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470566883
用户1470566883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01,687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2019-07-11 11:29:01)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

良渚古城遗址

中国大山的博客

浙江

分类: 遗产图文介绍-中国
良渚古城遗址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入选时间:2019年

遗产类型:文化遗产

遴选依据:

标准(iii)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标准(iv):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藏礼于器”的规划特征;以及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的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在工程的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地理位置:N30 25 33.99 E120 00 42.99(1592-001,瑶山片区,Area of Yaoshan Site

                 N30 25 13.00 E119 54 12.98(1592-002,谷口高坝片区,Area of High-dam at the Mouth of the Valley)

                 N30 24 12.89 E119 56 58.38(1592-003,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Area of Low-dam on the Plain-Causeway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s)

                 N30 23 43.97 E119 59 26.97(1592-004,城址片区,Area of City Site)

遗产编号:1592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简介: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类型世界文化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此外,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良渚古城遗址共包括四个遗产点:瑶山片区(核心区面积66.56公顷)、谷口高坝片区(核心区面积136.41公顷)、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核心区面积349.24公顷)和城址片区(核心区面积881.45公顷)。遗产核心区面积1433.66公顷,缓冲区面积为9980.29公顷。
       良渚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距今5300~4300年,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称: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堪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堪称“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瑶山遗址:位于良渚古城城址外东北方向约5公里良渚街道安溪村的一处山丘顶部,高出周围农田约35米。这是良渚古城遗址年代较早的遗迹,营建时间约为公元前3300年,是良渚古城先民早期祭祀场所与贵族墓地,目前考古已发现的墓地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瑶山遗址的出土物包括玉器、漆器、陶器和石器等,其出土玉器在数量、体量、种类以及工艺方面反映了良渚文化高超的艺术成就,体现出玉器是良渚古城遗址最突出的物质成就之一。
       良渚古城遗址的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人工堤坝遗址组成,跟相关的山体、丘陵、孤丘以及天然溢洪道等自然地形组成。整个水利系统通过11条人工堤坝与山体、孤丘等构成了高坝区和低坝区上、下两级系统。谷口高坝与相连山体形成高坝系统,山前长堤、平原低坝与相连的山体、孤丘形成低坝系统,它们与具有溢洪功能的山体间的天然隘口,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整个水利系统东西两端相距11公里,南北相距5.5公里,堆筑的总土方量达288万立方米。 
       谷口高坝:位于古城西北方向的大遮山南麓,已发现的6条水坝遗址,分为东西两组,东组包括岗公岭、老虎岭和周家畈,西组包括秋坞、石坞和蜜蜂垄,坝体跟自然山体相连,均选在山谷的最窄处,长度在50-200米,坝顶海拔高度25-40米,相对高度10-15米,每组各自封堵一个较高山体中的较大谷口。 
       平原低坝:位于谷口高坝南约3.5公里的平原孤丘之间,由梧桐弄、官山、鲤鱼山、狮子山等4条堤坝遗址将栲栳山以西的连续孤丘连接起来。坝体长度依孤丘间距远近而不同,在35-360米间,坝顶海拔高度约10米,相对高度约6米。 
       山前长堤:即塘山遗址,位于古城北侧的大遮山山前,南距古城约2公里,北距山脚约100-200米,东起卢村,向西至毛元岭后折向南至栲栳山,总体呈东西走向的曲尺形,全长约5公里,宽20-50米,坝顶海拔高度12-20米,相对高度2-7米,是水利系统中最大的单体遗存。山前长堤从东至西可分为三段:东段东西长约1公里,为接近直线走向的单坝结构。中段东西长约2公里,为南北双重堤坝结构,双坝间距约20-30米。双坝之西属西段,东西长约2公里,为曲尺形单坝结构,与双坝的南坝相连并最终向南折至毛元岭。 
       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地理边界,它与良渚古城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古城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防洪、蓄水、水运、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它见证了良渚时期较为科学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强有力的社会组织能力,也改写了中国与世界的水利史。这一水利系统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规划和工程技术方面,体现了中国早期城市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及其科学性。 
