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北京心栈
北京心栈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323积分
  • 博客访问:4,353
  • 关注人气:4,783
  • 获赠金笔:39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天里,听一场暮鼓晨钟

(2013-03-12 20:13:52)
标签:

龙泉寺

义工

分类: 周末义工活动

    上周报名参加了龙泉寺周末义工活动。种种感受,难以详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却比童话多了解脱与庄严;像回到了古代寺庙,却比庙宇多了些生趣。

                                                  陈沐




 
    行堂
 
    行堂是指每日粥饭未开梆前为大众铺碗筷,于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茶等职役。周末周日用斋人数较多,我于是有幸充当了两次行堂人员。戴上帽子、袖套,再穿上围裙,有女生穿上后还用手机自拍了几张。第一次是加汤。拎着一桶紫菜蔬菜汤,一勺勺地添给女众们。用斋时不能说话,只能用手势表示添加多少,我尚未记住那些手势的意思,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出场了。

    大概因为久未锻炼,四肢乏力,一桶汤水拎得颤颤巍巍。给大家乘汤时还不小心洒出一些(之前一直有居士叮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要把汤洒了”,这让我非常紧张,可是越害怕,越容易洒出来)。一位老太太略微不快地说:“反了!不能反着给别人乘汤!”她拿着勺子给我示范了一下,但是我当时没有看明白,所以给后面的人盛汤时仍然是反的,于是那位老太太发出“怒其不争”的感叹。当然, 大部分人并不在乎,轮到我给她们盛汤时,她们还会双手合十。直到遇到另一位老太太,她很和气地说“姑娘,用勺子倒汤时,你把勺子朝向你自己。有些人可能会计较这些。”……

    由于我动作太慢,我后面一位分发水果的居士跟我换了一下,她来盛汤,我来发水果。当时实在是非常羞愧,我几乎把行堂时的所有错误都犯了一遍。感谢两位老太太的提醒,对于第一位,由于我的失误引发了她的嗔怪(这也算是嗔心吧?),这真是我的罪过;对于第二位,她对犯错者的态度那么温柔,我应该学习。

    晚斋时,我依然参加了行堂。这次是分发疙瘩粥。由于有了中午的经验,这次顺利了些。不过我一开始给得太多,以至于分到最后几位时,每人只有一点点。行堂结束之后要集体念诵一段功德回向文,从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到父母家人、历代宗亲,一切有情众生……统统要祈福一遍。
 
    洗碗
 
    “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寺庙里时常会贴上这样一些警醒之语,身处此境,人无法不变得敏感,即便是洗碗之类的琐事,也偶有所悟。
 
    之前听说佛门弟子在吃饭快结束时,会用开水把碗中的油涮得干干净净,然后喝掉,不浪费一点点。我昨天中午吃饭时,并没有这种自觉,碗上仍然留有些油污。待到我洗碗时,才发现有油污的碗多么麻烦……等到晚斋时,我用馒头把碗里的油都吸干净了,然后又在碗里倒了些开水喝下。这样会为洗碗的人减少点负担吧。(当时我甚至想开一家以“幼儿教育”为主题的餐馆。让小孩去后厨体验一下,这样或许能改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每一只碗要经过三大盆水,第一盆水是洗头道,最脏,第二个盆次之,第三盆则是最后一遍清洗,所以最干净。斋堂用膳,比外面清淡节俭得多,而我洗的是第三盆,按理说,应该是很干净的。可是洗了不一会儿,那水就污浊不堪,菜叶油污历历可见,只好换水。当时便觉得,我也如一只这样的碗,肯定一直低估了自己对外界的污染。

    基本上,我对于自己的环保习惯还是颇满意的,比如去超市和菜场必定要自带塑料袋、随手关掉走廊上的灯,但是仔细想想,我还有很多习惯非常不环保:网购许多可有可无的衣服(前年网购的一件袄子和一条裙子,到现在一次也没穿过);朋友聚餐时一般会准备很多饭菜,有时吃不完,留到下一顿又担心产生亚硝酸钠,所以只好扔掉……
 
