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兴亮
刘兴亮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827,966
  • 关注人气:190,7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兴亮|iPhone X,为纪念而生

(2017-09-13 17:32:38)
分类: IT业●挨踢挨踢
刘兴亮|iPhone <wbr>X,为纪念而生

 0 1 


我是一个球迷。昨夜,守候在电视机前看了一场精彩的亚冠联赛,广州恒大vs上海上港,从0:4到4:4,再到补时阶段上港一粒精彩的任意球将比分变成4:5,然后恒大又扳平,5:5,然后到点球大战时,上港被罚下两人,居然最后点球获胜。整整三个小时的比赛,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然而,这都比不过昨夜我观看的一场精彩的发布会,凌晨一点苹果新品发布会。这场发布会上,苹果给我们呈现了iPhone X, 其实就是iPhone 10.


10,对于苹果而言,是个特别有意义的数字,因为,我们都知道,从第一款iPhone发布至今,已经整整十年。


昨夜,站在舞台上的是库克,然而十年之前,那个人是乔布斯,神一般的人物。所以,昨夜,在库克上台之前,我依稀的看到了十年之前乔布斯的影子。


在我看来,乔布斯,我看得见,或者看不见,乔布斯就在那里,他的精神就在那里。


遥想乔布斯当年,一款iPhone, 其外观设计到功能,到系统,带了智能手机的巨大变革,从此,人类从互联网时代,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而过去的十年,恰恰就是移动互联网崛起到兴盛的十年。这十年,移动互联网将连接延伸到更多的人群,甚至让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PC的人群,接触到网络,并且爱不释手,离不开了。而于此同时,一批科技公司的崛起,带动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因为以iPhone为首的智能手机让我们随时随地的和网络和服务保持着连接。


十年之前,大家看到的是极简分的带圆圆的Home键的第一款iPhone.

十年之后,iPhone X, 已经没有了实体的Home键。


但是,却不意味着iPhone没有了Home. iPhone的Home在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里,那里有着创新的灵魂。


iPhone X, 「十周年纪念版」,带着创新的灵魂,为纪念而生。


刘兴亮|iPhone <wbr>X,为纪念而生


 0 2 


说起苹果的新品发布会,在我看来,有点像我们的春晚。


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剧情大家提前都知道了,节目单都在那里,谁演什么节目,拿什么道具都是清楚的。但是大家都会看,而且,还一直等着他开幕。


其二,开始几次很新鲜,看了都说好,然后,然后,然后的然后,看还是会看,回头就干一件事,那就是吐槽。敢情看节目完全是冲着吐槽来的?我看像。可以说,苹果的发布会的自带话题属性完全可以和春晚媲美。


其三,虽然新鲜感不如以前,但是总归有几个让大家眼前一亮,或者印象深刻的东西。毕竟,人家的逼格,档次摆在那里,不承认都不行。


这次苹果的发布会,剧情一如既往的被剧透,随后吐槽的依然淹没了江湖,而「one more thing」的东西就是iPhone X.


iPhone X几个关键特性:全面屏,无线充电,3-D人脸识别开锁都值得让人吐槽一番。


比如说全面屏吧,这个最早是三星的 S8.然后小米在前天发布MIX2.0.所以全面屏并不是苹果的独创。有人甚至弄了一张图,让三款手机作对比,非常形象。三星S8的屏幕上下皆边框,上有头发,下有须;小米有胡子无发;而iPhone X有胡有发还带一抹「齐刘海」。


谁更好看,这个就众说纷纭了,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好争论这一口的就继续去争论吧,反正我觉得「齐刘海」挺好看。


我认为的好看,不仅仅是外观,而是建立在设计的美观和实用以及合理性上面。如果单纯追求外貌的完美,那我还是觉得无胡无须无发好,因为那样够简洁,够完美,够惊艳。


不过,总的来说,就屏幕这个事来说,全面屏的时代真的到来了,估计,接下来发布的新手机,不全面屏的,都不好意思露脸了。


很快,我们就会看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机万机全面屏」的盛况了。


再来说说无线充电。这个功能,对于我这种「准强迫症」来说,非常有必要。我最不喜欢一个插座上一堆的线,手机充个电,找半天。所以,我一直对「无线」情有独衷,比如网络无线,音响Wi-Fi,耳机蓝牙......等手机无线充电很久了,终于盼到了。


