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笑楚
笑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46,293
  • 关注人气:9,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墟之处,闪见极光

(2014-01-22 18:16:02)
标签:

文化

分类: 电影 音乐

归墟之处,闪见极光

/李芊墨

 

 

渤海之东,有大壑焉,无底之谷,是为归墟。

尸横遍野,摧毁,一场接着一场,这个世界,曾经几度沦为无底归墟。

 

看过很多战争题材的纪实电影,如二战背景下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如辛德勒名单、拉贝,南北战争里的冷山等,每一部这样的史歌巨作里都会有闪亮的人性之光,划破吞噬了整个世界的厚重雾霾,给予另一个时间里深陷于无限绝望的人类希望,每次都被那些真实存在过的伟大的人性所折服,在巨大的悲剧面前难免产生巨大的遗憾或久久不退的哀伤,但从未被一种窒息感的悲痛击中,唯有这部完全没有刻意去刻画任何情感的《钢琴家》,能让我这样一个已经历过生老病死等人生诸多重大过程的内心垂幕之人,情感依然为之失堤。

这是一部十年前的电影了。DVD在我的书架上放置了很久,一直都没动过。有些事情,因为太重要,所以先存放起来,等来日时间更多的时候,再细细品尝,越是重要的东西,越是需要给予更多时间。

 

我分三次看完《钢琴家》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看完前一小时,我决定要好好的,用心地,完整地对待这部电影,不能草率怠慢,每一秒钟都谨慎对待,但俗务缠身,容不得我给自己心无旁骛的两个半小时,所以分了三天来看这部电影。我几乎是在一种平静的认真中地看完前两小时,直到席皮尔曼在废墟中给德国军官弹奏肖邦g小调,共通的人性在音乐中击溃战火,到这里,我哭了。

 

导演朴素的手法毫无半点煽情或故意渲染,甚至在可以大赚眼泪的一家人亲情的诀别都讲述的平静如常,一家人带着希望走向死亡,只有席皮尔曼意外被人拉出了死亡队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没有任何空间来细细描述关于诀别的细节,只有生者求生的应变瞬间上演,只是后来,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和时间跨度的诉说,在任何一个可以夸大的环节导演却坚持一直不紧不慢的陈述着,所有的亲情爱情友情勇气杀戮暴虐在种族大屠杀的战争背景之下显得处处可见到微不足道,焚烧尸体也是光天化日下的家常便饭,就像处理垃圾一样聚集在一起,焚之,就这样,用对大规模死亡的随意性,一点一点的堆积出生存意识的强大冲击着生命的脆弱,以及写实战争的残酷性。

 

直到从生与死、战争上升到音乐艺术这个层面———当全世界都毁灭了无数次,能够贯穿人性的音乐永远会给人类留下一丝希望和光亮。前者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后者则是当一切都已抵达最底的深渊,当谁也不知道希望是否会真的来临时,一种来自精神世界里的力量将化解这不可承受之重。当一切都被绝望铺获,音乐的力量此时显现。

 

文字和音乐是人类世界最值耀眼的星光,再无其他事物可以超越。

 

整部电影是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的回忆录,在德国侵占的波兰背景下,电影中不仅有肖邦,还有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我想导演如此运用音乐的意图并非是为所谓的讽刺,而是要表达席皮尔曼和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德共同的观点———音乐没有国界,人性是共同的,以及一种更高层面的宽容的角度。人类历史本来就是错综复杂血腥史,正如席皮尔曼所说:不要仇恨整个民族。

 

巴赫是公认献给上帝的禅曲,能洗涤人世间的灵魂,而我个人认为肖邦是献给人性的乐章,在平静中有起伏跌宕,最终又归于平静,正如人性。

 

再提一点,那位德国军官并不是因为席皮尔曼是才华横溢的钢琴家而帮他,他在二战中救过很多犹太人,最后死于苏联战俘营,于2009年被追授为国际义人。

那位敌人阵营里的军官便是那闪现的极光。有些东西,不因阵营立场而泯灭。这是希望所在。

 

归墟之处,昆仑亦在。

 

归墟之处,闪见极光

归墟之处,闪见极光

归墟之处,闪见极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独自生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