    今天早斋结束后,我又去洗碗了。今天早上有不少人要开八关斋戒,又有不少人要参加站桩打坐,所以洗碗的人比昨日少了些。洗第一道最耗时,而到早七点时,洗第一盆的只有我一人,所以很慢。接下来的景象是:第一盆里的碗堆积如山,而第二盆第三盆里的碗都已经清洗完了……这时,洗第二盆的那个女孩来帮我了。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我能够体会到一种细微的心理变化。

     因为人从本能而言,是不愿意从一盆较干净的水换到一盆较脏的水里来。可是为了整个流程能够更快地运转,她还是这样做了,这很值得赞叹。而我们平时在社会上,其实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最先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喜好,是否最大化地符合自己的利益等等,至于这份工作是否是社会最需要的,则并不会优先考虑。

    郑培凯在《翻译古典文学》中感慨:“一是,年轻人的文字根底这么差,完全无法欣赏古人惨淡经营的文字艺术,看到古典文学的诗词歌赋就「傻眼」,连《牡丹亭》的经典曲文都「蒙查查」,还得藉助英文字幕的解说,才一知半解说懂,怎么办?二是,许多研究古典文学的朋友,整天做些饾饤考据,撰写东拼西凑的学术论文,完全不管中国古典文学的死活,完全不顾文学传统是否能够传承下去,只管自己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否符合升等的资格与规定,好像研究古典文学只是掌握一块敲门砖,敲开学术食堂的大门,目的是确保自己的一只饭碗。年轻一代人懂不懂古典文学,他们丝毫也不动心;中国古典文学是否成了「濒危物种」,他们也不在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典文学应该扮演甚么角色,跟他们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似的。”以我的理解,他认为写一些普及读物,就仿佛是“洗第一盆水里的碗”;而发表学术论文,类似“洗第三盆水里的碗”。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在我想象中,龙泉寺以男性僧人为主,大概女众数量不多吧。可是这两日的早晚课,我看见一排排女众居士身着海青,飘逸出尘,目光清朗。另外还有云水堂与居士楼可供女众居住,很方便她们体验佛教文化。寺庙对于女性的这种态度很值得赞叹。女人往往在子女教育、调解家庭成员关系方面非常重要,如果她们能够在生活中借鉴些许禅意,那么很多矛盾就能化解于无形。
 
    义工小组中,有一些男生虽然尚未出家,但是言行举止,都很有善意。比如在昨天下午去“大地心农场”拾柴,完工后,大家纷纷喝水。一人一碗,自行添加,但有些人没有喝完。义工队长于是把剩下的水统一倒进一只碗里,然后端起那碗水,全部喝掉了。路上见到仁爱慈善基金会的房子,据说这里收旧衣服。一位男生说:“真的吗?太好了。我有好多旧衣服,今年带回家给弟弟们,他们都不要,他们衣服都很多。早知道我就捐给这里了。”这位男生穿着一件湖蓝色的收腰呢子外套,估计是个型男吧!多吸引一点这样的义工,山区的孩子们就不愁没衣服了。
 
    寺庙里还有一些细节,简直和我理想中的社会一样。厕所的洗手池里摆了一排脸盆,大家把洗漱的水都留在盆里,用于冲洗厕所;最后一道洗碗水也留下来,用于拖地——这些行为,并非是某个“环保狂热者”的举止,而是上百人都默默遵守的行为准则。
 
    凌晨四点半,大家在斋堂诵唱早课。两边的人依次跪拜。《楞严咒》太长,唱着唱着就不知唱到哪里了,我于是问旁边的人“在哪一页”。一只小狗跑进来,绕来绕去……你是来听经呢,还是在等接下来的早斋呢?
阅读(4992) 收藏(2)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