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武术 |
分类: 八卦掌 |
对于呼吸,吴老师教我就是自然呼吸。他说,转八卦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放意念。很多人都说起吸落呼,我认为这些都是对的。但是它是终了的结果,平时就是自然呼吸。一般行进速度可以起吸落呼,但是像踏地掌的慢转就不是简单的起吸落呼,比如,后脚上提后的停顿,就不是一个呼字解决,其中包含几个小呼吸,这样才能心平气和,才能稳住劲儿。等到功夫到了,一起脚一投足,呼吸自然合上。
我从92年起到现在已经15年,每天早晨5点练到6点,然后坐班车上班,晚上8点半练到9点半,特殊情况除外。其中蕴含了很大的毅力,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这当中除了练八卦掌还兼练太极拳,常年坚持不辍,时间长了就有些体会。我现在的体会:体内的内气能随着动作鼓荡起来,还能够像水银一样在身体流淌,比如,一个穿掌穿出,内气能够流到掌尖。往后掖掌内气则流到后掌。而体内则空空荡荡、宽宽敞敞。运动起来轻灵快捷。由于练到梢上,两手合力出来,拆手时就比较干净利落,特别是对于擒拿,能非常顺的吃住对方,而对方呢?感觉非常舒服,顺畅。不像没有手劲全靠全身的蛮力生扭,没深没浅,自己费劲,也容易伤到对方。过去老师说手,怎么笔划怎么是,反过来,一样的动作招式,自己就拆不出来,合不上。为什么?没有内功支持。现在就不同了不但拆起来非常顺遂,而且伴随着气场的作用惟妙惟肖,感觉非常有意思。再说气,有些人觉得身上这里那里热了,就以为内气有了,其实这是最初起的。我的感觉,真正的内气积攒起后,就会在体内鼓荡,涨满,他不但要像传统气功讲的要冲关,实现小周天、大周天循环,而且要像涨水的长江、大河,灌满沟沟渠渠,冲去一切对它的阻碍。这里贯穿着太极大师汪永泉讲的,松、散、通、空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内家拳的功夫都是相通的。我现在转踏地掌,出腿感觉自然前溜,而且能流到脚趾,提腿到踝感觉身体外面形成一个磁场,把你稳稳拖住。在此提升一步,练踏地掌的鹤形步,一条腿抬起与胯齐,立刻感觉全身空空荡荡,抬起的腿自己往上飘,非常轻灵。稳住后身体感觉就像扣下的一个大钟自头而下空空荡荡。拳谱上讲的“腹内松净气腾然”就是这样的感觉吧。而后,抬起腿以脚掌为前导,探步落下也非常轻灵,而绝没有初练时砸夯的感觉。
再往深里练,把怀抱单鱼掌(推磨掌)变成鹤形步,高起腿,然后向上蹴点而出,更吃功夫。练法是跟踏地掌一样,后腿提到前腿踝部松沉,然后抬腿与胯齐,这时感觉腿往上飘,身往前合,周身形成一种团乎劲儿。然后可以用身体带动双掌极力向圆心转去,同时耗住,再把腿绷直点出,一股内气直贯脚掌。然后落下弹起腿,弓步、抬后腿跟上再抬腿,重复动作,左右相同。在盛夏三伏天,转该式,每天汗水哗哗的流,身体感觉酣畅淋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只有大屈,才能大伸,只有大松大柔才能充分发挥弹抖劲儿。为此,我提出如下方法与大家共勉。
四、各种掌式交叉练习。八卦掌与其他内家拳一样练到一定程度,也讲浑圆劲儿,二挣力,阴阳的感应。由于各个掌式的着落点不同,锻炼的部位也不一样。比如,推磨掌,前手的食指挺起,后背的督脉就能领起。而虎口向上他的着落点在虎口、肘与腹部。前者走的是前后挣力,后者找的是上下合力,尤其是虎口掌,肘自立,腹部内气自然鼓荡,非常舒服。甚至可以把意念稍稍放在前手,重点放在腹内,感觉里前后手轻轻浮摆,胳膊没有了,人好像就是围绕前面的一支手转,而腹内内气鼓荡,不时与前面虎口感应,非常舒服。而抱月掌一摆双手与后背自然形成一个圆圈,随着功夫的增进,胸部越来越宽敞,双手与后背假想的另半个圆形成一个大圆,而胸部空空荡荡,松散通空的较高境界慢慢生出。还有其他的指天划地找的是上下手的对拉劲儿,阴阳鱼则是负阴抱阳的前后劲儿,特别是狮子滚球掌则处处显出球形劲儿,左右球,上下球、前后球,并且伴随着场的作用。至于内气的着落点,在此就不一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