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蛇钮印

标签:
杂谈 |
關於蛇鈕印,曾于盛世收藏见“Bill”先生藏有蛇钮银印“吴蛮夷邑君”,當爲三國時吴国赐予蛮夷族首领用印。又見“小二黑”先生發佈之“犛禁丞印”,或爲漢初官印。据说之前还出现过“武泉丞印”,未見圖片。以下文章轉載自辽宁师范大学刘婉女士的文章,對蛇鈕古印總結較為全面,留此參考。
http://s13/middle/57407a2cg9e4ab092693c&690
http://s12/middle/57407a2cg9e4ab1469b3b&690
http://s15/middle/57407a2cg9e4ab286c0de&690
http://s8/middle/57407a2cg9e4ab33dd267&690
古玺印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
种制度由来已久。蛇钮印是中国古玺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一种动物钮式官印,具有独特的风格,目前学术界对其尚
没有统一的定论,普遍的看法是出现于高祖时期且仅流行
于汉初文、景时期,为汉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现在存
世的蛇钮印数量不多,对其研究的有限,使其在出现年代、
持续时间、颁发对象等许多问题上仍然值得商榷,因此,
本文就目前所知的几方蛇钮印进行简单探讨。[1】
一、旃厨郎丞
铜质蛇钮,故宫博物院藏品,扇同“厨”。罗福颐在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将此印收录为“旃郎腐丞”。叶
其峰认为,近见新出的秦封泥中有“南宫郎丞”, 【2】可知
“郎丞”为一官名,不可分割,因此。应将此印读为“旃府
郎丞”,“旃”应该为类似“南宫”的宫名, “厨”则为设
于旃宫的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同时此印文字规范,为小篆,
印文风格与“南宫郎丞”相近。又为蛇钮,故应该为汉初
高祖时期官印。㈨《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有弄狗麝
印,并将其定为秦官印,“旃腐郎丞”中的“厨”字与其
风格相近。郎丞应为秩比千石的职官。由此推断“旃府郎
丞”应该为秦时守卫旃宫“厨”这一机构门户的官员的官
印,其秩比千石。
二、白水弋丞
蛇钮,故宫博物院藏品,印面2.5era,印台厚0.6em,印
面有十字界格。《汉书·地理志》“广汉郡,属益州,高帝
置。”辖县有白水。做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为秦官,
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
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
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其中左弋掌弋射,有九
丞两尉。又“丞皆千石”。有学者认为此印应该为白水苑的
佐弋印,因有“白水之苑”秦封泥,表明秦早就设立了此
苑,并有相应的管理机构。14]考“左弋”一职的掌管内
容,与射猎有关,此说法确有合理之处。西安相家巷秦封
泥有“佐弋丞印”、“北宫弋丞”,“佐”同“左”,因此,
“北宫弋丞”当为“北宫左弋丞”省文。另与“白水之苑”
封泥进行详细对比,“自水弋丞”与“白水之苑”中的“白
水”二字风格如出一辙,虽与“北官弋丞”中的“丞”字构
形明显不同,但又与所见秦封泥中其他带“丞”字者比较,
如“废丘丞印”、“泰官丞印”、“左乐丞印”,认为可以将
此印的年代上推到秦,只是由“丞”字的构形来看,时间应
该稍晚,应该已经接近于汉初。
三、浙江都水
蛇钮,带十字界格,上海博物馆藏品。做书·百官公
卿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属官有
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b、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
水两长丞”, “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
焉”。循汉书·百官志》日: “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
主平水收渔税。”可知都水系水官,见于奉常、治粟内史、
少府、水衡都尉、内史、主爵中尉属官之列,主管水利事务
及收取渔税是其重要职责。秦封泥中有“都水丞印”、“琅
邪都水”,经过详细比对后,可以推定此印为秦官印。
四、代马丞印
蛇钮,故宫博物院藏品。《汉书·地理定夺日:“代郡,
秦置,莽日厥狄。有五原网、常山网。属幽州。”下有代县,
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约三十里。秦封泥中关于马政的有
“上家马丞”、“代马丞印”。《汉书·百官公卿表》日“太
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
令.各五丞一尉。”由此可以知道,“代马丞印”是代郡掌
管马政官员的官印,此印系明确的秦官印。
五、琅左盐丞
蛇钮,上海博物馆藏品。此印中“丞”字的构形特别,
与汉印中“丞”字明显不同,是典型的秦小篆。又秦封泥中
有“江左盐丞”、“江右盐丞”、“琅邪左盐”,将其比对后,
可以确认“琅左盐丞”印为秦官印无疑,琅左应为一地理概
念,秦中央、郡县都有盐官,此印应为管理盐务的官员所佩
之印。
六、彭城丞印
铜印蛇钮,现藏于日本博物馆,边长2.5厘米,其钮头
部扬起,首尾腹部与印体相连,中部拱起一半圆孔。徐州獅
子山楚王墓出土封泥中亦有“彭城丞印”。㈣《汉书·地理
罐净日:楚国,高帝置,属于徐州,下有彭城县,户四万一
百九十六。有铁官。全印周正方整,篆法严谨饱满,笔画方
折,为汉初官印的规范之作。
七、字丞之印
蛇钮,带十字界格式。《汉书·地理劫日:“字,榆
水出东”,县名,“右北平郡,秦置”,“属幽州”。其治地
在今河北平泉县东北。【6】此印印文应为“字县县丞之印”
的省文, 傲书·百官公卿表日》:“躲令、长,皆秦官。万
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
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可知
此职官秩比为四百石至二百石。印字尾笔稍顿且向下拖曳,
