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猫在村里
老猫在村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59,830
  • 关注人气:3,1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猫抓耗子

(2011-12-17 09:59:29)
标签:

杂谈

分类: 猫村的猫

我刚搬进新小区的时候,在楼道里见过大耗子,顺着楼梯栏杆跑。当时还想,这还真是村里啊,耗子都敢进新楼。
后来小区里流浪猫多了起来,别说楼里了,小区的犄角旮旯,都再没见过耗子的影儿。我没亲眼见猫捉耗子,但我觉得,猫对耗子有种天然的威慑力。耗子就算远远看见猫的影子,都会胆战心惊,逃之夭夭。
后来看书,这种想法得到了印证。《华严经》就说:“譬如猫狸,才见于鼠,鼠即入于穴,不敢复出。”我觉得耗子见了猫,一般状况下,精神上先垮了。那个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场面,肯定是不存在的,严重脱离现实。
古书中对猫抓耗子有着生动的描述,《猫乘》描写道:“猫之捕鼠,四足据地,首尾一直,目睛不瞬,心无他念,惟其不动,动,则鼠无逃矣。”看,这种捕猎过程,多么干脆利落,大快人心。
古人经常拿猫捉老鼠来打比方,形容物各有所长。《庄子·秋水》里就讲过,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千里马谁都喜欢,可要抓耗子,还要看猫。这话东方朔也说过,他说要让好马抓耗子,还不如一只瘸猫呢。术业有专攻,跨行业了,就是不行。
那么,什么样的猫最善于捕鼠呢?要我说,挨饿的猫最善于捕鼠。像抱抱灰少这样饱食终日的家伙,你让他逮耗子,他当成一种娱乐。只有在外面,自己觅食,饿得五迷三道了,骨子里那种攻击的小兽性就出来了,抓耗子,态度会很积极。
可古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猫能不能抓耗子,得看长相。宋书《埤雅》总结:“猫有黄黑白驳数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长腰短、目如金银及上颚多棱者为良。”知道了吧?腰短,尾巴长的,眼睛是黄色(金色)或蓝色(银色)的,上颚长了很多棱的,是捕鼠高手。不知道这个规则根据何在。
《便民图相猫法》说得就更具体:猫儿身短最为良,眼用金银,尾用长,面似虎威,声要喊,老鼠闻之自避藏。露爪能翻瓦,腰长会走家,面长鸡绝种,尾大懒如蛇。又相猫法:口中三坎者,捉一季;五坎者,捉二季;七坎者,捉三季;九坎者,捉四季。
按照这个标准,灰少属于“尾大如蛇懒”,抱抱呢?身子长,但是没腰,不知道是属于善于捕鼠的,还是不善于捕鼠的。
有人说,喜欢睡觉的猫,肯定能捕鼠,而整天蹦蹦跳跳的,基本不抓耗子。要按这个标准,估计天下没有不抓耗子的猫了。
还有一种说法更奇特,说是北方的猫,一过扬子江金山,就不捕鼠了,还有例证,有人从河南汝宁府带了只猫南下,结果一过长江,果然不抓老鼠。这事儿写在一本叫《御定渊鉴类函》的书里,可是清朝康熙皇帝钦定的、由大臣们编写的百科全书。他们的意思,“猫不过江”和“橘不过淮”一个道理。可这是真的吗?
古代人好像十分在意猫抓不抓老鼠这件事情,仿佛养猫就有抓老鼠一个作用,这种态度,就是完全不把猫当宠物,更别说当祖宗了。所以,只要不抓老鼠,那就是废物。《夷坚志》里就记载了一个故事:桐江(钱塘江上游)有人养了两只猫,十分宠爱。有一天,发现米瓮中有老鼠,于是把一只猫放进去,里面的老鼠吓得上蹿下跳,声嘶力竭,而猫呢,坐在那儿根本不动,半晌,竟然自己跳了出来。又把另外一只猫放进去,更没出息,直接跳出来了。于是,“桐江民耻之”。猫的英名就这么毁了。
苏东坡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就写道:“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那意思,朝廷里不能养白吃饭的呗。南宋的罗大经补充说:“猫不抓老鼠,还说得过去,要是不抓老鼠还祸害鸡,那就太过分了。现在有人一见到正人君子,就一定要攻击,不就等于是在抓鸡吗?”这二位,其实都不是在批评猫,是批评人呢,只不过拿猫说事儿。即便如此,也有人看不过去。到了元朝,剧作家张养浩就说:“没人规定猫只能抓老鼠啊。只要他爱吃的,不管是啥他都抓,这是天性。你要是见到猫没抓老鼠,就把猫赶走了,那老鼠就成灾了,而且猫也太委屈了吧?”你看,还是搞戏剧的,说话客观。
仿佛是为了印证张养浩的观点,刘伯温在他写的《郁离子》中讲了个故事。说是战国时候,赵国有家人闹鼠患,于是,到中山国借了只猫来。猫来了,赵国人家的老鼠没了,鸡也没了。那家人的儿子说:“咱还是把猫送走吧。”他爹却说:“干嘛送走啊?咱们家的问题,是耗子多,而不是没有鸡。”——你看,想问题要抓关键,这当爹的,多敏锐,还大方,好人。
就为抓不抓老鼠这事,辩论了好几百年。
说到抓耗子,还有一个非常惨烈的记载。有一户人家,仓库中巨鼠为患,放猫进去抓,进一只死一只,根本不是对手。这个时候,有个西域商人来了,向主人表示:“我有一只猫,保证能杀死这头巨鼠,但使用费——五十两银子。”
交易达成,猫进了仓库,直接钻进了米堆埋伏,只露出了鼻头。这时候巨鼠来了,在猫鼻子边嗅啊嗅的。该猫突然跃起,一口咬住老鼠的喉咙。那巨鼠负痛,高声嘶叫,而且一下子蹦上房梁,再掉下来——如此蹦跶了几十次,终于被猫咬死了。再看猫,也力尽而亡。
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主人称了称老鼠,居然有三十多斤。没说的,重金酬谢了人家。在这个故事里,猫不就是圣斗士么?
最后,再说一个“狱中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朝的死囚牢里。那时候的重犯,在监狱里都是身贯三木:头、双手、双脚,全用木枷固定着,动弹不得,只能仰着躺在床上。不能翻身也就算了,偏偏监狱里有老鼠,咬鼻子,咬耳朵,咬脚趾头,经常被咬得浑身是血,痛苦不堪。监狱里有个刑官,叫陆孟昭,干这行三十多年了,实在是看不下去。他没有权力打开刑具,于是,买了好几只猫,散放在监狱里,鼠患顿绝,犯人们无不感激涕零。
莫以善小而不为。从此以后,明朝监狱里有了养猫的习惯。这事记载在《寓圃杂记》里。
养猫积德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猫成精
后一篇:初一不放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