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柯云路
柯云路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728,349
  • 关注人气:347,4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在你面对烦恼的态度里(图)

(2020-06-08 09:40:24)
分类: 大爱健身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在你面对烦恼的态度里(图)

【活在当下】
我记得一次网上聊天,有位朋友提问,大千世界有很多问题要思考,还要有这样那样的修炼修为,到底为了什么?我回答:“为我们在当下更好地生活。”这句话看来简单,做到并不容易。
关于“当下”的说法,在中国有很多。特别是近些年,一些西方的,大量心灵修为的书翻译过来后,在年轻人中很普及,甚至很时尚。从本质上说,西方这些心灵修为的书,受近代日本禅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日本近代的禅学很讲究“当下”的概念。举一个例子,日本一些世俗之人向禅师问禅,可能你正喝茶呢,禅师会告诉你,你现在就一心一意地品茶,不必问这问那,也不必思前想后,就体会当前品茶的情趣。或者,你正在泡温泉澡,又问禅师:什么是禅?禅师说:好好泡澡,不要思前想后,问这问那。“当下禅”的概念,就是让人体会当下生活的全部情趣。
现在这种“当下”的心灵训练的法门不少,各种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书籍也很多。一些人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练了很多,甚至“当下”概念说得满天响,但实际上依然不能体会当下生活的快乐和奥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只要活着,不管有事没事,你总会在思前想后。吃饭,想着吃饭前后的事;走路,想着走路前后的事;当下,想着今天、明天、后天以至大后天很多引起你焦虑的事;或者想着以前很多让你懊悔的事。那么,要想做到活在当下,从禅的意味来讲,是要有一些训练的。
这种训练就是要专心致志地集中在眼前的生活,眼前做的事,眼前进行着的活动,而斩断思前想后的各种意念。这是修为的一点技术。我们普通人平平常常生活工作的时候,或者比较闲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一会儿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思前想后的时候非常多。
那么,怎样进入“当下”呢?首先要进行一点日常的训练。这个训练就是:走路,只一心一意走路,体会散步走路的全部情趣。吃饭,好好吃饭,那些烦人的事、恼人的事,先不去想,好好品味饭菜的滋味。写字,专心致志地写字,不瞻前顾后,想这想那。静坐的时候,要更安安静静地坐,使自己进入放松、自然的状态;以道家的概念来讲,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训练。在你放松闲暇时进行这些训练,慢慢地、一点一滴地训练,日积月累地训练。你会发现,你能慢慢感受到”当下“的意趣了。
这种训练,在比较忙的时候也能进行。你在工作或做某件事的时候,只管认真去做,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这样一来,你钻进去了,也就活在个人事业的“当下”了。许多人事一多就心烦意乱,都是瞻前顾后、想得太多的缘故。一切都是事不乱人人自乱。
当然,不做一些日常的训练,想一上来就立马“当下”了,也属奢望,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心灵多少年来已经习惯心猿意马,到处攀援,像风车一样停不住。本心守不住,额外支出,无效地胡思乱想和焦虑,分神分心,徒劳无益地动心思,消耗自己,降低眼前生活的品位,这个习惯的势力非常之大,必须进行训练,才能比较接近当下生活的奥秘。
所以说,真正做到”活在当下“,不是那么容易的。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在你面对烦恼的态度里(图)


【直面当下的自己】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在佛教修养方面颇有心得,各种经书看了不少,近现代的大德,他也都信仰过、学习过。之前,他曾多次跟我说过活在当下的快乐。然而,前不久,他突然感觉自己的心很乱,有时心跳一分钟一百多下,到了晚上没法睡觉,也不敢睡觉,怕有生命危险。他去医院查了查,医生给开了药。他仍很恐惧,向我请教。
我就笑了,说你不是会念佛吗?他说念了心也狂跳。我说你不是读了很多书吗?你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呀,他说一下子也不知道怎样做。我就说“当下”呀,不要想别的。他想了想,说做不到。一个人,如果学东西没真正学到本质,遇到困扰时,有可能就是花拳绣腿。这个年轻人就是如此。