3D人脸识别,苹果的专有名词叫Face ID。取消指纹识别,采用人脸识别,引来吐槽无数。这其中最经典的有两个。


一个是一对双胞胎,长得很像,一个人可以轻易的打开另一个人的手机。这样很不安全,之前可是连FBI都打不开没有密码的手机。对此,我想说两点。第一点,可别高看了双胞胎的脸部的相似度。很多时候,我们看一对双胞胎,很像,是因为我们不熟。对于熟悉他们的父母来说,可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第二点,苹果的人脸识别可是机器扫描脸部数据的,而且还是三维的,其数据之多,采集数据的密集度,可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差别,都逃不过机器的「火眼精金」。所以,千万不要把人尤其是陌生人对双胞胎的辨别能力和机器比,那是非常可笑的。


另一个和「夫妻那点事」有关,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说的是自从有了人脸识别解锁,老婆就可以把手机往老公的脸上一扫,就可以打开老公的手机了。这样,再也用不着向老公要密码了,避免了关于个人隐私的争论。


刘兴亮|iPhone <wbr>X,为纪念而生



 0 3 


其实,吐槽归吐槽,吐槽的也许是真爱也说不定,就像结了婚的男女,有时也在好友面前吐槽另一半,其实听的人都明白,那里面包含的往往是真爱,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稀里糊涂的附和,甚至也跟这痛骂一番,那可就犯哪啥了。


吐槽归吐槽,我还是要说一下iPhone X最厉害的一点. 他就是AI.


iPhone X,显示了苹果在AI方面强大的技术能力,且来让我亮三点:


左一点,3D人脸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识别精确度。人脸识别虽然说精确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多,但是很多的看起来很漂亮的数据都是实验数据,或者是在特定的场景下测得的数据。


人脸识别除了脸部特征,还受到光线,角度,以及遮挡这些人脸之外的因素的影响。


这是这些因素,使得识别能力大打折扣。而iPhone X的3D感应摄像头,不仅支持AR增强现实技术,配合相机,来完成人脸识别,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条件,即使带着眼镜也能识别。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正是由于苹果对自己的3-D人脸识别技术非常有信息,所以才能够拿出来替换掉指纹识别。


右一点,使用了专用的AI芯片。之前,说到AI,都会想到是在云端后台服务器上运行的。可是,iPhone X使用了自己开发的A11 芯片,内置Bionic神经引擎,将AI的处理从云端移到了终端,这样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首先是减少了数据传输,数据不用传输到远端,计算就更快。二是摆脱了网络依赖,因为数据不用传输到远端,所以及时没有网络,终端上也能完成AI计算。三是因为数据不用传输到远端,所以数据就存放到终端上,这样个人的脸部信息不会传到云端,信息就不容易泄漏。


不出意外,苹果将引领一股终端AI的潮流,没有内置AI芯片的手机都不好意思号称高端手机。


下一点,显示了苹果在AI方面的布局。人脸识别解锁只是开始。人脸识别,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基于人脸识别,很多的场景可以开发。比如游戏,购物,自拍这些场景的增强。估计,很快有人开发通过识别人脸来分析人的情绪,从而给他推荐适合当是情绪的音乐,书籍,视频的应用。而苹果的A11芯片,则显示了苹果在芯片行业的布局。且不说芯片卖多少钱,光专利授权费,都得收不少。


刘兴亮|iPhone <wbr>X,为纪念而生


 0 4 


近几年来,iPhone在大中华区,由于竞争对手的崛起和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改变,销量和市场份额都呈疲态。我也曾批评它的创新不够。


然而,尽管骂的人不少,但是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买的不骂,骂的不买。


就在一些人使劲骂的时候,另外一些人翘首以盼,关注的是哪天在内地上市,甚至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各种渠道从国外或者香港想路子。至于,银子,那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有人说:iPhone X,八千多的银子,真心贵。


我也在朋友圈发了个段子:今日最佳--怎么能说贵是iPhone X的缺点呢?那分明是你的缺点嘛?


刘兴亮|iPhone <wbr>X,为纪念而生

尽管,iPhone在大中华区面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是在手机的战争里,iPhone虽然硬件的优势越来越小,但是在综合体验和生态链方面的优势依然无可匹敌。众所周知,苹果依然拿走了智能手机90%以上的份额,这种优势让其他厂商只能望其相背。更何况,苹果已经在AI方面跑到了前面呢?其他的厂商,估计只能继续追随。


曾经有高论说:「苹果王朝即将坍塌」,我想说的是:「三五年之内,苹果依然是智能手机的王者」。在权力的游戏争夺里,苹果高出对手一个段位,这就是残酷的真相。



 0 5 


我从不标榜自己是「果粉」,但是看到了iPhone X, 我承认他有点贵,但是,我会买。


不像我对诺基亚的情怀,买iPhone X, 与情怀无关,哪怕是为了纪念。


纪念那个神一般的人物,乔布斯。


写到这里,我依稀的听到一个声音:


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