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藏行记 |
分类: 随笔手札 |
自从十年前读温普林《苦修者的圣地》知道了青朴,就对这个苦行僧们避世修行的隐秘之地充满好奇的想象。相传青朴的大山里有108座修行洞,除了寂护和莲花生大师修行的圣迹,这里还曾走出藏传佛教最早的觉士和上师。千百年里,青朴一直吸引着极尽执著的“圣徒”远道而来,遁山修行,短则闭关数月,长则苦修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
青朴并非观光客的好去处,只是一座碎石灌木覆盖的高山。进山的公路修到海拔4000米一座不大的尼姑寺,向上只能徒步攀行。指路的年轻尼姑(觉姆)看着眼熟,新近的《中国国家地理》里有她们如花的笑颜。路边的小丘挂满了经幡,清风拂过猎猎招展,偶尔碰到寺院放生的山羊,与远近的鸟鸣一起,陪我三步一喘、五步一歇地走在山路上。
时已过午,陆续有人下山,都是僧侣和朝圣的藏民,擦肩而过时相互简单地问候。一位年轻的红衣喇嘛汉话说得流利,他已拜过高处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天黑前要赶回桑耶寺。忽然心生冒昧想合个影,小师傅爽快地答应了,双手合十站在他旁边,心里说不出的安稳。
没人能说清青朴山里住着多少苦修者。修行者们通常就着山势挖个洞,再用石块垒出门,筑成一个遮风避雨的苦修洞。也有零星的简易板房,那是晚来之人的苦修屋。接近海拔4300米的地方,幸运地拜访了第一位修行者,老人满脸的皱纹与风霜,总有六十多岁的样子,在山上已修行了十五年。低矮狭小的苦修洞里,一半地方充作佛堂,另一半是仅能容身的石床,维持生活的设施只有门边熏黑的小灶台和几件简单的锅碗器具。
另一位年长的苦修者,领我们去了他的“家”。来自青海玉树的他已在此修行二十五年,偶尔收到远方亲戚的微薄资助。简单的交谈赶走了生疏羞涩,老者平和淡然的神情下渐渐传出某种安详,那是心念绝决之人才有的安详吧。但我知道终究无法完全读懂老人倚在门边的微笑了,那里藏着二十五年青朴苦修生涯的谜中之密。何以倾一生之盛年,在远离红尘之地,安忍坚守,一心修证信仰之事?吾辈凡夫俗子岂能擅加评断。能做的,也只是留下点滴供养,聊表敬意。
三个半小时的时间,不过才爬过半山腰,更高的地方还有大师的圣迹,只能留给下一次了。下得山来,太阳已落得很低,司机师傅调侃:“还以为你们找好了山洞,留在山上修行了。”——山洞是找到了,可是城里预订的酒店实在不好退掉啊。谈笑间,偏僻缺氧的荒山、闭关苦修的僧人渐渐隐入黄昏……青朴已远,转眼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尼姑寺和青朴山
青朴远眺雅鲁藏布江
山路上遇到的小师傅
修行者和他的“家”
苦修洞
二十五年的苦修者
相关阅读:《回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