我对这种状态还是有一点了解的,于是帮他梳理了一下。他隐蔽的问题是最近突然出现了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和领导关系紧张了,内心有了莫名的焦虑。在和我对话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焦虑有多严重,一旦把问题厘清了,才发现这件事在他心头有那么大的负能量。在我指出他焦虑的原因后,他明白了。一旦看清这一点,他发现自己的心率趋于正常了。
我告诉他,直面自己的心灵,发现自己心中不宁的问题,并放下错误观念的执著,从而解决问题,这就是佛法说的“当下”。
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朋友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领会。我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总有一些事在纠缠着我们,当那些纠缠我们的事情占据心头时,“活在当下”的说法就显得很无力。你说,我要专心吃饭,享受吃饭的快乐;我要带小孩散步,体会带小孩的快乐——实际上做不到,因为有烦恼纠结于心。所以,即使你懂得一些关于“当下”的修为技术,此时也不起作用了。比如怎样集中注意力了,怎样剪断前思后想了,怎样不要想昨天,也不要想明天了,都做不到!因为纠结的能量很大,就好像你突然遇到一件使你感觉特别紧张、特别危险的事,你吃饭散步还“当下”得了吗?
所以,要善于真正活在当下,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心灵修为技术。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不离自性。这句话是真谛,但如果不结合下面的内容,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句空话。当一个普通人遇到特别纠结的问题时,如果你不清楚这个问题,你已经被这个问题控制了。这时候一切回避纠结、不涉及问题的说法,都是花拳绣腿,不解决问题。不信,你可以自己去体会。而不去正面解决问题,就做不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做不到“当下”。
人要在当下很好地活着,有一点很重要,一定要直面当下的心灵。要不然,你的“当下”很有可能是虚假的,你工作上特别困扰,干不下去,或在感情上有件事纠结于心——你却对自己说:只管当下吧。这跟没说一样。千万不要相信那些空洞的说教,没用!如果你不敢直视自己的心灵,把一切有问题的事情都掩盖起来,无视它们,以为在寺庙里住个两天就解决问题了——这只是把那个问题埋藏得更深了,使其更隐蔽了;表面上,你可能觉察不到它了,可它的反作用更大了。
所以,我们要直面当下的自己,直视自己的心灵,要知道自己当下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样子。不明白这一点,一切有关“当下”的修为都是表面文章,不解决问题。所以,有时候我们体会不到当下的快乐,就是因为你心头纠结着一些问题,但你没有直面它,也没解决它,因此也没有真正放下它。
希望朋友们学会一种直面心灵的生活智慧,要清楚自己当下心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如果你达到一定水平,还能知道第二、第三个问题是什么。这才是非常智慧、非常必要,非常实际的修为。不管有多少问题,你可以梳理一下,有一件大事肯定占据在你心头第一位,那么,它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快要毕业的大学生,对毕业读不读研、找不找工作可能是第一位的;谈婚论嫁的年轻人,婚姻对象可能是第一位的;有了孩子的家长,孩子若成为问题孩子,对家长来说解决孩子的问题可能是第一位的。相比起这些,其他事情与问题都可能是第二位的。这就是按问题的轻重次序排队,它让你陡然明白自己当下的人生任务。
你要清楚心头前三位的大事是什么,梳理一下这些纠结于心的大事,正视它们,才能不莫名地烦恼和焦虑。此外,纠结你的事情,不仅有轻重之分,还有急缓之别。可能你最近的一件大事是解决职场问题,但突然小孩生病,发高烧。那么,职场问题是长期的,小孩生病是短期的,那么,小孩生病就自然成为这两天最急的事情。
一旦明白了这些,直面当下的自己,一些无谓的烦恼,该放下的也就可以放下了。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在你面对烦恼的态度里(图)


【高质量生活状态】
人在烦乱时,要善于梳理自我。梳理过程中,纠结打开了,烦躁也就消失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梳理自我。因为,某些心烦意乱的表象下所隐藏的问题和矛盾,有隐蔽和明显之分。明显的矛盾,容易梳理;有些隐性的问题,却不易察觉。这样一来,梳理自我就要慢慢训练了。
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不快乐,但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仔细想一想,问一问,自己拿起笔在纸上写一写,慢慢廓清思路,或者和他人交流一下,联想一下,才能慢慢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它的隐蔽性。
