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中央财经大学哈佛案例大赛筹委会邀请,我于2007年6月3日赴中财参加了该比赛,担任评委,现将过程记叙如下。
======================================================================
2007年6月3日,我当了一回杨二车娜姆(多图)
前言
当知道我将代表公司去中央财经大学担任哈佛案例大赛的评委时,好友L说:“我说,这样的事,最好别去,免得成了杨二车娜姆。”言下之意,你可别去,要么评论不好得罪了人,要么表现张扬,让人背后指指点点。后来他又补充道:“我看你现在的发展方向是水皮(财经评论人)。”
当然,他也知道,我既不想做水皮,更不想做杨二车娜姆,我想研究企业,最终会自己做企业,和企业打交道将是我终身的生活。我之所以去中财参加这个活动,主要还是出于对企业问题的兴趣,另外,也是想从台上走到台下,看看他人是如何分析问题和做演讲的。
(一)介绍
比赛介绍
早在1921年,哈佛商学院就开创了案例教学法,在各种生动的情景再现中,激发出更多创新思维,培养了全球身价最高的MBA毕业生,从此哈佛案例风靡世界。作为哈佛案例研究理念的华语传播者,哈佛《商业评论》的“HBR案例”也因此备受中国读者青睐。
2003年哈佛《商业评论》开始在中国各大商学院中举办案例大赛,将HBR经典案例与精彩赛事完美结合,为理论与实战、商校与前沿经营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也成为中国的优秀商业管理精英齐聚一堂、激荡脑力的年度盛典。
——《2007年度哈佛〈商业评论〉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案例大赛参赛手册》
比赛流程
1 主持人宣布大赛规则,之后大赛开始
2 比赛
2.1 第一组演示PPT,陈述
2.2 评委提问,打分,学生提问,参赛组回答
2.3 主持人总结本组情况,宣布下一组开始
以下各组依此类推
3 评委代表对各组加以点评
4 主持人宣布结果,评委代表给参赛选手颁奖
初赛案例——《新经理犯了错,该怪谁》
1995年左右,美国某证券公司一位从销售代表岗位晋升的新任城市经理戈德斯通,在上任以后的半年内造成了诸多的问题:销售指标未完成;王牌销售代表的不合作;年轻销售代表的离职;上司的不信任……
要求参赛组对此案例进行分析,须包括如下内容:案例要点归纳;原因分析;解决方案。
(二)最年轻的评委
来比赛现场之前我即已看到了评委名单:
闵昱: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
齐兰:中央财经大学校纪检委副书记,监察审计处处长
赵丽芬: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主任
孙国辉: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
王瑞华: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崔新健: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除了闵总,其他老师都是教授,和他们相比,我无疑是最年轻的一个。这也让我产生了少许紧张,我必须在比赛前做好准备,充分熟悉案例,争取在点评时能够和各位老师形成良好的配合。
(三)选手
一共有十支参赛队,看着他们在台上的优异表现,我想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过没有能够象他们这样,在这样的正式赛事中一展身手。
选手有一半是本科生,另一半是MBA。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本科生的高素质,他们准备得非常充分,而且才思敏捷。例如,一个选手在回答提问时甚至提到了,美国证券界在1995年时发生的丑闻,还有当时的巴林银行事件,都对案例中公司的一些政策造成了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在比赛前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原版资料,还去案例中公司的网站了解了大量信息,真的是非常棒!
