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汪政
汪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421
  • 关注人气:7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单的魅力——评胡安•鲁尔福《燃烧的原野》

(2010-12-12 21:25:02)
标签:

书评

胡安·鲁尔福

短篇小说

燃烧的原野

文化

分类: 评论

至少在中国大陆,大概有不少人都是因为马尔克斯的那番推崇备至的话才去读胡安·鲁尔福的。这不能怪阅读的“势利”,阅读行为大部分就是在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的引领之下的。再一个,从日常阅读经验看,伟大的作家大多是著作等身的,如果说一个伟大的作家一生只写了几十个短篇,一两部中长篇,以及仅见的戏剧,那么总会让人觉得难有说服力,除非读进去后真让人觉得他有过人之处。但这样的作家能有几个呢?

胡安·鲁尔福算一个。

胡安·鲁尔福最伟大的作品当然是那部马尔克斯倒背如流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这里要谈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的新译本《燃烧的原野》。胡安·鲁尔福是墨西哥作家,墨西哥是拉美文学的重镇,如果将鲁尔福放在这样的文学地理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想象与阅读期待,以为一个二十世纪的拉美作家,一个影响了、甚至拯救了马尔克斯的作家一定是一个爆炸文学或魔幻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作家,这样的判断放在《佩德罗·巴拉莫》上还说得过去,但却似乎与占他创作量一半还多的短篇小说毫无关系。据说胡安·鲁尔福的贡献在于改变了拉美现代文学的面貌,将欧洲文学引入大西洋的那一边,开启了这个神奇大陆文学的现代化,如果真是如此,我以为体现得最典型的就是对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现代短篇小说艺术的把握。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以二十世纪早期墨西哥革命为背景,生动地展示了革命以及革命后的墨西哥乡村世界。一方面,农民在革命,在觉醒,另一方面,这样的革命又很难说取得了成功,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我们分到了地》《都是因为我们穷》);乡村依然混乱不堪,战乱蜂起,各种政治、军事力量纠缠搏杀,使农村呈现出动荡不宁的景象(《那个夜晚,他掉队了》《燃烧的原野》);贫穷、饥饿、杀戮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教母坡》《玛蒂尔德·阿尔坎赫尔的遗产》《你该记得吧》)……这些作品看上去各自独立,但似乎又相互关联,因为它们都有相同的墨西哥乡村这一叙事对象,有着迫切需要现代化的这一主题。正是在这些方面,透出现实主义的力量,即逼真的描绘、深刻的批判与发自内心的同情。

《燃烧的原野》所展示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所承载的主题是沉重的,但这样的画面与主题是用朴素轻灵的短篇艺术来担当的,这不能不让人佩服作家举重若轻的艺术能力,他对现代短篇小说美学的谙熟。鲁尔福在作品中总是从细微处、边缘处落笔,而与那个实际上是中心的人物与事件拉开了距离。《都是因为我们穷》,如果正面叙述应当是一个十分凄惨的故事,因为穷,“我”的两个姐姐都做了妓女,父母亲为了不让三女儿成为妓女,给了她一头牛,但洪水来了,卷走了这头牛,没了牛的女孩子面临着嫁不出去的境地,她会不会走上姐姐们宿命般的道路呢?仅看这样的转述,会以为作品苦不堪言,但小说是通过童年的“我”的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的,懵懂、无知,不知生活的艰辛,事件在他的嘴里甚至带有点顽皮调侃的味道。又如《你还记得吧》,也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通篇都以“你还记得吧”来接续,像与老友拉家常一般回忆共同经历的往事,絮絮叨叨,琐屑重复,故事的主体与人物都被淹没在这些简直有些罗嗦的自言自语中,惊心动魄的仇杀,人性的残酷与麻木,竟然这样被仿佛不经意地带了出来。再如《你听不到狗叫》,写一个父亲背着重伤的儿子,他不能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就没法再背起儿子,同时,他还要儿子坚持住,坚持到村里,一路上都在与儿子对话,全篇也就由对话组成,与儿子说小时的事,嗔怪儿子不懂事,要儿子挺住,他说已经听到狗叫了,目的地快到了。但儿子最终没能坚持住,没能听到狗叫。这是不是故事的主体呢?不是。故事的主体是闪烁在对话中的只言片语所透出的信息,是应该由儿子为什么负伤切进去的,是儿子的“在路上游来荡去,干杀人越货的营生”,是“你的朋友们呢?他们全都给干掉了”,是这些话背后的故事,由它们想象出的墨西哥特定时期恶劣的乡村政治生态。

读到这样的作品,真的感慨很多,这是经典短篇的面目,这样的短篇手艺今天好象已经失传了,它的精髓是什么?是减法的力量,是闪躲回避的轻灵的精妙。如果要用一个词去概括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大概就是“简单”二字,余下的就是如何简单了。正是在这上面,我们看到了鲁尔福的十八般武艺。不妨再欣赏几例。《清晨》,作品将故事切开,穿插,客观的叙述与人物的长篇道白相结合。地主与自己的外甥女偷情,被长工撞见一番扭打,地主死了,长工被抓起来,但地主与怎么死的,长工也说不清楚,最后只得承认是自己杀的,在长工糊里糊涂的叙述中,真相湮没了。故事破碎了,但意义却在增殖,乡村道德的伦丧,雇佣关系的紧张,司法的黑暗,民众的麻木均在其中。《那个人》有点类似,一开始是追杀与被追杀的交替叙述,最后是目击者的供词,“那个人”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被追杀?他又是怎么死于非命的,都被省略了,但这种省略却激起了更多戏剧性的想象。《马卡里奥》,全篇是马卡里奥第一人称的叙述,这是一个类似精神病的患者,因此小说是经典的“愚人视角”,故事、人物,乡村的风景,人性深处的欲望与善恶就在这个愚人的貌似疯癫的自言自语里。《燃烧的原野》的十七篇小说手法各异,但举重若轻,以少总多,使繁复、沉重的内容以简单、轻盈的面目出现是一以贯之的作品的字数都不长,许多篇目也就两千多字,但却一点不觉得它的单薄,道理就在这儿。我建议制短篇者多看看鲁尔福,庶几可治当下短篇小说杂乱含混臃肿冗长之风。

最后还想赘言几句,是关于写作的多与少的。当今的文学创作,起码是中国大陆的文学创作确实有唯多的倾向,以至滥写而呈泡沫。但似乎又不能过多地责怪作家,利益化的社会,唯名化的社会,使得写作者恐惧于被遗忘,只有不断地写才可能维持自己的知名度,不至于被边缘化,陈旧化,淡出书商与读者的视野。我没有仔细研究过鲁尔福的生存,不知道他的作品之少与他生活质量的关系。我只知道,在当下的中国,控制自己的写作量是需要勇气的。但我依然提倡写得少一点,只要到书店或网上看看就明白,我们现在并不缺作品,缺的是精品。写得少一点,自然有助于经典意识的强化,何况,注水式的写作显然有悖于当今社会低碳化的潮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洪昇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