       良渚古城的外围还分布着瑶山、汇观山等祭坛遗址和权贵墓地。瑶山是一座海拔约35m的自然山丘,位于良渚古城东北约5km。1987年在瑶山的顶上第一次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由内而外形成红土台、灰土框和砾石台面三重结构,可能与观象台测年有关。祭坛上共清理出打破祭坛的13座良渚大墓,分两排埋在祭坛的南侧。
城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城址空间自内而外由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组人工营造的遗存组成。 
宫殿区包括位居内城中心的莫角山台地及其南侧的皇坟山台地、池中寺台地,三处地势最为高爽的台地曾是良渚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其中,莫角山台地整体呈长方形覆斗状,东西长670米、南北宽450米,规模巨大。
        城址的内城由四面的城墙围合。蜿蜒在原野上的那垄垄土岗,组成了内城四面封闭围合的城墙。内城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910米,东西宽约1770米,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内城城墙周长近6000米,宽约20-60米,墙体内外两侧还有一些凸出的形似埠头的构造,以致墙体最宽处达到150米。城墙现存较好的地段相对高度约4米,一般残高约2米。 
       内城城墙的建造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东北角的雉山与西南角的凤山,这两座平原上的小山丘,既是整个城墙建造的地形依托,又是古城营建时明显的定位点和防卫的制高点。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石块经检测,主要来自古城北面几公里外的山谷。石基之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分层堆筑形成墙体。这种垫石堆筑的营城技术,在中国史前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诸多城址中独树一帜,它和“草包泥”堆筑工艺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良渚先民善于就近取材、因地制宜的营造智慧。 
      外城位于内城外围,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17处断续分布的人工营造台地构成。这些台地主要是墓地与居址复合的遗址,其中长垄状的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郑村、高村、卞家山等台地,断续相连,基本跟内城北、东、南三面城墙保持平行,从而构成了外城半闭合的轮廓框架。其中,美人地台地考古揭示出临河而居的村落景观,以及人工河道两侧用木板精心构建的护岸设施。卞家山台地则是一处包含房屋居址、部族墓地、水岸码头、河沟埠头等复杂内涵的临水而居的聚落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遗址的发掘可追溯到1936年11月,当时的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良渚文化被正式命名。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上海和浙江取得了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重大考古新发现,良渚文化在物质生活、聚落形态、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精神信仰、礼仪制度和文明化进程等方面的内涵大大丰富。随着1986年反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反山、瑶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处遗址点,如同一颗颗珍珠陆续浮出地面。1994年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推荐列入中国《世界遗产名录》预备名单,199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一座消逝了4000多年的史前古城初露端倪。随后,古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不断深入,它的空间格局、功能分区以及各类遗存的内涵日渐清晰。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确认。2015年,发现和确认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它成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主要作为随葬品出土于分等级墓地,总数不少于7000件,材质以透闪石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锥形器、玉璜、半圆形饰、柱形器、玉镯、玉织具、玉纺轮等,以及圆雕的鸟、龟、鱼、蝉等动物形玉器。
       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成为中国后来都城结构的发端。都城系统历经5000年尚能保存如此完整,世所罕见。
       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the country,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about 3300-2300 BCE) reveal an early regional state with a unified belief system based on rice cultivation in Late Neolithic China. The property is composed of four areas – the Area of Yaoshan Site, the Area of High-dam at the Mouth of the Valley, the Area of Low-dam on the Plain and the Area of City Site. These ruins are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early urban civilization expressed in earthen monuments, urban planning, a water conservation system and a social hierarchy expressed in differentiated burials in cemeteries within the property.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良渚古城遗址—中国(55)—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836)图文介绍(778)

访问本博客首页,根据“博文快速查阅说明可查找你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