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秘鲁特鲁希略莫切文化奇穆遗址昌昌古城 |
分类: 南美 |
武器广场的夜色
9月10日早上到达北部秘鲁第三大城市特鲁希略,千万别以为第三大有多大,无非就是中国一个县城那么大,从车站下车到市中心的广场走路也只要十五分钟,但是这个城市的的士却非常多,常常看见一条街都被黄色的的士做霸占的场面。从车站打车到旅馆3索尔。
HOSTAL COLONIAL是我根据LP上挑选的旅馆,走路三分钟就到武器广场,对面也是一座教堂。旅馆是一栋修复过的殖民建筑,非常之大,花园和休息厅都很大气,带阳台的标间也才50索尔,单人间30索尔,不包早餐,免费WIFI,不过只有一楼能连接。
征服者弗兰西斯科皮萨罗于1534年建立特鲁希略这座距离利马560公里的北方大城市。他非常喜欢这片沙漠地区,以自己的西班牙出生地来命名这座城市。特鲁希略本身并没有什么迷人之处,而是附近有1500年历史的莫切(MOCHE)金字塔,抬眼神庙和月亮神庙,古老的奇穆王国的土砖首都昌昌而闻名。
旅馆边上就是旅行社,可以组织一日游,如果不想留宿,也可以玩过立即夜车回利马,一日游的票价25索尔。早上11点出发,下午1点返回,下午2点40出发,6点回城。
就是在这个第三大城市,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你只要看到“CHIFA”貌似吃饭这两字就是中餐馆,有的会标以中文,有的已经是华人后裔经营了。我们在特鲁希略找到一家中餐馆,进去一问,还是福建莆田人开的,炒饭5.5索尔配汤。所有中餐馆都以炒饭作为基本主打菜式。因此我们也就开创了我们的“炒饭之旅”。
炒饭有三大特点,第一是用酱油炒,颜色跟秘鲁肤色相近;第二是都用肉做主料,鸡肉猪肉牛肉任选;第三是配一碗鸡汤,这鸡汤一般在中国很难吃到,里面有一粒饺子皮包的馄饨,基本吃不到肉,一小撮面条,再加上白菜两片就构成了这碗中国汤。我左思右想,以秘鲁多以广东人为先,那么广东人喜欢云吞面,估计这汤就是从这上面演变而来,这只是我饭后无聊的臆想,还望指正。
饭后去菜市场了解秘鲁民情,菜市场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肉类主要是鸡肉,因为最便宜,猪肉牛肉都贵些,有的菜摊不卖菜,放着几碗煮好的小菜,难道卖熟食?再看看附近有人坐在菜摊前吃饭,原来这就是当地排挡了。问问价格,果然比街口小摊更便宜些。
市场里面很多鲜榨果汁店,他们削橙子用用一种简单的器具,转几圈就好了,那削下来的橙子皮跟卷发似的,煞是好看。
下午坐房里写博客,发现WIFI经常断线,只好把电脑移到楼下去,不过发图还是奇慢无比,一个下午都没上几张图。无奈,免费的网络,我哪能有意见呢。
晚上去武器广场拍了些建筑,这里晚上非常冷,我穿了抓绒和防风的夹克还觉得有点冷。拍完缩回大厅,坐下地上继续写我的博客,这次决定一路走一路写,这样图片都处理掉,回家压力就小了,否则每次出行,上次的图片都没整理完。
9月11日 早上11点出发去看莫切(MOCHE)文化,学生票6索尔。
1987年,人们在莫切河谷接近沿海的地方,发现了一系列壮观的金字塔。这一发现,使人们重新了解了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及其文化。
这些金字塔之所以很晚才被发现,是因为它们全部都是用泥砖砌成的,而且时代非常古老,由于受到严重侵蚀,从外表看来,几乎很难辨认出它们是人工建筑。其中最大的一座名为太阳金字塔,是因为它是在太阳峡谷中被发现的。太阳金字塔高度为40多米,原本比这还要高,但因遭到风化的侵蚀和盗宝者的破坏,已经变矮了很多。它的基座面积达54400平方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巨大的土山。在塔的23米高处为一平台,平台高18米。
经过计算,有人认为,当年为建筑这座金字塔,估计用去了1.4亿多块砖坯。这座金字塔是西班牙人来到之前美洲最大的土坯建筑,也有人认为它在刚刚被建成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美洲最大的人造建筑物。
在太阳金字塔附近,还有一座略小的金字塔,人们把它叫做月亮金字塔。两座金字塔大约建于同时代,有些建筑学家认为两个金字塔是一个整体,其建造很可能与葬祭有关。
最令人惊讶的是,考古学家发现,这两座金字塔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公元200年~公元600年间。也就是说,它们比奇穆王国的年代更早。那么,这两座金字塔是什么人建造的呢?