我接触过这样一个人,他总会莫名地产生一些烦恼和焦虑。在我的引导下,他经过一番廓清和梳理才明白,是因为对去世的母亲有一点愧疚。他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对母亲有了很多联想和回忆,感到母亲在世时自己有些事情没有做好,于是心生不安。这个不安,实际上在那些日子一直蔓延并影响着他。他找不到这个原因,只是感觉有一种莫名的焦虑和烦恼。一旦审视清楚了,想明白了,也知道用什么样的行为做一些调整和弥补了,他心中的迷雾、莫名的烦扰才去掉,他才知道当下的音乐好听在哪里,当下的风光究竟美妙在哪里。
所以,要学会直视当下的自我,发现那些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纠结我们的问题,要学会将其按重、轻、急、缓的顺序梳理出来,要能正视它,理清它,找到解决它的方法。一时解决不了,该放下就放下,该舍弃就舍弃,该自我安慰就自我安慰。总之,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心理,去掉纠结,淡化纠结,放下纠结。从修为的角度讲,这是最重要的心法。佛教讲的放下执著,这才真正体现出来。
和我交流的许多朋友,我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使其直接面对自己的心灵,面对其生存现状,面对纠结他们的诸种重轻急缓的问题。
问题一旦发现并解决了,你就会发现,不修为都比修为强了。你会明白,过去那种修为很表面。要使烦乱遁形,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让自己纠结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理清它、廓清它,再做到逐步解决它,放下它。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它、廓清它的时候,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已经觉得轻松了。所以,一定要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灵,看清自己的心灵,直面自己的心灵。你不理解它了,你委屈它了,你还想快乐生活,是不可能的。
你让它默默地隐蔽地纠结着,自己跑寺庙去修所谓的佛法了,最终你会发现没有得到任何要领。因为佛教修为的精髓之一就是要能时时醒觉自己的身心状态,醒觉自己的心灵;你掩盖着心中的最大纠结去修佛法,连佛法的边儿都没沾。放下,不是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不是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结果就是,跑了半天寺庙,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所以,许多人都说活在“当下”,但离“当下”越来越远。
一位朋友有一阵很焦虑,一度丧失了正常的工作能力。我经过与他对话,发现他在现实生活中目标定得高了。其目标高的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事业成功一点,更成功一点;钱挣多一点,再多一点;对孩子的教育好一点,再好一点;对父母的回报多一点,再多一点;回老家的时候能再耀祖荣宗一点……他觉得这些都是好的目标,应该努力坚持,结果他就很焦虑。他就开始跑寺庙,开始修为。修为的时候想着都放下,可他不知道他什么也没有放下。那么,我对他的帮助是什么呢?就是帮他把问题梳理清楚。工作要做吗?要做,目标稍微降一点,不可力不从心。孩子要接受好的教育吗?应该接受,但不要攀比。父母要回报吗?要回报,要量力而行,没必要和别人攀比,那是没有止境的。回老家,也可以耀祖荣宗一点,但大可不必累着,不要太贪心。把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解决一点,他就解脱一点;都解决了,他就全解脱了。
这就是实事求是地放下“贪嗔痴”。人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否则就是“贪嗔痴”。所以,无论说顺其自然也好,应无所住也好,无为也好,当下也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直视自己当下的心灵,发现那些隐蔽的、纠结自己的问题,并且梳理和解决这些问题。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生活得有质量,或者说检验一个人的修为是不是很成功,要看其当下的生活状态:如果说你活得确实很幸福,很快乐,很祥和,不仅使自己这样,还使家人这样,使周边的人这样,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修为,真正的高质量生活状态。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在你面对烦恼的态度里(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