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思维哲学 |
演化博弈论最早源于Fisher,Hamilton,Trivers等遗传生态学家对动物和植物的冲突与合作行为的博
弈分析。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如马歇尔(Marshall,1948)、阿尔钦(Alchian,1950)、纳什(Nash,1950)等也曾指出了演化的思想和概念,并指出了演化比静态概念的复杂性。1973年,史密斯(Smith)和普瑞林(Price)首次提出了演化博弈论中基本的概念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标志者演化博弈论的正式诞生。之后,演化博弈论迅速发展起来。1978年,生态学家Taylor和Jonker(1978)在考察生态演化现象时首次提出了演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动态概念━━模仿者动态(replicator dynamic),这是演化博弈论的又一次突破性发展。演化稳定策略和模仿者动态(ESS & RD)一起构成了演化博弈理论最核心的一对基本概念,他们分别表征演化博弈的稳定状态和向这种稳定状态的动态收敛过程,ESS概念的拓展和动态化构成了演化博弈论发展的主要内容。史密斯和普瑞林最初提出的演化稳定策略(ESS)的确切含义是指:如果占群体绝对大多数的个体选择演化稳定策略,那么小的突变者群体就不可能侵入到这个群体,当一个系统处于演化稳定状态时(即群体选择演化稳定策略时所处的状态),除非有来自外部强大的冲击,否则系统就不会偏离演化稳定的状态,即系统会“锁定”于该状态。在这个最初的演化稳定策略定义的理论基础之上,为了使其与现实更加接近,后来的许多学者就不同群体和因素影响下的ESS 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理论拓展。就现实中许多策略互动行为可能发生于两个或多个群体的个体之间,个体之间进行的是非对称博弈的现象,Selten(1988)、Van Damme(1989)、Friedman(1991)、Swinkels(1992)等做了一系列理论修订和补充。同时,一些博弈学家对有限群体的均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Schaffer(1988)考察了有限规模群体演化定性并提出了有限群体ESS(finite population Ess)的概念,Gressman(1990)定义了有限两群体非对称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Garay 和Varga(1998)提出了定义有限数目多群体的均衡概念应该满足的三个条件并探讨了混合策略的问题,Foster和Young(1990)首次给出了适应于描述连续随机系统的均衡定义。到目前为止,在演化博弈理论中应用得最多的还是由Taylor和Jonker于1978年提出的描述单群体动态调整过程中的模仿者动态,且这种动态分析方法在分析诸如社会制度形成、社会习俗演化等现象时获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演化博弈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引入,经济学领域中演化博弈论的发展和应用研究也异常突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温布尔(Weibull,1995)比较系统完整地总结了演化博弈论,其中包含了一些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弗里德曼(Friedman,1991)、巴苏(Basu,1995)、拜斯特和古斯(Bester & Guth,1998)、登弗伯格和古斯(Dufwenberg & Guth,1999)、戈特曼(Guttman,2000)、青木昌彦(2001)、科斯菲尔德(Kosfeid,2002)、奈宝格和瑞戈(Nyborg & Bege,2003)、加斯米那和约翰(Jasmina & John,2004)、丹尼尔、阿瑟和托德(Daniel,Arce & Todd,2005)等等应用演化博弈论的理论研究了各种经济领域内的相关问题。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演化博弈论。谢识予(2001)、张良桥(2001)、盛昭瀚和蒋德鹏(2002)介绍了演化博弈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崔浩、陈晓剑和张道武(2004)、胡支军和黄登仕(2004)、高洁和盛昭翰(2004)、周峰和徐翔(2005)、刘振彪和陈晓红(2005)等学者则用演化博弈论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了相关领域内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