乃典型的秦官印中“印”字的写法之一,且将其与西安相家
巷出土的县一级秦封泥,如“鲁丞之印”、“济阴丞印”、
“黄丞之印”进行比较,可以推定此官印乃秦官印,但是看
其字体虽略带修长却已经逐渐向方正规圆靠拢,所以时间上
应该要稍晚一些。
八、鞋丞之印
蛇钮,带十字界格,故宫博物院藏品。“雏”同“雍”,
使记·秦本纪》目: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官⋯⋯卜居
雍。”做书·地理志》日:“雍,秦惠公都之。”雍原为秦
国都,秦统一六国前后,属秦内史管辖,后雍为县,属汉右
扶风管辖,故址在今陕西风翔县。出土的秦封泥中有“雏丞
之印”,可佐证此官印实为秦官印。
九、左署桃支
蛇钮铜印,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该印为田字格,蛇
钮造型简练生动,罗福颐将其定为西汉初期物。此官职不见
于史籍记载。西安相家巷新出的秦封泥中有“左器桃支”、
“右馨桃支”、“左罄桃丞”、“右署桃丞”, “左署桃丞”、
“右器桃丞”应分别为“左罄桃支丞”、“右舞桃支丞”的省
文,经过将其仔细比较,发现此印印文与上述封泥印文风格
一致,年代应该相去不远,因此,可以断定“左署桃支”为
秦官印。关于印文内容的考证,学术界意见尚不统一。刘钊
认为此印应为道家用于驱鬼的方术印,【7】属于宗教印。而
刘庆柱、周晓陆等则认为署桃支应为秦时禳祝的官署,署桃
丞则为其署官,“支”同“枝”,“署桃”为“署桃支”的
省称,分置左右。僦文》日: “署,毒石也。出漠中。”
桃木在古代被用于驱害辟邪, 他文类聚》引《庄--y.)佚文
谓“插桃枝于户,运灰而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因
此, “客桃支”应该为秦代负责禳祷祭祀驱邪去毒避害的一
种管理机构,有丞,为其佐官,分置左右,功能应该有所侧
重,属于巫官或医官的一种。
十、朱庐执割
银质蛇钮印,印面方形,边长2.4厘米、通高1.9厘米,
发现于海南省乐东县,现藏于此县博物馆。《汉书·地理
茬净:“合蒲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日桓合。属交州。”下
有朱卢县。执到为楚国爵名,但秦汉之际有短期沿用,由其
字体看,整齐圆转,印面饱满,印文风格与西汉中期官印极
其接近,故为汉官印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又与汉制不符,又
此印的出土地点在当时的南越国境内,因此,有学者认为此
印应为南越国自镌的赐给朱庐地方官的官印,但是不排除南
越国境内的种姓封君或流徙南越的楚国后人自镌官印的可能
性。“】从南越国出土的印章钮式及印文、制度等方面分
析,南越国的王印及官印均应是南越国自铸的,并非由西汉
王朝颁发。(91因此,此印当是南越国官印。
十一、滇王之印
金质蛇钮印,盘屈而蛇首高昂,身有鳞纹。边长2.4厘
米,高1.8厘米,重89.5克,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
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目前史学界对其的看法比较一
致,认为是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所赐。使记·西南夷列f勃
日:“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洗、靡莫,以兵临
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
置吏入朝。於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
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滇
当是降于汉的外族,但却编入了益州郡,且印前来加“汉”
字,可将其看为具有内臣的性质。
十二、汉委奴国王
金质蛇钮印,《后汉书·光武帝纪》日: “东夷倭奴国
王遣使奉献”。又倨汉书·东夷列f勃日: “建武中元二
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
武赐以印绶。”日本史学界目前对此印的看法渐趋于统一,
认为乃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奴国使节,并由其带回
国。印文以“汉”字开头,说明倭奴乃汉朝的外臣。日本学
者高仓洋彰认为西汉时期的蛇钮印是赐与内臣、东汉以降则
赐与外臣的蛮夷,这种可能性较大。
蛇钮印是中国古玺印漫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
官印,具有其鲜明的特色。种种实物资料表明,它的出现时
间应该上推到秦,并一直延续到东汉初,持续时间长达二百
多年,证明了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蛇纽印代表了一
定的等级,在前期多为“丞印”,到后期也就是武帝时期,
逐渐发展成为汉王朝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的标志,这一制
度一直延续到东汉初期,直至最后被驼纽印等其他兽钮印所
取代。■
参考文献:
[1]本文中所列举的12方蛇钮印中.前9方均出自1987年版罗
福颐著61t-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出版。后三方为出土
品。
[2]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另,本文
所选用的秦封泥。如无特别说明,均出于此书所辑录.
[3]叶其峰.古玺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85.
[4]赵平安.秦西汉误释未释官印考.历史研究,1999(1).
[5】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钥
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8).
[6]周晓陆,陈晓捷.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西北大学
学(哲社版),2005(4).
[7]刘创.说汉“左磬桃支”印.文物天地。1994(6).
rs]黄展岳“朱庐执割”印与“劳邑执刘”印.考古。1993
(11).
[9】曹锦炎.古代玺印.文物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