经过长时期的考察和研究,考古学家们终于发现,他们的建造者是一个名为“莫切”的南美古代民族。据研究,莫切人兴起于公元前200年,繁荣于公元1世纪至8世纪的秘鲁北部沿海地区。他们曾沿着秘鲁海岸建成了一个绵延350公里长的国度。莫切人是奇穆人在文化上的先驱,奇穆人使用土坯建筑这一特点就是从莫奇人那里继承来的,因此莫切人曾被称做原始奇穆人。但他们似乎并不是一个民族,奇穆人的帝国兴起之前二百年,莫切人就已经消亡。
下午2点40分出发去看奇穆文化遗址,昌昌古城是南美古代奇穆王国都城遗址,位于秘鲁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拉利伯塔德省特鲁希略城西北4公里的沙漠地区,14世纪之前最为繁荣。古城完全由土砖建造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土城遗址,也是南美建筑中的杰作。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大自然的侵蚀,盗宝者的破坏,加之暴雨和洪水的威胁,使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城岌岌可危。在1986年11月28日的世界遗产大会第10次会议上,被纳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早在印加帝国建立之前,在秘鲁的北部海岸莫切河谷,就有了一座巨大而繁华的城市,这也是西班牙人到来前南美洲最大的城市,这座城市就是奇穆王国的首都——昌昌古城。
15世纪初期,自诩为太阳子孙的印加部落,以秘鲁的库斯科为中心,相继征服邻近的部族,建立了强大的印加帝国,这也是古代南美洲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文明社会。在印加帝国最为鼎盛的时期,帝国统治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以及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
据说,当印加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时,为了拓展帝国的版图,在和周围的部族连年征战中,征服了当时已由强变弱、四分五裂的昌昌王国。从此,这一地区也被置于印加帝国统治之下。几十年后,始建于11世纪的昌昌古城被彻底遗弃。
昌昌,契穆语为“太阳、太阳”。对考古学家而言,今天的昌昌古城早已变得既面目全非又神秘莫测。早在哥伦布1493年到达美洲时,昌昌就早已被废弃。欧洲人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只是一座被人遗弃的空城。欧洲人并没有见过昌昌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只是从印加人那里得到了一些有关这座古城的传说。
昌昌古城全城占地约36平方公里,中心地带6.5平方公里,包括10个长方形的城堡。每个城堡平均长约400米,宽约200米,四周有高9~12米的围墙,最高的可达15米,墙基厚3米。目前,古城只挖掘出很少一部分。专家们相信,还有大部分的城墙和古物被掩埋在沙石下面,需要长时间的发掘才能使它们重见天日。
看完古迹去不远的万查科渔村,刚好接近黄昏,虽然这几天天气都不好,我们已经对看落日不抱幻想了。渔村没啥看的,不过这里的芦苇船很特别,像雪茄一样的造型,貌似诸葛孔明草船借箭时候就是用这材料吧。
这里聚集了很多冲浪爱好者,像水鸟一样在海浪上漂浮着,在岸边,经常可以看到拿着冲浪板的帅哥走过。
晚上10点的夜班车出发去利马,去纳斯卡没有直达车,一定要去利马转。这次坐的是二等楼上的位置,也挺舒适,40索尔。
迷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