有两位本科选手的演讲风格让我联想到了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一是非常职业,非常自信,二是普通话带一点台湾腔。
本科生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管理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和全面。在他们的材料里,有很好的分析,但是有的分析和主题的关系似乎很不紧密,就象发光的珍珠散落一地,没有能串起来。
第二,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例如,有一支队的解决方案包括这样一条:新任经理戈德斯通向下属员工道歉。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道歉?他也想把工作做好,只是工作方式欠妥,业绩一时不够理想,虽然让大家不开心,但决没有到需要道歉的地步,何况他的目的不是伤害大家更没有伤害到大多数下属。而且这种做法也有损经理自身的威严,要知道戈德斯通还只是个“新任经理”。另一支队的解决方案第一条就是解雇一名老好人员工,工作努力但业绩最差,而且家事缠身。评委们对此建议也颇有一些微词。
MBA最终普遍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我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准备不够充分。有的队提交的材料中错误字频繁出现,例如,将“贝律铭”写作“贝玉明”。如果说将“贝玉明”牵强地理解成翻译有误(事实上,贝原本即是中国人,有中文名字)尚能宽恕,可将“半夜三更”写成“半夜三宫”就说不过去了。还有一支队,在回答提问时妙语连珠,既体现了相当的理论功底,更表明他们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可惜的是,在他们提交的材料中主要是一些通用性的内容,这些“妙语”都没有被包括进去。希望进入决赛的MBA队伍有更好的表现。
还有支MBA队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过于笼统,不具实操性,文字表述充满了太多无实质意义的口号,演讲的最后还送给大家一首小诗。我不禁猜测,该团队的核心在企业里应该不是业务部门的,很可能是宣传或行政部门的。
(四)提问

也许是照顾后辈,老师们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让给了我,于是我就“抛砖引玉”了。我向第一组提了一个问题:
“你们对案例的分析非常系统,我想问,在你们所提到的各种问题里面,最核心的一个是什么?”
我的意思是让他们找出核心问题,然后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遗憾的是,他们的回答仍然过长,并且依然太综合,不够明确。闵总又做了追问,但第一组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令我们满意的答案。事实上,这也是后来各组几乎共有的一个问题,即分析太系统,太全面,缺乏针对性。
另一组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博弈论的工具,但我不理解该工具对于整个分析的意义何在,它甚至象是游离在主题之外的一个累赘。果然,在我考虑的时候,敏锐的闵总就此提了问题,对方的回答是博弈论工具和整体的分析是并行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很可能他们事前并未考虑过类似的问题。
有一组MBA在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新任经理采用“第二象限分析法”进行时间管理。当时我就有个疑问,似乎这个名称不对,应该是“二维象限分析法”才合理。因为不是很确定,所以我提了另一个问题:
“这种‘第二象限分析法’也是我们咨询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我们把它叫做PQM矩阵或PQM模型。我现在就这种方法向你们提一个问题:你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很系统,那么如果用这种‘第二象限分析法’排个序的话,对于戈德斯通来说,最紧要且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这个问题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许有几分杨二车娜姆的风格吧,这时台下有窃窃私语声了。果然,我这个问题引起了连锁反应,这一组每个人都作了回答,各人理解不同,答案不一,没有显示出作为一支团队的整体性,但实际上第一位的回答已经非常好了,是当天比赛我觉得最到位的一个解决方案。下面是他的回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戈德斯通的下属有30余人,对于他来说,管理幅度太大了。一般来说,直接下属5至8人较为合适。管理幅度太大,戈德斯通显然顾不过来,这对他的时间管理就造成了困难。例如,案例里写到他一天甚至有41次谈话,这无疑太多了。所以我认为,戈德斯通首先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最紧要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销售代表进行分组,分成三至四组,由王牌销售员斯克洛这样的员工分别负责,这能缓解他的压力,解决他当前的问题。”
很精彩!可我还没来得及为他鼓掌,另一位队员又开始补充,可惜不到位。
商学院孙院长向某本科生提了个问题:“如果案例中的证券公司请埃森哲来做咨询,你们如何给戈德斯通提建议呢?”(该组介绍成员时说明该生收到了康奈尔大学的OFFER,还即将去埃森哲就职)小男生答道:“埃森哲主要做IT,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它可能会给戈德斯通提出一些技术方面的建议吧,用系统来实现……”
我不客气地打断了小男生:“不对,埃森哲明明有人力资源咨询的业务嘛!”
小男生:“其实我也只是刚去,对那里还不是很了解……”
我继续不客气:“那你也不能说人家的业务只有IT和信息化啊!”
小男生无语。孙院长则向他示意:“没关系的。”后来我想,我这是杨二车娜姆的风格么,对小男生也太不厚道了吧?
还有那组建议戈德斯通首先裁掉老好人德基的本科生。我的问题还是很尖锐:“你们第一条建议就是解雇德基,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的负面影响呢?特别是对于新任的经理戈德斯通,正处在信任危机之中,他能承受这负面的影响么?”
