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yuh1111
yuh111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1,183
  • 关注人气:3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晖:皇家也搭天棚纳凉

(2017-05-16 16:40:57)
标签:

天棚纳凉

分类: 【追忆品赏】

  在慈禧太后度夏时所居的乐寿堂,会如民间宅院一样,搭起高敞的天棚,将正殿前的整个庭院罩住。



 皇家也搭天棚纳凉



    文/孟晖



 据《宫女谈往录》一书记载,清代末年的颐和园中,每到阴历五月,在慈禧太后度夏时所居的乐寿堂,都会如民间宅院一样,搭起高敞的天棚,将正殿前的整个庭院罩住。


 清代的北京,一到夏季,宫廷、王府、大宅门为了避暑都要安装天棚,由此形成了一个发达的专门行业——棚行。《宫女谈往录》将传统天棚描述得颇有吸引力:“庭院里一草一木不许移动,更不许挖坑动土,把杉篙(桅杆)往方砖地上一戳,用绳子一捆,全凭各方面的拉力,就把天棚搭起来了。不许用一尺铁丝,也不许用一根钉子。搭成起脊的天棚,飞檐鸱尾,跟正式宫殿一样。四面有通风进阳光的窗子,窗子里有像浏阳粗夏布式的窗纱,窗子根据晨昏晴雨不同的风向,可以随意开合。四面都有泄水的垄沟……”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仍然保存着一座珍贵的晚清长春宫“凉棚烫样(袖珍模型)”,印证了《宫女谈往录》所叙的可信性。烫样中的长春宫呈现为咸丰九年(1859年)改建之后的形制,由此推测,圆明园焚毁之后,颐和园构建之前的一段时期,慈禧太后只能在紫禁城内的长春宫度过夏天,也就在这段时期,长春宫要搭起天棚(凉棚)。从烫样上看,凉棚轻挑高耸,远远超出殿顶的高度,四边与长春宫的四合庭院中前后左右各殿的殿檐相接,将整座院落完整地罩盖起来,一如民间夏日天棚的形式。


 最妙的是,这座烫样展示,天棚的起脊屋顶采用完全透敞的形式,两侧斜面都由搭柱分辟为五个巨大的天窗,其上仅仅安有两层活动卷帘,都可以通过长绳而加以舒卷。下层为芦编的“卷箔”,拉起则可以让棚内直接看到天空,通风纳凉,一旦放展开来,则为天棚铺上一层芦席的薄顶,将日光遮蔽在外。芦箔之上是一层油布帘,平时高卷在屋脊处,逢到雨天才加以放展,形成一层防雨的盖顶。


 据《宫女谈往录》所言,这样的天棚内会安有屏风、宝座等一切宫殿陈设,每年从五月末到八月,慈禧太后日常起居都在天棚内,只有在夜间才入殿就寝。


 今人多所忽视的是,如此精彩的搭棚技术,其实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早在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已有“凉棚避暑”一条记载:“长安富家子刘逸、李闲、卫旷……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具……,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时人无不爱羡也。”


 从文义来看,唐代的避暑凉棚,恰恰与明清天棚一样,是搭建在园林中亭阁(“林亭”)建筑的中间,并且,也是用木柱搭成棚架,不过,唐代的富贵子弟竟是很奢侈地以彩锦代替芦席,以轻绮代替夏布,这一点与席棚的高度实用性大为不同。


 往昔史料中的这种种记载,已经足以让我们意识到搭棚技术的古老与长久。这一门流传了至少十三个世纪的神技,如今却被现代生活方式迅速彻底地淘汰了。然而,古老的技术经验未必就不能为现代设计提供启迪。


 在清代、民国时期的什刹海荷花市场,夏天的茶棚、饭棚往往是请棚行应季搭建,棚匠会将涂有沥青油的杉篙插入水底,打上桩子,然后绑上横梁,铺以木板,再在其上立起四根杉篙立柱,上覆棚顶,这样,棚体的五分之二都前伸到水面之上,称为“水座儿”。棚体的下截围上一段芦席,形成薄薄的矮墙,上半部则是挂设卷箔窗帘,放垂则遮蔽日晒,卷起则凉风尽入。


 一待秋风吹叶,棚行自会派人将这些临时建筑拆掉,待到明年夏天重来,以修整、油漆一新的杉篙和光滑悦目的新编芦席再搭新棚,于是,年年夏日,水座儿都是以清鲜明爽的风貌俯湖而立。如此的设计,比之冬冻夏蒸的玻璃房,要科学得多了吧!




 ·凝光笺·

 孟晖 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等书。

 http://cjrb.cjn.cn/html/2017-05/16/content_561255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