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2009-01-04 10:45:24)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经验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耿 欣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比较新的课程,目前具备了一些初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论支持,但很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所以如何开设、如何实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这门课程的内容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创造、生成的过程。我们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技能发展水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小课题”的活动形式,相信将对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课题”的概念

   “小课题”指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进行),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从我们平时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

  二、开展小课题活动所基于的理念

  (一)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需要

  在当今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很多的时候提到“常态化”这一概念。顾名思义,“常态化”有这样的含义-在学校能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常规的课程来开设和实施,课时的设置,学科教师队伍都要能够保证达到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是基础层面上的含义。更深一步说,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像所有其它学科课程一样,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是每学期设定一、两个大的研究课题,开展好这些课题活动而已。

  “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

  1、普遍实施

   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三到九年级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高中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必修课程,并规定了每周的课时数,有其基本的教育目标。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目标,所有学校必须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否则基本教育目标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2、教师易导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专职教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老师们来说,确实很难。

  其实,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难,只要我们不过分追求课程的完美性、完整性和精致化。指导教师不过分关注校长、同行、专家对自己指导课的评价如何,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亲历实践和深度体验,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拒绝表演课、做秀课,消除神秘感。综合实践活动就能成为像语文、数学那样易于操作、易于指导的常态课。

  3、学生爱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兴趣,以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牢牢地把握这些基本原则,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千方百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综合实践活动必然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4、效果实在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凡是有利于上述目标实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前面我详细的讲解了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几个特征,可以看出,除了“普遍实施”这一特征外,其它三个特征,在小课题的教学中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小课题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另一方面,综合实践的选题不要过“大”,否则会使活动内容面面俱到,课堂上虽然非常热闹但是活动的主题不明确。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的小课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小课题教学更能充分表现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预设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就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而言,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是不断生成的,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学生和最具魅力的,就在于其生成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

  教学活动是千变万化的,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  “生成”是一个相对“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的话。  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我们以往采用大课题的研究,时间周期长,经历了相对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后,最初的教学设想逐渐模糊,生成的内容也变得不明显。而小课题的采用,可以非常快捷、直观地感受到、表现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四)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的课题的选择是学生所不感兴趣的,有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布置是学生所不能做到的,有的时候活动中过于关注形式的多样,过程的完整性,这样都使得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那么,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活动呢?这里我们提一下“有效教学”这一思想。

   有效教学的思想:

   在现代的理论研究中,经常会提到“有效教学”的理念。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有这样几种概念的解释: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等)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可以描述为: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往往用经济学的方法把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从上面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学也应追求这种有效。这一思想在综合实践课中的落实,也可以反映到小课题的选择与实施中。

   小课题-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所说的小课题,是指选题的范围小,易于操作,占用的课时也不多。1至3节课就能上完,通过精心的课题选择和完善的教学设计,很快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小课题的特点

  1、问题性。整个活动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开放性。活动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心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

  3、实践性。整个活动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4、自主性。整个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并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评估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

   5、过程性。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更注重活动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实践与体验。

  6、生成性。整个活动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在整个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是不能以“告诉”方式来传递的,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

  四、选择小课题的方法

 (一)教师选题时,充分考虑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周期

  如果要进行大的课题,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所选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较小,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就可以用较少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于学生选择的课题,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因此,它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创造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自主选择的,千万不能太成人化,否则学生会觉得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是受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更应该关注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会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中并不是我们现在都可以来研究的,要么是问题太大,中学生不能进行研究,要么就是提出的问题研究起来需要很多工具,很多设备,一时无法完成。教师要注重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适合他们研究的问题,选择课题,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活动方式。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孩子们一起商量选择问题的小窍门,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从学生展示的调查方案中,可以看到他们研究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更便于操作了。

  教师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信息,及时指导学生把感兴趣的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的问题确定下来,作为研究的小课题。

  (三)充分注重教材,巧妙地使用教材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开始认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应该是教师根据地域、学校、学生的情况自主确定课题和教学内容。后来由于新课程教师们还难于准确地把握,另外教师自身开发课程的水平也有差异,所以有些地区和部门组织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者们是根据国家课程纲要的思想,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编写的。虽然有的教材内容和我们有地区的差异,或者编写的内容不适用于我们当地的现状。但是有些内容的设计还是很丰富而独特的。而我们有的教师对教材相当漠视,只顾自己到处找教学素材,忽视了教材的使用。这样做是不等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的。对于教材的内容,我们要认真研究,加以选择。对于选择出来的内容,可以结合我们自己的想法,进行重组和加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