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连锁反应,一个人回答后,其他三个人都有补充,但受工作经验不足的限制,回答均不到位。
(五)点评

赵丽芬老师是我们评委的代表,在她做了精彩的点评之后,我也上台讲了几句:
“刚才赵老师讲得非常全面,非常好,我从几个细节的方面提一下个人的建议。第一,今天我有一个疑惑,刚才我也和孙院长做了沟通,就是大家考虑问题都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上,很少有从戈德斯通角度进行分析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考虑,是不是大家的目标都是想去做老板,做高管,所以都是从公司层面提出的解决方案。孙院长对我说,没错,他们还想去做你这样的工作,做咨询。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这样想的么?”
这时台下有选手在笑了。我停顿了一下,继续:“其实我们走入社会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是高管,更不是老板,所以我建议我们大家可以尝试着从经理人,中层管理人员戈德斯通的角度来考虑一下问题,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来提出解决的方案。”
“第二,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都太笼统了,你们都应该看到刚才我们几个评委的问题始终集中在‘最核心问题是什么’、‘具体该怎么做’这些方面。其实大家制作的很多PPT,和很久以前咨询公司的方案倒有几分想象,缺乏针对性。现在的情况已经很不同了,客户企业非常强调实际操作,也就是说,你要告诉他,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时间表是怎样的,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注意点,等等。所以,我们越来越多的咨询项目有了辅导实施的内容。就象刚才有一组,我记得好象是第五组(我用手一指那位MBA选手),他在回答时就提到了首先要将下面的员工分组管理,这就很好,很实际。我也希望在下面的比赛里,大家能够对方案做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做法,而不仅仅是提供通用性的方法。”
“第三,今天有的组使用了SWOT分析,我看去年的案例大赛,也有用SWOT分析的,但是一方面使用的场合不对,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在技巧上也存在一定的错误。这里我不做详细的分析。”
“第四,我发现在评委或者观众提问后,我们的选手总是立刻予以回答,很急切。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自信,或者说是选手为了防止出现冷场。但我的建议是,不妨停顿一下,思考半分钟再回答,这样可以使你的回答更成熟,最起码可以使你听明白提问者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好,我的建议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我讲完后,我的同行,北大纵横闵总也发表了全面而深刻的点评,一共提了五点建议。特别是他指出,希望大家“不要为了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分析时要直达问题,不要做很多无关的事情”,“演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亦受到了启发。
然后是颁奖。

活动结束后,被我批评的使用SWOT分析的那一组的组员很认真地来询问,他们的SWOT的分析错在哪里。我这样解答他们:
“第一,SWOT分析使用的场合不对,就象刚才闵总也讲了,它一般很少用在这种个人问题方面。第二,你们的SWOT分析混淆了两个主体。SWOT分析肯定有一个唯一的角度,在这个案例里,要么是公司,要么是个人。例如,“员工队伍素质较高”,对于公司来说,这是内部的S,优势,但是对于戈德斯通个人来说,这却是外部的O,即机会了。你们的SWOT提到的因素对于公司和个人来说,分别属于不同的维度,这是不对的。第三,SWOT分析缺了环节。SWOT分析最终肯定要得出一些结论,即从这种2×2的分析推导出相关的措施,例如,如何利用优势去把握机遇,如何借助机遇来改进劣势等等,但你们的分析是不包括这部分内容的。如果只是提供一个罗列问题的框架,那完全可以用一二三四条的方式,没有必要借助这种分析方法。”

后记
6点多起床,经历半天的比赛,从8点30到将近1点,但我丝毫不感到疲惫,因为这真正是一场脑力的激荡。评委确实比选手要轻松一些,因为,对于不是确切了解的问题,我可以保持沉默,把发问的机会让给别的评委,但是作为选手,却无法回避评委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就象我在咨询项目中给客户做报告一样,神经始终是绷紧的。
当然,评委也不太好当。首先你得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其次得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反应,及时找出选手演讲中的疑点。最后,最好还能有那么一点点娱乐细胞吧,偶尔幽他一默,倒也别致。评委表现好坏,实际也印证了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还要继续努力。
2007年6月3日,我当了一回杨二车娜姆,很有收获,令人回味。
2007年6月4日
当听到我的文章用这个标题时,我的同事对我说:“宋二,决赛时你头上也戴朵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