。

此后,吐蕃衰弱,不再进攻,唐守盟誓,也无力出兵干涉。没有强邻,南诏迎来的最好的发展机遇,真正成为西南的强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