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apple设计手机时尚it |
分类: 论互联网 |
一口气读完朋友转来的一篇长文《Android与iPhone的对比》,有所感触。该文章观点独到,技术性很强,比较全面和深入地讨论了Android和iOS之间的差异和优劣,虽未到令人茅塞顿开的程度,却也颇受启发。然而我觉得尚有意犹未尽之处,有些论点本人也不敢苟同,因此有必要稍稍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我们都懂的,手机(技术术语叫“移动通信系统手持式无线终端设备”)是一台计算机,但没人会说“借你口袋里的计算机我打个电话”;手机更是以移动通信技术(现在为第三代,不久的将来是B3G或4G)为基础,但并不需要了解什么通信原理,从小孩到老人都会用手机。所以,以用户的眼光看一部手机,并不需要放大镜或频谱仪。
连市场占有率的统计表也不需要。我们只需看看哪些商店的门前又排起长队的新闻。苹果商店门前扎帐篷的果粉有木有?提前一周去排队的有木有?队伍绵延百米绕几个弯有木有?这种待遇Android、Symbian、RIM、WM/WP、Linux、WebOS们享受过么?这种阵仗Nokia、Moto、HTC、S-E、Samsung们感受过么?匪夷所思、目瞪口呆之余,我们更应该追问一句:这是为颂莫涅?
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就像苹果产品的设计那么“简单”——就是“时尚”二字。苹果原本走的就是时尚路线,根本不是技术路线,所以单纯从技术上去挖掘其长处或短处,很容易走进死胡同。虽然苹果的硬件设计从来都很讲究,考虑了功能、性能、超薄、省电等等以及这些要素间的平衡,但性能卓越始终不是苹果的卖点。惟用户体验卓越才是。
许多人都感叹过苹果的用户体验做得掏心掏肺的,此话不假,而用户体验的出类拔萃恰恰是时尚的真谛。就像一些昂贵的奢侈品,设计华丽、用料考究、做工扎实。可是,从“技术性能”上说,大牌衣服往往只能遮盖身体的几个小角落,保暖性基本谈不上,透气性也未必,连遮羞功能都很成问题。性能价格比注定是一塌糊涂。但谁听说过拿大牌包包和麻袋比容积率?谁又会抱怨豪华游艇既不能拉煤、又不能载集装箱?谁夸过自家的大众高尔夫比布加迪威龙更省油、续航能力更强?谁比较过百达翡丽和卡西欧手表哪个走得更准?
时尚是一种感觉。不论你的诉求是扮酷、划帅、挣脸、拉风、甩派、献媚,还是仅仅厌烦了低调,反正钱花出去了心里痛快了就值了。感觉不是别的,感觉就是在星巴克一边晾着拿铁、一边划拉iPhone或iPad,尽管免费的Wifi慢得像蜗牛,死也要挂着;感觉不是别的,感觉就是在香榭丽舍大街上shopping,从Hermes包里传出悠扬的电话铃声……不紧不慢地掏出iPhone4接吧,肯定是朋友来约吃下午茶的!但假如包里是moto手机怎么办?要么不理睬,要么事先调为振动档!感觉不是别的,感觉就是坐着飞机头等舱,埋头在iPad2上指指点点,对空姐送过来的正餐说只要沙拉不要主食,饮料只点红酒,其实只是在忙着切西瓜也不妨……
难怪了,Mini要配iPad接口,而且只配iPad的接口,似乎没有配LG接口的打算。
君不见,电影里的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里,衣着光鲜的男主角女主角的面前摆着啥电脑?MacBook。盖子上那只苹果总是冲着观众闪着幽幽的白光。谁也不会怀疑这是植入。剧情的需要,或是与环境协调,难道还有另一种选择?只有一个例外,主角是电脑黑客,才会端一台黑乎乎、傻愣愣的性能笔记本。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非常在乎笔记本的性能指标?CEO们,能跑Office就够了;上上网,屏幕稍微大一点的东东都可以;家里用,轻便为好,MacBook Air或iPad首选;出门玩,电池要撑得久,还是Apple;听音乐,硬的或软的iPod通吃,谁与争锋;玩游戏,在iPad2上弄个HD版,走着坐着站着靠着歪着躺着都舒服;软件工程师,直接向台式机要性能了,即便如此,搞设计画图形的还吵着闹着哭着喊着要用大Mac呢。所以,结论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要这么强的性能作甚?有性能、不好使,那是铁疙瘩;双核芯、丑兮兮,还是铁疙瘩;价格低、沉甸甸,仍然是块铁疙瘩!
不要BS苹果略显寒碜的性能参数,地球上这么多用Apple人不会都是SB。
不知从何时起,那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logo成为了fashion元素或style的代名词,于是,其他牌子就只好走走吆五喝六的大众路线了。我算不上什么铁杆果粉,更不是苹果的托(不够资格),写此文只是为其他手机厂商着急。毕竟我们都不愿意看到世界上似乎只有一个苹果。但可悲的是,至今仍有人抱着所谓“性能怪兽”的腿不放,比如小米刚攒出来的手机硬件,再比如Adroid自诩自夸的多任务开源免费OS,可是如果没人把手机硬件和软件合到一起来整体开发,好好做做人机工程,用心做做工业设计,那么苹果还是会一家独大下去,并且一路时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