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帽子可以这样带哟,像个洋娃娃,呵呵
前不久妈妈很是懊恼于自己犯下的错误---一直无法改变宝宝在家吃饭必须要看电脑的习惯。从而对自己进行了诸多否定和讨伐,呵呵,要是小宝向我这样善于反省就好了。(脸红ing)
在我发完博文《妈妈犯的错怎的那么难改》的第二天,晚饭前小宝又要看电脑。这次我是下定决心要整改了。于是,我跟他好好商量,让他选择,是先吃饭再看电脑;还是先看了再吃。他选后者。我们说好了看20分钟,之后吃饭。其实妈妈心里是没太有把握的。因为遇上他喜欢的片子,很难到点就收的。果然,到了时间小家伙还坚决要再继续看,饭也可以不吃。我拒绝了。他就开始做哭闹状。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小家伙的眼睛是左右转的,一会斜眼看看爸爸,一会在看看姥姥,意图很明显---搬救兵呢,哼哼,看那两位大人的反应,再决定‘投靠’谁!(小宝的内心独白)。
妈妈果断的要求姥姥和爸爸都走开,不要插手。“我一定要改过这个不良习惯”妈妈很坚决。姥姥下楼了,不管了;爸爸去假寐了,装作没看见。小宝见势头不对,倍感委屈,哭声大了起来。这时,该妈妈登场了。
我把孩子抱在怀里,首先给他道歉。说是妈妈不对,以前为了哄他好好吃饭才让他看光盘,其实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小宝帮妈妈改掉不好的习惯,好不好?又拿健康说事给他解释了为什么不让他吃饭时再看电脑。会胃痛,(同时做出有小虫子的样子去挠他)他开始有笑意了,但不久又哭。我再说‘你看,姥姥和爸爸都支持妈妈,说明这样是对的’他开始泄气了。我又说‘妈妈很爱你,永远爱你。妈妈一直站在你这一边。(此时,小宝用手紧紧的楼住了妈妈,把头埋在妈妈怀里)。妈妈一定会给你看电脑的时间,但不能是在吃饭时。所以现在,我们去乖乖吃饭,小宝一定可以吃的又快又多’。
小宝终于露出了笑脸,顺从的点了点头。乖乖的吃饭了,而且吃得很快。我总算舒了口气。现在已经有5天了,小宝吃饭时再没有提过看电脑的要求。
直到今天,我才可以写下这种胜利的感觉。作为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保持原则的一贯性(宝爸语),要统一好教育孩子的原则,当然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再讨论,面对他时,应该是个统一的结论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他很会察言观色,他先看看谁的态度有利于他,再决定依靠那方,一起讨伐不利于自己的。像小宝,一看妈妈态度很坚决,而爸爸和姥姥都不再支持他,他就心虚了。再就是要别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爱你”这句话真是灵丹妙药!我认为,孩子在哭闹,和大人作对时,他的心里也在担忧父母不再喜欢他。把这种忧虑又通过哭闹加倍发泄。所以,当我们告诉孩子,即使你犯了错误,我们依然爱你,他就会放下心理防线,安心的接受大人的建议和要求。当孩子紧紧搂住妈妈,靠在妈妈怀里的时候,我们母子的心一定都是暖暖的……在爱的名义下,还有什么错误纠正不了呢!
小巫在书中这样写道:“两到三岁的孩子,正处于无所不能的幻觉与能力限度的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之中,无论你给他多少自由,在他看来,世界上还是充满了“不”字,对每一次“不”字给他的打击,他都要抗争一番。这种时刻,最能考验家长的耐力和智慧。一方面,我们要巧妙地说“不”,正面疏导孩子的精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我们对待孩子的哭闹要心平气和,既不被孩子的情绪左右,也不用自己的情绪左右孩子,该坚持原则的地方绝不让步,即使孩子暂时无法理解,也要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
克劳德和唐森博士说,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确认他们的疆界得到认可。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反对意见和实践行为不会导致父母收走爱。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反对、反抗和不同,如果我们平静地对待他们的愤怒情绪,如果我们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但是你不能这样做”、“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还是必须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回去”、“我明白这是令人遗憾的情况,来,让我好好抱抱你”,等等,等等,既给共情,又坚持原则,同时确认我们的爱,那么我们赋予了孩子最最强大的内心力量: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疆界、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疆界、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学会怎样掌握和他人的分歧、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